借读

jiè dú [ jie du]
繁体 借讀
注音 ㄐ一ㄝˋ ㄉㄨˊ

词语释义

借读 jièdú

(1) 通常由于户口等原因不能作为正式接受的学生在学校同其他正式接受的学生一起上学

study at a school on a temporary basis

词语解释

  1. 借书阅读。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惠周惕》:“雅爱典籍,得一善本,倾囊弗惜,或借读手抄。”

  2. 指在校学生因故离开户籍所在地寄居他处,而在寄居地暂时入学就读。

引证解释

⒈ 借书阅读。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惠周惕》:“雅爱典籍,得一善本,倾囊弗惜,或借读手抄。”

⒉ 指在校学生因故离开户籍所在地寄居他处,而在寄居地暂时入学就读。

借读的网络释义

借读

  • 借读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jiè dú,意思是不能作为正式接受的学生。
  • 借读造句

    近年来重点中学借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气愤地瞥了一眼萧扬,拿起电话,拨了一个号码,待接通,不容置辩地道“你马上过来,带一个想借读高三的新生去办手续。
    凡人到妖精学校读书,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蜂鸟算是妖精学校的校长才高八斗先生招收来的第一个异界借读生。
    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生不另交学费。
    锄田郎,锄田郎,你将漂流于何方?这年的三月一号开学日,小蔓狠心将女儿寄宿在梅杏乡姨娘家,借读于梅杏小学幼儿中班。
    妹妹到姥姥村的学校借读。
    说完齐磊便挂上了电话,匆匆还了借读的书向着校门口走去了。
    许立志出生在农村,初中毕业时,由于数分之差,交不起借读费,他去了镇上的中学。
    姬然也跟着父母一起来到了城里居住,学校也从镇里的高中转到了市里的高中来借读。
    无论节假日还是正常工作日,都借读或阅览图书及杂志。
    救济手段多种多样,包括分发借读、经济上救济、勤工俭学及举办大学先修班、专修班等。
    还有一些是附近高等中学的学生和没有考入青岛大学的借读生,他们常来学校听课,反正这么大校园闲着也是闲着。
    调查显示,四星级高中的借读生存在焦虑心理、自卑心理、孤独心理、消沉心理、逆反心理等心理倾向。
    记者找到贯家堡村支书,该村侯支书证实了预收借读费的事“因为村里的学校撤了,我们村的孩子必须去乡中学上学。
    该校校长陈大波说,因村里欠建筑商的建校款没有还清,建筑商就锁了教室门,他准备让学生到邻村借读。
    学校免收他的借读费,并免费赠送了一套校服、全套教材及教辅资料。
    老师学校常常仗着他们是借读生,欺压剥削不少次数了。
    这孩子也真是想不开,咱这学校升学率的吸引力我就不说了,还得每学期给教育局上供借读,费真是吃饱了撑得。

    汉字详情

    jiè [jie]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AJG
    姓名学:
    仓颉: OTA
    四角: 242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昔声。本义:借,借进,借出)

    (2) 借进

    借,假也。——《说文》。朱骏声曰:“即藉字之转注。古只作藉。”

    借,假借也。——《广韵》

    借无不给。——《晋书·阮裕传》

    借旁近与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允修借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书非借不能读。

    借者之用心。

    其借书亦类予。

    (3) 又如:求借(请求别人借给);挪借(暂时借用别人的钱);借当(借人东西去当铺当钱);借当头(借将要拿去典当的东西);借典(借,借用)

    (4) 借出

    有马者,借人乘之。——《论语·卫灵公》

    权势不可以借人。——《韩非子·内储说下》

    (5) 又如:他借书给我们;借给他几块钱;借一肩儿(挑担者让别人替自己挑一会,自己可以休息一下);借借(借出);借赁(租借)

    (6) 帮助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文天祥《念奴娇》

    动词

    (1) 假托;借口

    若苟有以藉口。——《左传·成公二年》

    (2) 又如:借言(借口,假托的理由);借情(假托某种情况或缘故)

    (3) 凭借;依靠

    借子杀之。——《墨子·公输》

    其可以借以美名者,以外权重之。——《韩非子·孤愤》

    借天降大雨。——《广东军务记》

    借寨墙为蔽。——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借征入境。——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4) 又如:借倩(托请);借水行舟(借用别人的力量或条观条件办事);借步檐躲雨(喻指借他人力量庇护自己);借势儿(乘机)


    (1) 相当于“假使”,“假设”,“假如”,“即使”

    借第令母斩。——《史记·陈涉世家》

    (2) 又如:借使(假设连词。假如,倘若;即使,纵然);借若(犹假如);借或(即或,即使);借如(假设连词。假如,如果;即如,例如)

    英文翻译

    borrow; lend; make pretext of

    方言集汇

    ◎ 粤语:ze3
    ◎ 客家话:[梅县腔] zia5 [宝安腔] zia5 [客语拼音字汇] jia4 [台湾四县腔] zia5 [客英字典] zia5 [东莞腔] zia5 [沙头角腔] zia5 [海陆丰腔] zia5 [陆丰腔] zia5
    ◎ 潮州话:ziêh4/zioh4(chieh) zia6(chĩa)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夜麻三開去聲開口三等tsĭaciah/zyah
    dú,dòu [du,dou]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FN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JNK
    四角: 34784

    详细解释

    dòu

    名词

    (1) 语句中的停顿。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今以逗号标志。也作“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唐· 韩愈《师说》

    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其可闵笑也,不可胜记也。——晋· 何休《春秋公羊注疏序》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从言,卖声。本义:读书)

    (2) 籀书,抽释理解书的意义

    读,诵书也。——《说文》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公羊传·定公元年》

    读其书。——《孟子》

    相随观读,讽述以谈。——《论衡·谈天》

    (3) 又如:读法(诵读法令);读祝(祭祀时宣读祈祷文);读鞫(审判时,宣读起诉理由)

    (4) 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楚人贫居,读《淮南方》。—— 邯郸淳《笑林》

    (5) 又如:读报;默读(不出声地读书);朗读;读律(学习法律);读画(用心鉴赏绘画的意境,风格);读过(读毕);读杂志;审读(审查阅读)

    (6) 说

    读,说也。——《广雅·释诂二》

    号而读之也。——《庄子·则阳》

    (7) 上学 。如:读大学;走读;半工半读

    名词

    (1) 文体名。属于题跋一类。用以记心得于书后,以备遗忘

    题读始于唐,跋书起于 宋。—— 徐师曾《文体明辨》

    (2) 姓

    (3) 另见 dòu

    英文翻译

    read, study; pronounce

    方言集汇

    ◎ 粤语:duk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