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笔

cè bǐ [ ce bi]
繁体 側筆
注音 ㄘㄜˋ ㄅ一ˇ

词语释义

书法上指用笔取侧势。

词语解释

  1. 书法上指用笔取侧势。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论书》:“又学书端正则窘於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尚病右。” 清 包世臣 《艺舟双辑·论书·答熙载九问》:“有涨墨而篆意湮,有侧笔而分意漓。”

引证解释

⒈ 书法上指用笔取侧势。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论书》:“又学书端正则窘於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尚病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论书·答熙载九问》:“有涨墨而篆意湮,有侧笔而分意漓。”

侧笔的国语词典

书法上称用笔取侧势为「侧笔」。

侧笔的网络释义

侧笔

  • 侧笔,拼音是cè bǐ ,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书法上指用笔取侧势。
  • 汉字详情

    cè,zè,zhāi [ce,ze,zhai]
    部首: 221
    笔画: 8
    五笔: WMJH
    姓名学:
    仓颉: OBON
    四角: 222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则声。本义:旁边)

    (2) 同本义。亦用作谦词

    侧,旁也。——《说文》

    居侧室。——《礼记·内则》。注:“谓夹之室次燕寝也。”

    立于侧阶。——《书·顾命》

    倾容幸而待侧。——《楚辞·思古》

    有泉侧出。——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左侧;右侧;侧闻(谦词。表示从旁听到);侧畔(旁边)

    (4) 边缘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诗·魏风·伐檀》

    铸钟官赤侧。——《史记·平准书》。集解:“以赤铜为其廓也。”

    动词

    (1) 向旁边歪斜

    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

    侧弁之俄。——《诗·小雅·宾之初筵》。笺:“侧,倾也。”

    (2) 又如:侧耳细听;侧目(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或愤恨的样子)

    (3) 靠近

    侧其故处。——《仪礼·公食礼》。疏:“近也。”

    (4) 又如:侧近(临近,最近)

    形容词

    (1) 不正,邪辟

    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书·洪范》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柳宗元《童区寄传》

    (2) 另见 zhāi;zè

    zhāi

    暂无详细释义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side; incline, slant, lean

    方言集汇

    ◎ 粤语:zak1

    宋本广韵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

    侧笔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