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代词
(1) 什么
何节奄忽,蹄足洒血?——《文选·宋玉·高唐赋》。注:“何,问辞也。”
何调翰之乔桀?——《文选·潘岳·射雉赋》。注:“何,疑问之辞也。”
何以自绘。——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何异断斯织。——《后汉书·列女传》
(2) 又如:何人;何物;有何困难;何干(有什么相干)
(3) 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土石何。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
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
何不以锯中。——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何忧令名不彰。——《世说新语·自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 王之涣《凉州词》诗
(4) 又如:何居(何故);何者(为什么);何意(为什么,何故);何缘(为什么)
(5) 哪里,什么地方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何处得秋霜。——唐· 李白《秋浦歌》
(6) 又如:何往;此行何去?;何从(哪里);何止(哪里止,不止)
(7) 谁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不知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
(8) 哪样,哪点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论语》
动词
(1) 问,盘问,诘问
陈列兵而谁何。——《史记·秦皇纪》
(2) 又如:谁何(盘问是谁)
(3) 通“诃(呵)”。谴责;呵斥
何,与诃通。——《正字通》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新唐书》
良将精弩寄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史记·秦始皇本纪》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自冠氂缨。——《汉书·贾谊传》
副词
(1) 岂:怎 。如:何以这样?;几何?
(2) 甚;多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唐· 李白《古风》
水何澹澹。——曹操《步出夏门行》
语气词
(1) 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o2 [陆丰腔] ho3 [沙头角腔] ho2 [台湾四县腔] ho2 [梅县腔] ho2 [客语拼音字汇] ho2 [客英字典] ho2 [宝安腔] ho2 [东莞腔] ho2
◎ 潮州话:ho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何 | 胡歌 | 匣 | 歌 | 平聲 | 歌 | 開口一等 | 果 | 歌 | ɣɑ | gha/ha |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shí
名词
(1) (会意。从饣皀,饣声。本义:饭,饭食)
(2) 同本义
食,饣米也。——《说文》。按,六谷之饭曰食。
掌王之食饮。——《周礼·膳夫》。注:“饭也。”
治其粮与其食。——《周礼·廪人》。注:“止居曰食。”
共王及后之六食。——《周礼·馔人》。注:“六谷之饭。”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齐策》
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食次(酒菜和点心之类;食品);食店(饭店);食垒(一种有几层屉的食盒);食嗓(食道);食忌(饮食的禁忌);食官(古代掌管饮食的官);食膳(膳食,肴馔);食为民天(饮食是人民最重要之事)
(4) 粮食
籍兵乞食于西周。——《战国策·西周策》。注:“粮也。”
食太阴在卯穰。——《史记·货殖列传》。索隐:“谓谷也。”
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汉书·食货志》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唐· 白居易《卖炭翁》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口中食(吃的粮食);食地(可种粮食的田地)
(6) 食物的通称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鲁迅《祝福》
(7) 又如:猪食;鸡食;猫食
(8) 食禄,俸禄
君子谋道而不谋食。——《论语·卫灵公》
(9) 食墨亦简作“食”。龟卜的术语。古代龟卜兆与墨画重合叫“食墨”,为吉兆
召伯相宅,卜惟洛食。——《文选·张衡·东京赋》
(10) 亏损。后作“蚀”
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史记》
(11) 特指日蚀或月蚀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诗·小雅·十月之交》
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易·丰》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左传·隐公三年经》
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管子·四时》
动词
(1) 吃
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战国策·齐策四》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宋· 苏洵《六国论》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废寝忘食;以食食(
)人;食母;食以草具;吞食;食犬(专供食用的狗);食酒(饮酒);食茶(自己饮用的茶);食息(吃饭休息,泛指休息);食藿悬鹑(形容贫穷困苦);食饩(即“补廪”。生员中的附生递补为廪生);食獐(吃獐子);食肉寝皮(食其肉而寝处其皮。形容痛恨之极)(3) 靠着吃饭;赖以为生。引申为依赖、依靠
尊为公侯,食邑万户。——《汉书·张安世传》
(4) 又如:食力(依赖民众的赋税生活);食采(受纳采地的租税);食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封地的租税以供食用,故称“食邑”,或称“采邑”);食俸(官吏每月每岁所受的薪俸。又称“食禄”);食加(靠大夫的田亩增加而生活);食官(靠官府发的粮食而生活);食租衣税(靠收税而生活);食职(靠职务所得而生活)
(5) 享受;受
居右,食嘉。——王充《论衡》
(6) 又如:自食其果;食征(享用税收);食德(享受先人的德泽);食报(受报答或受报应);食俸(享受俸禄)
(7) 垦耕
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礼记·檀弓上》
(8) 又如:食力(依靠自己劳力而生活)
(9) 背弃
尔无不信,朕不食言。——《书·汤誓》
(10) 又如:食言而肥
(11) 接受,采纳
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盐铁论》
(12) 祭献,享祀
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清· 袁枚《祭妹文》
