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chuán
动词
(1) 传递;传送
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传家(传于后代子弟);传衣(继承衣钵);传首(传送首级);传运(传递运输);传演(传递演变)
(3) 传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 又如:传度(传授);传派(传授的流派);传旨(传授意旨);传书(传授书籍)
(5) 让位;传代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6) 又如:传位(传授帝王权位);传政(传授政权)
(7) 留传
功如丘山,名传后时。——《盐铁论·非鞅》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居第当传子孙。——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传世(后传到后世);传灯(传留佛法);传祚(流传后世);家传秘方
(9) 充分或确切地表明;表达
传神写照。——《世说新语·巧艺》
(10) 又如:传真(画肖像)
(11) 召,叫来。发出命令叫人来
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红楼梦》
(12) 又如:传嘴(传话);传会(传呼);传答(传达);传证人
(13) 另见
zhuàn
名词
(1) 驿站所备的车
晋侯以传召 伯宗。——《左传·成公五年》
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韩非子·爱臣》
(2) 驿站;驿舍
昔者赵氏袭 卫,车舍人不休传。——《战国策·齐策五》
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后汉书·陈忠传》
(3) 又如: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传吏(驿舍的官吏);传马(驿站所用的马);传乘(驿站的车马);传宰(管理驿站的小官)
(4) 符信
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周礼》
诈刻传出关归家。——《汉书·宁成传》
(5) 传记
吾已作传。——清· 袁枚《祭妹文》
善传游侠。——孙文《序》
(6) 又
为五百人立传。
(7) 又如: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8)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
(9) 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六艺经传。——唐· 韩愈《师说》
(10) 又如: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传诂(解释经籍的文字);传疏(诠释经义的文字);传笺(谓《诗经》的注解)
动词
(1) 作传;记载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
(2) 又如:前半部传的是傅仪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uang5(thûang)[潮州]tuêng5〗 〖deng7 [揭阳、潮阳]duang7〗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充声。本义:丝的头绪)(2) 同本义
统,纪也。——《说文》
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淮南子·泰族训》
(3) 又如:统绪(头绪)
(4) 世代相继的系统
求其统类。——《荀子·解蔽》
(5) 又如:皇统(世代相传的帝系);道统;传统;统承(继承统绪);统系(系统);统贯(系统;条贯);统嗣(帝统的嗣续关系)
(6) 纲纪,准则
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荀子·臣道》
(7) 又如:体统(体制、格局、规矩等);统纪(纲纪);统类(纲纪和条例)
(8) 鞋袜等的筒状部分 。如:袖统(衣袖筒子);统袜(长筒袜);长统马靴;短统女袜
(9) ∶在“世”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叫“统” 。统的名称是在纪的名称上增加上、中、下等字样。如:上泥盆统;中泥盆统;上二叠统;下二叠统
(10) 首领 。如:统帅
(11) 本 。如:万物之统(万物之本)
动词
(1) 主管;率领
若其所以统之,则无以异于桀纣。——《荀子·强国》
反国统万人。——《战国策·齐策四》
统兵数万。——《资治通鉴》
统军略地。——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统会(统率会合);统兵数万;统事(统理事务);统楫(总揽,统领);统监(统率监督;驻于保设国或属地的长官)
(3) 总括;合而为一;统一
大一统也。——《公羊传·隐公元年》
统楫群元。——《汉书·儿宽传》
统大魁以为笙。——《文选·潘岳·笙赋》
(4) 又如:一统(统一);统税(货物总纳税一次,其余不再征收者);统考(统一考试的简称);统货(按统一价格购进或出售的商品);统捐(捐税名。货物在一区域内缴税后,可于该地区内通行无阻);统括(归纳。总概括);统一发票(政府为防止漏税,规定商号一概使用同一种发票);统括(总括);统论(总论):统观(总的观察)
(5) 管理;治理
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列子·天瑞》
(6) 又如:统内(管辖范围之内);统和(统理协和);统治(统率治理);统理(统辖治理)
(7) 犹“通”
(8) 穿通 。如:统院(相互穿通的前后院)
(9) 泄露 。如:统出(泄露出去);统漏(泄露)
副词
表示范围,相当于“通通”、“全”、“全部” 。如:这些东西统归你用;统体(全体,全部);统是(都是;全是);统通(通通。表示全部)
量词
(1) 用于木材、石碑等 。如:立一统碑碣;碑碣数十统
(2) 古时用以纪年 。一千五百三十九年为一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古代森林遍野,如要进行农耕,必先伐木开荒,故从“林”;古代以蜃蛤的壳为农具进行耕耨,故从“辰”。小篆认为从晨,囟(
)声。从“晨”,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意。本义:耕,耕种) 同本义农,耕也。——《说文》。按,耕必作于晨,故从晨。
辟土植谷曰农。——《汉书·食货志》
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文帝纪》
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
殴民而归之农。——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农家子(村野耕作之人);农舆(耕作用的车);农战(从事农耕,以为攻战之本);农月(立夏以后农事的忙月)
(3) 通“努”。努力,勉力
小人农力以事其尚。——《左传·襄公十三年》
名词
(1) 农业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晁错《论贵粟疏》
(2) 又如:务农(从事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农林牧;农末(农业和商业);农政(有关农业的政令、制度);农书(有关农业的书)
(3) 农民
士农工商,四民有业。——《汉书·食货志上》
待农而食。——《史记·货殖列传》
(4) 又
农不出则乏。
(5) 又如:自耕农;小农(个体农民);老农;花农;菜农;果农;奶农
(6) 古代的田官
飨农。——《礼记·郊特牲》
(7) 又如:农正(古官名。掌农事及农祈);农父(古官名。司徒的尊称);农师(古官名。掌农事)
(8) 先秦学术思想流派之一,九流中“农家”的简称
(9) 姓
形容词
(1) 勤勉
耕者用力不农,有罪无赦。——《管子·大匡》
(2) 通“醲”。浓厚
农用八政。——《书·洪范》。郑玄:“农读为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