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

tǐ tài [ ti tai]
繁体 體態
注音 ㄊ一ˇ ㄊㄞ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体态 tǐtài

(1) 身体的姿势、形态

优美体态的锻炼
体态优雅
posture;carriage

词语解释

  1. 人体的姿态;样子。

    宋 张先 《西江月》词:“体态看来隐约,梳妆好是家常。”《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玄微 趋出相见。举目看 十八姨 ,体态飘逸,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天雨花》第五回:“ 左公 笑道:‘待我扮出一个书生的体态出来。’” 徐迟 《牡丹》八:“观众发观她的四肢柔若无骨,整个的体态的温柔结合着刚健的仪态万方。”亦泛指其他物体的形态。 宋 聂冠卿 《多丽·李良定席上赋》词:“有飘若惊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 元 萨都剌 《移梅》诗:“瘦影番来新体态,疎枝犹带旧精神。”

引证解释

⒈ 人体的姿态;样子。

宋张先《西江月》词:“体态看来隐约,梳妆好是家常。”
《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玄微趋出相见。举目看十八姨,体态飘逸,言词泠泠有林下风气。”
《天雨花》第五回:“左公笑道:‘待我扮出一个书生的体态出来。’”
徐迟《牡丹》八:“观众发观她的四肢柔若无骨,整个的体态的温柔结合着刚健的仪态万方。”
亦泛指其他物体的形态。 宋聂冠卿《多丽·李良定席上赋》词:“有飘若惊鸿体态,暮为行雨标格。”
元萨都剌《移梅》诗:“瘦影番来新体态,疎枝犹带旧精神。”

体态的国语词典

姿势、形态。

如:「体态高雅」、「体态轻盈」。

体态的网络释义

体态

  • 体态,汉语词汇。
  • 拼音:tǐ tài
  • 释义:指人体的姿态;样子。
  • 体态造句

    年龄不到五十许,体态虽十分端丽,神情却八面威风。
    体态娇小,轻盈可爱。
    舞蹈队的姑娘们个个容貌标致,体态轻盈。
    正确呼吸能帮助消除体内的毒素与紧张情绪,使人感觉良好,保持优美的体态姿势。
    这少女体态轻盈,舞姿翩翩。
    体态轻盈的女服务员微笑着走了过来。
    妍姿艳质形容女子的体态容貌很美。
    噢,以他球形体态,说滚粗更正确些。
    你还在为些许小事愁容满面吗?你还在为事业挫折而捶胸顿足吗?你还在为智貌平凡而苦恼吗?面目狰狞的凤姐出名了、体态臃肿的芙蓉姐姐走红了、就连犀利哥都广为人知,你还有不成功的。
    就在这时,一道爽朗的笑声,忽然响起,来者一席唐装,虽说体态有些囧胖,但是脚踏方步,十分的雄健有力,至于萧雅,则是跟在来者的身后,显得有些拘谨。
    从而指出在富有阶级性的女性体态语的翻译中,译者要正确处理语义准确性和语用效果的关系。
    张萱画中的仕女曲眉丰颊、体态肥硕,服装头饰繁缛华丽。
    随着立场,就发生我们对于各种具体事物所采取的具体态度。比如说,歌颂呢,还是暴露呢?这就是态度问题。
    自负体态风流,不知富贵难求,一朝膏梁锦绣,岂知他日休咎。
    正面的案几后坐着一名雍容尔雅的中年男子,体态颇丰,服饰华贵,双目开合间,自有一股强大的威严。
    至于儿语本身,则是应付另外两个人类的演化特徵而出现的:以直立体态行走与大脑子。
    玲珑、轻盈的体态在接触地面时起到了很大的缓冲作用。
    易筋缩骨体态百变九阴真经改变体格攻略一览。
    而秀丽挺拔的宝俶塔耸立在东边的山顶,玲珑多姿,体态窈窕。
    体态丰腴,唇红齿白,皮肤娇嫩,顾盼生姿。

    汉字详情

    tǐ,tī [ti]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SG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DM
    四角: 25230

    详细解释

    (2) 另见

    名词

    (1) (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 同本义

    体,总十二属之名也。——《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

    体,身也。——《广雅》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喻老》

    体有不快。——《后汉书·华佗传》

    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口体之奉。——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4) 手脚、四肢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梁惠王上》

    犹其有四体也。谓二手二足。——《孟子》

    (5) 又如: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6) 形体 ;体态

    可怜体无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8) 牲体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9) 又如: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10) 事物的主要部分

    以天演为体。——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1) 又如: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12) 实体

    天之与地,皆体也。——王充《论衡》

    (13) 规格;法式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4) 又如: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15) 占卜时的兆象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16) 又如;体象(象征)

    (17) 本性,本质 。

    (18) 如: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19) 准则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体,此俗人也。——宋· 陈善《扪虱新话》

    (20) 文体 。

    (21) 如: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22) 体制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23) 又如:政体;国体

    (24) 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25) 如:完成体;进行体

    (26) 文字的书写形式 。

    (27) 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8) 立体

    后见为体。——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舍体而取面。

    体之感觉。

    动词

    (1) 亲身经验;体察

    汝体吾此心。——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3)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4) 如: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5) 划分,分解

    体其犬豕牛羊。——《礼记》

    (6) 又如: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7) 成形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诗·大雅·行苇》

    (8) 表现;体现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上》

    (9) 效法

    帝者体太一。——《淮南子》

    (10) 相承;继承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仪礼》

    (11) 生长

    体物而不可遗。——《礼记》

    (12) 包含;容纳

    君子体人,足以长人。——《易·乾》

    (13) 通“履”。体验;实行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笃志而体,君子也。

    (14) 又如:体乾(履行天命)

    (15) 另见

    英文翻译

    body; group, class, body, unit; inferior

    方言集汇

    ◎ 粤语:ban6 tai2
    ◎ 潮州话:ti2 旧读:to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蒲本上聲合口一等bʰuənbuonx/buoon
    tài [tai]
    部首: 440
    笔画: 8
    五笔: DY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KIP
    四角: 4033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2) 同本义

    態,意态也。——《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

    柔远能迩。——《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

    人之态不如备。——《荀子·成相》。按:“诈态也。”

    尽变态乎其中。——张衡《西京赋》

    滂心淖态。——《楚辞·大招》

    狗偷致态。——傅毅《舞赋》

    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楚辞·离骚》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李渔《芙蕖》

    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淮南子》

    尽态极妍。——唐· 杜牧《阿房宫赋》

    密则无态。——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3) 情状,神情

    览将帅之变态。——司马相如《上林赋》。又如:病态;情态;气态;液态;态色(踌躇满志的神色);态状(状态;状貌);态浓(妆扮浓艳)

    (4) 用以表明动作主体和动词表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见“主态”

    英文翻译

    manner, bearing, attitude

    方言集汇

    ◎ 粤语:taai3
    ◎ 潮州话:tai3

    宋本广韵

    体态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