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

yī wú [ yi wu]
注音 一 ㄨˊ
词性 拟声词

词语释义

象声词。读书声。

古地名。

词语解释

  1. 象声词。读书声。

    宋 黄庭坚 《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调悲壮戏作竹枝歌三章和之》:“南窗读书声伊吾,北窗见月歌竹枝。” 明 高启 《卧病夜闻邻儿读书》诗:“月淡梧桐雨后天,伊吾声在北窓前。”

  2. 古地名。

    汉 伊吾卢 地区, 隋 大业 六年置 伊吾郡 。治所在今 新疆 哈密县 。亦泛指边疆。《后汉书·班超传》:“将兵别击 伊吾 战於 蒲类海 ,多斩首虏而还。” 李贤 注:“ 伊吾 , 匈奴 中地名,在今 伊州 纳职县 界。”《新唐书·西域传下》:“ 伊吾城 者, 汉 宜禾 都尉所治。商胡杂居,胜兵千,附 铁勒 。人驍悍,土良沃。 隋 末内属,置 伊吾郡 。天下乱,復臣 突厥 。 贞观 四年,城酋来朝。 頡利 灭,举七城降,列其地为 西伊州 。” 元 郭钰 《和酬宋竹坡韵》:“鸥社共盟君未弃,何须驰志向 伊吾 。” 清 高其倬 《蓟州新城》诗:“志鸣 伊吾 劒,意洗鱼海兵。长计一蹉失,塞马仍纵横。”参见“ 伊州 ”。

引证解释

⒈ 象声词。读书声。

宋黄庭坚《考试局与孙元忠博士竹间对窗夜闻元忠诵书声调悲壮戏作竹枝歌三章和之》:“南窗读书声伊吾,北窗见月歌竹枝。”
明高启《卧病夜闻邻儿读书》诗:“月淡梧桐雨后天,伊吾声在北窓前。”

⒉ 古地名。 汉伊吾卢地区, 隋大业六年置伊吾郡。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县。亦泛指边疆。参见“伊州”。

《后汉书·班超传》:“将兵别击伊吾战於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
李贤注:“伊吾,匈奴中地名,在今伊州纳职县界。”
《新唐书·西域传下》:“伊吾城者, 汉宜禾都尉所治。商胡杂居,胜兵千,附铁勒。人驍悍,土良沃。 隋末内属,置伊吾郡。天下乱,復臣突厥。贞观四年,城酋来朝。 頡利灭,举七城降,列其地为西伊州。”
元郭钰《和酬宋竹坡韵》:“鸥社共盟君未弃,何须驰志向伊吾。”
清高其倬《蓟州新城》诗:“志鸣伊吾劒,意洗鱼海兵。长计一蹉失,塞马仍纵横。”

伊吾的国语词典

读书声。也作「咿唔」、「吾伊」。

伊吾的翻译

英语: Yiwu county in Kumul prefecture
德语: Yiwu (Ort in Xinjiang)​ (Eig, Geo)​

伊吾造句

由敦煌西北而上,经伊吾道翻越罗漫山西进,同样是一条丝路。
县,伊克拉木就来自托克逊;哈密木卡姆流传于新疆东部的哈密市和伊吾县;刀郎木卡姆主要流传于喀什地区的莎车县、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
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
在伊吾、鄯善等国臣服于唐朝之后,唐朝又于贞观十四年攻灭了西域上的绊脚石?高昌国,建立了西州和安西都护府。
永平十六年,进行屯田驻兵。
年初,朝廷派下一个浑不黯武略的文官来治理敦煌,还更是遥领了与西突厥疆土接壤的伊吾、鄯善、且末三郡的太守之职。
张宁和混鹞子、安永成从小就在伊吾城一起长大,而后被征入伍进入了游弈营,最终张宁还成为了一名游弈使,也就是归义军伊吾军队的侦察兵头领。
然与时消息,承望风旨,使高昌入朝,伊吾献地;聚粮且末,师出玉门,关右骚然,颇亦矩之由矣。
伊吾人以为隋军不会孤军深入,没有防备,不料薛世雄进兵神速,打了个措手不及,伊吾举众投降。
长寿元年唐朝以镇军取代过去的行军,豆卢军、伊吾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设在沙州、伊吾的边防军,其设立有力的维护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
女人厉声喝道,丑陋的大狗也伊吾着回到了青年的身边。
新疆伊吾县,这个偎依于巍巍胜利峰下的山水小城,处处流淌着天籁之音,呈现出一种静谧、诗意般的世外桃源生活。
大月城本名伊吾,也有名宜禾,汉时曾设都尉,后来为现时的大月族所据,他们自称来自西方的古大夏国,源自月氏族。
游客在新疆伊吾县淖毛湖胡杨林拍照。

