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玺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秦 以后皇帝世代相传的印章。又称 秦 玺, 唐 改称传国宝。相传 秦始皇 得 蓝田 玉, 雕 为印,上纽交五龙,正面刻 李斯 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秦 亡归 汉 。后来封建王朝以玺有“受命于天”之文,争以得玺为符瑞。 秦 玺已亡,历代多自刻制,文亦有同有异。《汉书·元后传》:“初, 汉高祖 入 咸阳 至 霸上 , 秦王 子婴 降於 軹道 ,奉上 始皇 璽。及 高祖 诛 项籍 ,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传受,号曰 汉 传国璽。”《晋书·元帝纪》:“﹝ 太兴 元年﹞十二月, 刘聪 故将 王腾 、 马忠 等诛 靳準 ,送传国璽於 刘曜 。”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 太宗 文皇帝 满洲国 天聪 九年,得传国璽於 元 小王子裔 察哈尔 林丹汗 。”参阅《后汉书·光武帝纪》与《徐璆传》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传国玺》、 清 赵翼 《陔馀丛考·杨桓传国玺考之误》。
引证解释
⒈ 秦以后皇帝世代相传的印章。又称秦玺, 唐改称传国宝。相传秦始皇得蓝田玉, 雕为印,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 秦亡归汉。后来封建王朝以玺有“受命于天”之文,争以得玺为符瑞。 秦玺已亡,历代多自刻制,文亦有同有异。参阅《后汉书·光武帝纪》与《徐璆传》注、 明陶宗仪《辍耕录·传国玺》、 清赵翼《陔馀丛考·杨桓传国玺考之误》。
引《汉书·元后传》:“初, 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璽。”
《晋书·元帝纪》:“﹝太兴元年﹞十二月, 刘聪故将王腾、马忠等诛靳準,送传国璽於刘曜。”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驻札大臣原始》:“太宗文皇帝满洲国天聪九年,得传国璽於元小王子裔察哈尔林丹汗。”
传国玺的国语词典
秦始皇取蓝田玉做成印信,令李斯在上面刻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子婴降汉时献出,高帝即位乃佩带之,后世代相传,号为传国玺。见《后汉书.卷四八.徐璆传》唐.章怀太子注引卫宏。
传国玺的网络释义
传国玺 (皇帝的印玺)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chuán
动词
(1) 传递;传送
速于置郵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传家(传于后代子弟);传衣(继承衣钵);传首(传送首级);传运(传递运输);传演(传递演变)
(3) 传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 又如:传度(传授);传派(传授的流派);传旨(传授意旨);传书(传授书籍)
(5) 让位;传代
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孟子》
(6) 又如:传位(传授帝王权位);传政(传授政权)
(7) 留传
功如丘山,名传后时。——《盐铁论·非鞅》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居第当传子孙。——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传世(后传到后世);传灯(传留佛法);传祚(流传后世);家传秘方
(9) 充分或确切地表明;表达
传神写照。——《世说新语·巧艺》
(10) 又如:传真(画肖像)
(11) 召,叫来。发出命令叫人来
老太太那里传晚饭了。——《红楼梦》
(12) 又如:传嘴(传话);传会(传呼);传答(传达);传证人
(13) 另见
zhuàn
名词
(1) 驿站所备的车
晋侯以传召 伯宗。——《左传·成公五年》
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韩非子·爱臣》
(2) 驿站;驿舍
昔者赵氏袭 卫,车舍人不休传。——《战国策·齐策五》
发人修道,缮理亭传。——《后汉书·陈忠传》
(3) 又如: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传吏(驿舍的官吏);传马(驿站所用的马);传乘(驿站的车马);传宰(管理驿站的小官)
(4) 符信
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周礼》
诈刻传出关归家。——《汉书·宁成传》
(5) 传记
吾已作传。——清· 袁枚《祭妹文》
善传游侠。——孙文《序》
(6) 又
为五百人立传。
(7) 又如:自传;外传;别传;传状(传记行状);传叙(人物传记);传诔(传记和诔文)
(8) 指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如:《水浒传》;《儿女英雄传》
(9) 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六艺经传。——唐· 韩愈《师说》
(10) 又如:传注(解释经籍的文字);传诂(解释经籍的文字);传疏(诠释经义的文字);传笺(谓《诗经》的注解)
动词
(1) 作传;记载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 唐· 韩愈《送杨少尹序》
(2) 又如:前半部传的是傅仪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uang5(thûang)[潮州]tuêng5〗 〖deng7 [揭阳、潮阳]duang7〗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玉,尔声。本义:印章。古时尊卑通用。自秦以后,多指帝王印玺)同本义
璽,王者印也。所以主土。从土,爾声。籀文从玉。——《说文》
货贿用玺节。——《周礼·掌节》
玺书追而与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始皇九年四月,缪毐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作乱。——《史记·秦始皇本纪》
皇太子妃玺,以黄金,方一寸,龟钮。——《隋书·礼仪》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
(2) 又如:玺册(玺策。玉玺和册命文书);玺封(盖上玺印的文书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