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从众

hé bì cóng zhòng [he bi cong zhong]

词语释义

就是不要随主流,跟着大家的想法,要找回创新,有自己自己的特色。

汉字详情

[he]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S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MNR
四角: 21220

详细解释

代词

(1) 什么

何节奄忽,蹄足洒血?——《文选·宋玉·高唐赋》。注:“何,问辞也。”

何调翰之乔桀?——《文选·潘岳·射雉赋》。注:“何,疑问之辞也。”

何以自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何异断斯织。——《后汉书·列女传》

(2) 又如:何人;何物;有何困难;何干(有什么相干)

(3) 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土石何。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

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

何不以锯中。——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何忧令名不彰。——《世说新语·自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诗

(4) 又如:何居(何故);何者(为什么);何意(为什么,何故);何缘(为什么)

(5) 哪里,什么地方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何处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6) 又如:何往;此行何去?;何从(哪里);何止(哪里止,不止)

(7) 谁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不知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

(8) 哪样,哪点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论语》

动词

(1) 问,盘问,诘问

陈列兵而谁何。——《史记·秦皇纪》

(2) 又如:谁何(盘问是谁)

(3) 通“诃(呵)”。谴责;呵斥

何,与诃通。——《正字通》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新唐书》

良将精弩寄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史记·秦始皇本纪》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自冠氂缨。——《汉书·贾谊传》

副词

(1) 岂:怎 。如:何以这样?;几何?

(2) 甚;多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唐· 李白《古风》

水何澹澹。——曹操《步出夏门行》

语气词

(1) 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what, why, where, which, how

方言集汇

◎ 粤语:ho4 ho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o2 [陆丰腔] ho3 [沙头角腔] ho2 [台湾四县腔] ho2 [梅县腔] ho2 [客语拼音字汇] ho2 [客英字典] ho2 [宝安腔] ho2 [东莞腔] ho2
◎ 潮州话:h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歌平聲開口一等ɣɑgha/ha
[bi]
部首: 440
笔画: 5
五笔: NTE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PH
四角: 330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2) 标杆;标准

必,分极也。——《说文》

(3) 姓

动词

(1) 必须,一定要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韩非子·内储说》

必为奇巧声动上。——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山水必有实景。——蔡元培《图画》

(2) 又如:必防其渐(防微杜渐之意。在事情上还不显著或刚刚发生的时侯就加以防止);必也正名(必须按礼教来端正名份)

副词

(1) 必然,必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人人自以为必死。——《资治通鉴·唐纪》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战哉。——《战国策·赵策》

(2) 又如:必因(一定;定然);必败(一定败);必昌(一定光耀);必竟(肯定;一定)

(3) 必须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

倘偌;假如

必求之,吾助子请。——《左传》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英文翻译

surely, most certainly; must

方言集汇

◎ 粤语:bit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t7 [海陆丰腔] bit7 [梅县腔] bit7 [沙头角腔] bit7 [客语拼音字汇] bid5 [台湾四县腔] bit7 [陆丰腔] bit7 [宝安腔] bit7 [东莞腔] b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卑吉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pĭĕtpjit/pit
cóng [cong]
部首: 220
笔画: 4
五笔: W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O
四角: 880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2) 同本义

従,随行也。——《说文》

客从拜辱于朝。——《周礼·司仪》

或从王事。——《易·坤》

啬人不从。——《易·夏小正》

从以孙子。——《诗·邶风·击鼓》

禽兽可羁而从之。——《淮南子·泛论》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从龙(随从帝王创业开国);从学(跟随受学);从骑(骑马随从的人);从嫁(陪嫁的侍婢);从井救人(跟着跳下井去营救落井者)

(4) 顺从;依从

不昭不从。——《左传·昭公十一年》

妇人从人者也。——《礼记·郊特牲》

从祀先公。——《左传·定公八年》

(5) 》

(6) 又如:从权(依从权宜之计);从时(顺合时宜);从允(答应,允许);从服(归附,顺从)

(7) 参与其事

故从事于道者。——《老子》。注:“为也。”

(8) 又如:从戎(参军);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和州郡长官都自设僚属,大多数为“从事”)

(9) 听从,取法 。如:从法(遵守法令);从听(听从);从谏(听从谏言);从教(听从教导)

(10) 采取某一种办法或原则 。如:从严,一切从简

介词

(1) 自,由 ——用作虚词,表示起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2) 又如:从生(所由产生);从自(自从);从马上猛跌下来

(3) 〈副〉 素来,一向 。如:从初(当初;先前);从复(重新,再次)

名词

(1) 因由

欲贵其小女,道无从。——《汉书·外戚传》

(2) 次要的、追随的人或物 。如:从车(次于主车的副车);主从;分别首从

(3) 堂房亲属

从祖 从父从母。——《尔雅·释亲》

(4) 又如:从母(姨母,母亲的姊妹);从女(侄女);从子(侄子);从兄(同祖伯叔的儿子而年长于自己的人)

形容词

(1) 言词顺畅的

贵在于意达言从,理归乎正。——《后汉书》

(2) 次要 。如:从犯

英文翻译

from, by, since, whence, thr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4
◎ 潮州话:cong5(tshông) zong6(tsŏ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疾容平聲開口三等zyung/dzivngdzʰĭwoŋ
zhòng [zhong]
部首: 220
笔画: 6
五笔: WWWU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OO
四角: 808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形容词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英文翻译

multitude, crowd; masses, public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3
◎ 潮州话:zêng3 [揭阳]zong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