汉字详情

[yi]
部首: 221
笔画: 6
五笔: WVT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SK
四角: 27207

详细解释

代词

(1) (会意。从人,从尹。尹,治理。合起来指伊尹,殷治理天下者。后假借为那)

(2) 表示远指,相当于“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秦风·蒹葭》。笺:“伊,当作繄,犹是也。”

(3) 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她”、“他”、“彼”

薛蟠因伊倔强,将酒照脸泼去。——《红楼梦》

江家我顾伊, 庾家伊顾我。——《世说新语》

吾见张时,伊已六十。——《南史》

(4) 又如:伊行(她那里;他们);伊曹(彼辈,他们);伊俦(彼辈,其类);伊拉(方言。他们)

(5) 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

勿学汝兄,汝兄自不如伊。——《世说新语》

我这里吐胆倾心说与伊,难道你不解其中意。——佚名《马陵道》

(6) 又如:伊咱(你);伊行(你这里;你们);伊家(你)

动词

(1) 表示判断,常与“匪”连用,相当于“却是”、“即是”

匪莪伊蒿。——《诗·小雅·蓼莪》

昔卫鞅因景监以见,有识知其不终。今得臣举者,匪荣伊辱。——《后汉书》

(2) 又如:匪朝伊暮;匪朝伊夕;匪荣伊辱;匪愚伊耄

(1) 语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旨酒既清,嘉荐伊脯。——《仪礼》

(2) 发语词,无义。如:伊何(为何,为什么);伊谁(谁,何人)

(3) 通“繄”。是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诗·豳风·东山》。笺:“伊,当作繄。”

我这怀矣,自诒伊阻。——《诗·邶风·雄雉》

英文翻译

third person pronoun; he, she, this, that

方言集汇

◎ 粤语:ji1
◎ 客家话:[梅县腔] j1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海陆丰腔] ri2 [陆丰腔] ji1 [宝安腔] ji2 ji1 [东莞腔] ji1
◎ 潮州话: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脂脂A開平聲開口三等脂Aqjii/iʔi
wú,yù [wu,yu]
部首: 319
笔画: 7
五笔: G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MR
四角: 10601

详细解释

代词

(1) (形声。从口,五声。本义:我)

(2) 同本义

吾,我自称也。——《说文》

吾,我也。——《尔雅·释诂》

愿吾子之教之也。——《仪礼·士冠礼》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

莫吾知兮。——《楚词·屈原·涉江》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不吾知也。

(3) 按,在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别,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4) 又如:吾侪(我等,我辈,我们);吾当(我);吾侬(我);吾谁与归(我将从谁);吾爱(我所爱的人);吾兄(对朋友的称呼;称自己的兄长);吾祖(我的祖先);吾与(我的同伴、同伙);吾庐(我的住所);吾党(我的同乡;吾辈)

(5) 我们 。如:吾匹(我类);吾曹(吾辈,吾俦,吾侪,吾等。我们);吾属(我等);吾伦(我辈);吾们(吾人。我们)

动词

通“御”。抵御

厚攻则吾,薄攻则薄吾。——《墨子》

名词

英文翻译

i, my, our; resist, impede

方言集汇

◎ 粤语:ng4
◎ 客家话:[梅县腔] ng2 [台湾四县腔] ng2 nga2 [客英字典] ng2 [陆丰腔] 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2 nga1 [海陆丰腔] ng2 [nga2] [东莞腔] ng2 [宝安腔] 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乎平聲開口一等ngo/nguŋ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