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枳

fá zhǐ [ fa zhi]
注音 ㄈㄚˊ ㄓˇ

词语释义

《后汉书.岑彭传》:"﹝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我有蟊贼,岑君遏之。'"后因以"伐枳"为颂扬官吏善政的典故。

词语解释

  1. 《后汉书·岑彭传》:“﹝ 岑熙 ﹞迁 魏郡 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 岑君 伐之;我有蟊贼, 岑君 遏之。’”后因以“伐枳”为颂扬官吏善政的典故。

    唐 张说 《相州冬日早衙》:“除苛囹圄息,伐枳吏人宽。”《金石萃编·唐张允碑》:“聊遵置薤之言,俄喧伐枳之咏。”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伐枳”为颂扬官吏善政的典故。

《后汉书·岑彭传》:“﹝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 岑君伐之;我有蟊贼, 岑君遏之。’”
唐张说《相州冬日早衙》:“除苛囹圄息,伐枳吏人宽。”
《金石萃编·唐张允碑》:“聊遵置薤之言,俄喧伐枳之咏。”

伐枳的网络释义

伐枳

  • 伐枳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á zhǐ,是指颂扬官吏善政的典故。
  • 汉字详情

    [fa]
    部首: 221
    笔画: 6
    五笔: WAT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OI
    四角: 2325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2) 同本义

    伐,击也。——《说文》

    伐,杀也。——《广雅》

    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宋· 苏辙《太白山祈雨词》

    (3) 又如:伐祭(砍头祭天);伐杀(杀戮)

    (4) 砍伐

    伐竹取道。——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坎坎伐檀兮。——《诗·魏风·伐檀》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伐薪烧炭南山中。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伐取(砍伐取得);伐炭(伐木烧炭);伐薪(砍柴)

    (6) 讨伐,进攻

    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其后秦伐 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季氏将伐 颛臾。——《论语·季氏》

    (7) 又如:口诛笔伐;伐叛(讨伐叛逆);伐罪吊民(讨伐有罪的君主,抚慰受难的百姓)

    (8) 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不伐己功,不矜己能。——《史记·淮阴侯列传》

    (9) 又如:伐智(夸耀自己的才智);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伐功矜能(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伐德(自夸其德)

    (10) 败坏,损伤

    重被猛术。国本必伐。——宋· 秦观《治势下》

    (11) 又如:伐性(危害身心);伐命(残害性命);伐生(残害生命)

    (12) 打破、挫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孙子·谋攻》

    (13) 敲击

    征人伐鼓。——《诗·小雅·采芑》

    (14) 又如:伐鼓(敲鼓);伐梆(敲打梆子)

    (15) 引申为开凿

    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唐· 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

    (16) 批评,责备

    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礼。—— 王充《论衡·问孔》

    (17) 又如:口诛笔伐

    名词

    (1) 通“阀”。功劳,功业

    晋侯使 却至献 楚捷于 周,与 单襄公语,骤称其伐。——《左传·成公十六年》。 杜预注:伐,功也。

    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汉书·车千秋传》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史记·项羽本纪》

    北救赵而西却 秦,此五霸之伐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如:伐阅(功绩和资历)

    (3) 畎上高土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周礼》

    英文翻译

    cut down, subjugate, attack

    方言集汇

    ◎ 粤语:fat6
    ◎ 客家话:[梅县腔] fat8 [陆丰腔] fat8 [客英字典] fat8 [宝安腔] fat8 [海陆丰腔] fat8 [客语拼音字汇] fad6 [台湾四县腔] fat8 [东莞腔] fa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房越月合入聲合口三等byat/bvatbʰĭwɐt
    zhǐ [zhi]
    部首: 420
    笔画: 9
    五笔: SK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DRC
    四角: 4698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枸橘,又称“臭橘”

    枳木似橘。从木,只声。——《说文》

    殷以椇。——《礼记·明堂位》。注:“椇之言枳椇也。谓曲桡之也。”

    楗六枳而为篱兮。——《后汉书·冯衍传》。注:“枳,芬木也。”

    橘逾淮而北为枳。——《周礼·考工记·序宫》

    (2) 一种耐寒的中国落叶橘树,有三小叶的叶片,果实小有芳香,很酸。广泛栽种作为观赏叶或作为绿篱,尤其作为砧木以芽接各种食用的柑桔

    (3) 古县名 。战国时楚有枳邑,汉置枳县,属巴郡。故地在今四川省涪陵县

    英文翻译

    trifoliate orange; hedge thorn; (Cant.) a plug

    方言集汇

    ◎ 粤语:zat1 zi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hit7 [台湾四县腔] zih3 tsiit7 [客语拼音字汇] zid5 [海陆丰腔] zhi3 zhit7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諸氏支A開上聲開口三等支Atɕĭecjex/tj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