(13) 又如:食监(官名。汉置。掌管晦时祭祀)
(14) 另见
sì
动词
(1) 拿东西给人吃。后作“饲”
彼留子国,将其来食。——《诗·王风·丘中有麻》。高亨云:“食通饲,给人以食物吃。”
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诗·小雅·绵蛮》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
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又如:食监(监督做饭的官);食养(供给生活用品);食官(管伙食的官);食士(给兵吃饭);食饥息劳(使饥饿者饱肚,使劳累者得到休息)
(3) 使鬼神享受祭品 。如:食祭(用酒饭祭祖)
(4) 饲养 ;喂养;供养
自粥于秦客,被褐食牛。——《史记·商君列传》
谨食之,时而献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唐· 韩愈《杂记》
(5) 又如:食马(喂马)
(6) 引申为喂奶 。如:食母(乳母);食子(用乳哺育子女)
(7) 宴请
饷食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周礼·地官》
(8)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t8 [客英字典] sii5 shit8 [海陆丰腔] shit8 sii6 [宝安腔] sit8 [客语拼音字汇] sid6 [台湾四县腔] siit8 sii5 [梅县腔] shit8 se5 [东莞腔] sit8 [陆丰腔] shit8
◎ 潮州话:ziah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異 | 羊吏 | 以 | 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jĭə | jih/jio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2)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肉,胾肉。——《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
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七十者可食肉矣。——《孟子·梁惠王上》
不归肉。——《礼记·曾子问》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饷》
(3) 又如: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肉酱);肉山脯林(积肉如山,列脯如林);肉林(食用之肉极多,悬挂于林,形容穷奢极欲);肉腥(鱼肉等类荤腥食物);肉糜(肉粥);肉羹(用肉作成的浓汤)
(4) 指人体的皮肤、肌肉和脂肪层
治古无肉刑。——《荀子·正论》
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墨子·节葬》
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战国策·赵策》
朽肉烂肉。——《韩非子·忠孝》
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肉里钱(喻辛勤劳动得来的钱);肉骨肉髓(〈方〉∶刺骨钻肉);肉分肠断(骨肉分离);肉面对肉面(脸对脸);肉山(戏称人躯体肥大);肉肌(肌肉);肉痛(剜肉般疼痛);肉赘(即疣。一种皮肤病)
(6) 蔬果除去皮核外的可食部分
取笋肉五六寸者。——《齐民要术·种竹》
(7) 又如:肉果(又称多汁果,果实的一类。果实成熟时,果皮肥厚而多汁);肉杏(杏之一种)
(8) 指从口中发出的歌声,对乐器之声而言
廉肉节奏。——《礼记·乐记》
(9) 又如:肉竹(泛指音乐。肉,声乐;竹,管乐);肉声(没有乐器伴奏的清唱)
(10) 中间有孔的环状物的体部
肉倍好谓之璧。——《尔雅·释器》。注:“边也。”
肉好皆有周郭。——《汉书·食货志》。注:“体为肉,孔为好。”
(11) 又如:肉好(中央有孔的圆形物体。孔称为好,孔周围的实体称为肉);肉头厚(方言。谓广有钱财)
(12) 指泥土 。如:肉山(平凡多土的山)
(13) 外层;外表
久旱时,田肉深,独得不旱。——宋· 陆九渊《语录》
形容词
(1) 凡俗 。如:肉人(血肉凡俗之人)
(2) 比喻浅薄鄙陋 。如:肉眼愚眉(浅薄愚劣的俗人)
(3) 〈方〉∶形容柔软 。如:肉瓤儿的西瓜
(4) 慢动 。如:肉得慌;肉脾气;做事真肉
(5) 表示痛爱的称呼。多用于对孩子 。如:肉肉(表示疼爱的昵称)
动词
(1) 吃肉
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苏轼《答苏伯固三首》
(2) 使长出肉
生死而肉骨。——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肉芽(指刚长出的新肉);肉骨(使白骨再生肌肉)
(4) 吞噬,欺凌 。如:肉薄骨并(肉与肉相迫,骨与骨相并,比喻惨烈的肉搏战)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uk7 [陆丰腔] gniuk7 [台湾四县腔] ngiuk7 [宝安腔] ngiuk7 [客英字典] ngiuk7 [梅县腔] niuk7 [客语拼音字汇] ngiug5 [东莞腔] ngiuk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肉 | 如六 | 日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nʑĭu | njuk/ruk |
详细解释
méi
(2) 另见
mí
名词
(1) (形声。从米,麻声。本义:粥) 同本义
糜,糁也。——《说文》
糜,煮米使糜烂也。——《释名·释饮食》
糜,糜粥。——《广韵》
粥之稠者曰糜。——《尔雅·释言》注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古乐府《东门行》
(2) 又如:糜沸(比喻世事混乱之甚,如糜粥之沸于釜中);糜粥(粥)
动词
(1) 粉碎,捣烂
以糜敝之。——《荀子·富国》。注:“散也”
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贾山《至言》
(2) 又如:糜没(粉碎毁灭);糜灭(粉碎毁灭);糜躯(粉身碎骨,指献出生命);糜捐(粉身碎骨,舍弃生命);糜粉(粉碎。亦指碎屑)
(3) 消耗,通“靡”
不益于好而糜费功夫。——《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徒糜弹药。——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糜耗(糜费);糜费(浪费);糜损(浪费损耗)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mi2 | men2 moi2 fui1 [海陆丰腔] mi2 mien2 moi2 [陆丰腔] moi3 [台湾四县腔] mi2 mien2 moi2 [客英字典] mi2 moi2 mien2 [梅县腔] mi2 moe.2 [东莞腔] moi2 [客语拼音字汇] fi1 fui1 mi2 m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糜 | 靡爲 | 明 | 支B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B | 止 | mie/mye | mĭ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