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龛

fó kān [ fo kan]
繁体 佛龕
注音 ㄈㄛˊ ㄎㄢ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佛龛 fókān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指佛寺。《说郛》卷六十引 宋 无名氏《鸡林志·佛龕》:“ 龟山 有佛龕,林木益邃,传云罗汉三藏行化至此涤齿。” 清 孙枝蔚 《金山》诗:“计碍渔家艇,烽明古佛龕。”

引证解释

⒈ 指佛寺。

《说郛》卷六十引宋无名氏《鸡林志·佛龕》:“龟山有佛龕,林木益邃,传云罗汉三藏行化至此涤齿。”
清孙枝蔚《金山》诗:“计碍渔家艇,烽明古佛龕。”

⒉ 供佛的小阁或石室。

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隔西首一间,设月窗,紧对佛龕,本为作佛事者斋食之地,余即设榻其中。”
郑振铎《西行书简·云岗》:“其东西二壁各有八佛龛;每龛的帏饰,各有不同。”

佛龛的国语词典

称佛寺或供佛的小室。

如:「高雄佛光山的佛龛,大大小小难以数计,真是壮观。」

佛龛的网络释义

佛龛

  • 拼音:fó kān。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如佛龛、神龛等,一般为木制,中国古代的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现今各大佛教遗迹中,如印度之阿旃塔,爱罗拉,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
  • 佛龛造句

    走在密林间,除了伴随耳畔的虫鸣鸟叫,还随时可遇千佛龛、海狮观涛、五百罗汉、将军洞等七十多处景点。
    在洞内尽头佛龛石台之上供奉的观音是一尊汉白玉观音大士未出山坐像,这种观音像在佛寺中是十分少见的。
    吴孝仁三步并作两步跑进老娘的房间,那一柱尚未燃尽的香还冒着烟雾,在佛龛里将佛像的脸照的忽明忽暗。
    老房子着火的豹哥有一批货藏在了佛龛里,但苦于有遭遇感情危机的警察跟梢,而不能贸然行动。
    一度断电的东京天空树忽然亮了起来,仿佛灯塔一样指引他们方向,虽然半座城市都被浸泡在海水里,但它仍像点满蜡烛的佛龛那么灿烂,映在男孩眼里像是昏黄的星海。
    皇家的金銮宝殿、金漆宝座、祖堂佛龛及敕造的坛庙、佛像建筑,多为金丝楠木制作。
    佛龛旁边放着一瓶药酒,里面泡的是野猪的胚胎。
    大鹿岛东南两侧的海岸,由于长年受海浪的侵蚀,海蚀陡崖,海蚀洞穴到处可见,形成了千佛龛、海狮观涛、五百罗汉、将军洞等七十多处景点。
    小毛陪着张友鹏到老李头处索要金条,没想到却被锁三拎起石锁哄出了门,张友鹏留意到供在佛龛上的同仁堂药签。
    文帝晚年,变得深信佛教,他建造了佛龛并奉祀佛教遗物。
    早起,可以通过石径幽壑,观赏石崖峭壁,石雕佛龛,也可以驾扁舟在飞瀑清泉下,在粼粼碧波中荡漾。
    一步步攀上山坡,在半山腰右手侧有座寺院名叫红塔寺,步入这座藏传佛教红教寺院,只见寺院内佛龛上供奉着的就是佛教密宗修炼时双修佛像,也叫欢喜佛。
    石龙洞造像在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开凿,整个造像一共由三座佛龛组成。
    铁丝网包覆佛龛后墙,但岩块碎石仍不时隆隆崩落。
    在卫塞节这一天,寺院挂上佛旗,张灯结彩,佛龛上摆放琳琅满目的鲜花、水果及其他供品。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最精湛、规模最宏伟的摩崖佛龛。
    绕过佛龛,再望室内,与她之前在门缝里张望的别无二致。
    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
    ,家和办公室混在一起,左边供着佛龛,右边摆着电脑,皮革沙发是破的,椅子上搭着过季的旧皮夹克,一床棉絮团在沙发上,一个小男孩在上面耍枪弄棒。
    只见师父跪于佛龛前的蒲团上一手持念珠一手敲木鱼在做晚课,正念到《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

    汉字详情

    fó,fú [fo,fu]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XJH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LLN
    四角: 25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的简称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据称,凡夫缺此三项,声闻、缘觉缺后二项,菩萨缺最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除指释迦牟尼外, 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西方有神,名曰佛。——《后汉书·西域传》

    (2) 又如:佛天(佛;西天;美好的地方);佛化(佛的教化);佛光(佛所带来的光明);佛会(佛菩萨众圣会聚的地方);佛图(佛塔);佛位(成佛正果之位)

    (3) 佛教

    攘斥佛老。——韩愈《进学解》

    (4) 又如:信佛;佛学(佛教的学问);佛义(佛教的经义);佛典(佛教的典籍)

    (5) 佛像

    此上手房宇,乃管待老爷们的佛堂、经堂、斋堂。——《西游记》

    (6) 又如:铜佛;佛面(佛像面部);佛座(安置佛像的台);佛殿;佛宝(各种佛像)

    (7) 比喻慈悲的人

    民举手加额,呼余为佛。——宋· 吕祖谦《吕氏家塾记》

    (8) 佛经

    两个姑子先念了佛偈。——《红楼梦》

    (9) 又如:诵佛;念佛;佛偈(佛经中的颂词)

    (10) 另见 fú;bó

    动词

    通“拂”。违背

    佛,戾也。或作拂。——《集韵》

    (2) ——见“仿佛”( fǎngfú)

    (3) 另见

    英文翻译

    Buddha; of Buddhism; merciful person; Buddhist image; the dead (Jap.)

    方言集汇

    ◎ 粤语:bat6 fat1 fat6
    ◎ 客家话:[梅县腔] fut8 [东莞腔] fut8 [客英字典] fut8 [海陆丰腔] fut8 [客语拼音字汇] fud6 [台湾四县腔] fut8 [沙头角腔] fut8 [陆丰腔] fut8 [宝安腔] fut8
    ◎ 潮州话:hug8(hûk) hug4(hu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八物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符弗入聲合口三等bʰĭuətbyot/biut
    kān [kan]
    部首: 508
    笔画: 11
    五笔: WGKX
    五行:
    仓颉: ORIKP
    四角: 804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龙,合声。本义:龙的样子)

    (2) 同本义

    龛,龙貌也。——《说文》

    (3) 小窟或小屋 。如:龛居(以石屋为居);龛窟(悬在壁上的洞穴)

    (4) 供奉佛像或神位的石室或小阁

    庄严龛像,首于西峰石壁。——江总《摄山栖霞寺碑》

    (5) 又如:壁龛;龛火(壁龛中 灯火);龛牖(窗形的石龛);龛座(放神主的小室);龛像(壁龛中的佛像)

    (6) 盛放神圣物品的盒子 。如:龛子(僧棺);佛龛

    (7) 塔,塔下室

    倘经三祖寺,一为礼龛坟。——贯休《送人旧夏口》

    (8) 又如:龛室(寺塔下的小室或龛中的小室)

    动词

    (1) 容纳;盛装

    龛,受也。——《方言》。郭璞注:“今云龛囊依此名”。

    (2) 通“戡”。攻克,平定

    刘龛 南阳。——《法言·重黎》

    (3) 又如:龛世(平定天下或安定社会);龛乱(平定乱世。同戡乱);龛定(平定,战胜)

    英文翻译

    niche, shrine

    方言集汇

    ◎ 粤语:ham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