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外

lì wài [ li wai]
注音 ㄌ一ˋ ㄨㄞ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例外 lìwài

(1) 超出常例之外

任何人都应该毫无例外地依法办事
exception

词语解释

  1. 在一般规律、规定、常规之外。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五:“大臣例外受赐不辞,若人主例外作事,何以止之?”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六:“政治部便决定把一部分人预先撤退到 衡山 去,三厅自然也不能例外。”

  2. 在一般的规律、规定之外的情况。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太注重了特异与例外,自然便放松了一般与普遍的现象了。” 巴金 《灭亡》第九章:“她很爱月夜,每逢月夜总是睡得很迟。这一天也不是例外,不过心境却不同了。”

引证解释

⒈ 在一般规律、规定、常规之外。

宋沉作喆《寓简》卷五:“大臣例外受赐不辞,若人主例外作事,何以止之?”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六:“政治部便决定把一部分人预先撤退到衡山去,三厅自然也不能例外。”

⒉ 在一般的规律、规定之外的情况。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太注重了特异与例外,自然便放松了一般与普遍的现象了。”
巴金《灭亡》第九章:“她很爱月夜,每逢月夜总是睡得很迟。这一天也不是例外,不过心境却不同了。”

例外的国语词典

在一般的原则、规律之外。

如:「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不应有例外。」

例外的网络释义

例外 (国产服装品牌)

  • 例外,全称广州市例外服饰有限公司,创立于1996年。是一家集服装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企业。主要经营服饰及文化生活等用品。
  • 公司现有员工约400人,实行总经理负责制,下设设计研发中心、营销管理中心、产品供应中心、品质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六大部门。
  • 例外 (汉语词语)

  • 例外,指超出常例之外。即在一般的规律、规定之外的情况。例做例子、事例、条例、惯例、规矩、规定、规律之意;外则是不在其框架、范围之内。
  • 例外的翻译

    英语: exception, to be an exception
    德语: Ausnahme (S)​, Regelwidrigkeit (S)​, Unregelmäßigkeit (S)​
    法语: exception, faire une exception

    例外造句

    每个公民都应自觉奉公守法,毫无例外。
    你有一千个让我讨厌的理由,但是只要有一个例外,我还是爱你的!白色情人节快乐。
    但事实上,当孩子们离开了之后,他们会遇到例外一些问题。
    生活中看不见的感受是爱是一种情感,必然会有载体。生活中的爱也不例外。
    他常常在星期天帮助别人,甚至过年休假也不例外。
    每天都有很多姑娘跟我表白,唯独愚人节这天是个例外,因为她们怕我当成玩笑。
    中国的军事家治军都极其严格,军令如山,不允许有任何例外。
    这间房子里的每个人都有不尴不尬的毛病,只有我例外。
    这项规定大家都要遵守,谁也不能例外。
    人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谁也不能例外。
    回老家时,沾亲带故的乡邻无一例外的羡慕爸爸在村头的那辆小汽车。
    在我们这里,警察执法,一视同仁,没有例外。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语文教育也不例外。
    课堂上,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听课,我也不例外。
    在我看这群人都是一丘之貉,无一例外。
    这个规定,大家都必须遵守,谁也不能例外!
    这种情况是个例外,因为他是残疾人,可以减免税收。
    过年了家家都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我们家也不例外。
    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法律,谁也不能例外。
    让例外变成新的规律,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汉字详情

    [li]
    部首: 221
    笔画: 8
    五笔: WGQ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OMNN
    四角: 22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例,比也。——《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

    举此以例其余。——元· 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

    (2) 又如: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名词

    (1) 类;列

    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不在此例;例及(连类而及);例侪(按类分列)

    (3) 可以作依据的事物;例子

    两贤同时,便是未有前例。——《南齐书·陆慧晓传》

    (4) 又如:援例行事;例贡(边境官员及土司每年依例献纳的贡物;清代又指例贡生);例授(循例封赠);病例;实例

    (5) 规定;规则;条例

    故例。——清· 方苞《狱中杂记》

    (6) 又如:开例;禁例;老例(旧规矩;旧习惯)

    英文翻译

    precedent, example; regul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lai6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li4 [宝安腔] li3 [梅县腔] li5 [海陆丰腔] li6 [客英字典] li5 [台湾四县腔] li5 [沙头角腔] li5 [东莞腔] li3 [陆丰腔] li6
    ◎ 潮州话:l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制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lĭɛilied/liey
    wài [wai]
    部首: 337
    笔画: 5
    五笔: QH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IY
    四角: 232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另外;其他;别的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英文翻译

    out, outside, external; foreign

    方言集汇

    ◎ 粤语:ngoi6 o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oi5 [海陆丰腔] ngoi6 ngo6 no6 mo6 [梅县腔] ngoe.3 [宝安腔] ngoi3 [客英字典] ngoi5 [台湾四县腔] ngoi5 ngo5 no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ngoi4 [东莞腔] ngoi3 [陆丰腔] ngo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會泰合去聲合口一等nguad/nguayŋuɑi

    例外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