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喻歌

qǐ yù gē [ qi yu ge]
注音 ㄑ一ˇ ㄩˋ ㄍㄜ

词语释义

南朝·鼓角横吹曲名,本为北方民族马上之乐。亦省称“企喻 ”。

词语解释

  1. 南朝 梁 鼓角横吹曲名,本为北方民族马上之乐。亦省称“ 企喻 ”。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引 南朝 陈 释 智匠 《古今乐录》:“ 梁 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瑯琊王》《鉅鹿公主》《紫騮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引 南朝 陈 释 智匠 《古今乐录》:“《企喻歌》四曲。” 郭茂倩 按:“《企喻》本北歌。”《旧唐书·音乐志二》:“北狄乐,其可知者 鲜卑 吐谷浑 部落稽 三国,皆马上乐也…… 北周 隋 世,与 西凉 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鉅鹿公主》、《白浄王太子》、《企喻》也。”

引证解释

⒈ 南朝梁鼓角横吹曲名,本为北方民族马上之乐。亦省称“企喻”。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引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瑯琊王》《鉅鹿公主》《紫騮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引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企喻歌》四曲。”
郭茂倩按:“《企喻》本北歌。”
《旧唐书·音乐志二》:“北狄乐,其可知者鲜卑吐谷浑部落稽三国,皆马上乐也…… 北周隋世,与西凉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鉅鹿公主》、《白浄王太子》、《企喻》也。”

企喻歌的网络释义

企喻歌

  • 企喻歌(qi yu ge)南朝梁鼓角横吹曲名,本为北方民族马上之乐。亦省称“ 企喻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引 南朝陈释 智匠《古今乐录》:"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琅琊王》《钜鹿公主》《紫骝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引南朝陈释智匠 《古今乐录》:“《企喻歌》四曲。” 郭茂倩按:“《企喻》本北歌。”《旧唐书·音乐志二》:“北狄乐,其可知者 鲜卑 吐谷浑 部落稽 三国,皆马上乐也…… 北周隋世,与西凉 乐杂奏。今存者五十三章,其名目可解者六章:《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钜鹿公主》、《白浄王太子》、《企喻》也。”
  • 汉字详情

    [qi]
    部首: 220
    笔画: 6
    五笔: WH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YLM
    四角: 801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止。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止”(脚),表示这个人在踮起后脚跟,有企立、企足的意思。本义:踮起脚跟)

    (2) 同本义

    企,举踵也。——《说文》

    企者不立。——《老子》

    日夜企而望归。——《汉书·高帝纪》

    渠黄不能企其景。——郭璞《江赋》

    (3) 又如:企望(举起脚跟而望);企仰(踮起脚来仰望);企足(踮起脚)

    (4) 立,站立

    鸟企山峙。——三国 魏· 何晏《景福殿赋》

    (5) 又如:企予(踮起脚后跟站着);企立(站立)

    (6) 企望,盼望 。如:企怀(盼望怀念);企竦(企望而出神)

    (7) 姓

    英文翻译

    plan a project; stand on tiptoe

    方言集汇

    ◎ 粤语:kei2 kei5
    ◎ 客家话:[陆丰腔] ki1 [沙头角腔] ki1 [海陆丰腔] ki1 ki3 [梅县腔] ki1 [宝安腔] ki1 [客英字典] ki1 [东莞腔]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1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 潮州话:gi6 (kĩ) kia6 (khĩa)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丘弭支B合上聲合口三等支Bkʰĭekhiex/qyee
    [yu]
    部首: 319
    笔画: 12
    五笔: KWG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ROMN
    四角: 680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口,俞声。本义:告知,把情况通知某人。同“谕”)

    (2) 同本义

    喻,告也。——《广雅》

    教之以利,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

    乃留兵屯 荥阳,使使喻 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 吕氏之变而诛之。——《史记》

    (3) 晓喻;开导

    前后告喻,曾无悛改。——《三国志》

    (4) 又如:喻勉(开导勉励);喻教(开导教育)

    (5) 知晓;明白

    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皇疏:“喻,晓也。”

    单足以喻则单。——《荀子·正名》。注:“喻,晓也。”

    以喻客意。——《后汉书·杜笃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6) 又如:家喻户晓;喻旨(知晓旨意);喻愿(对某事明白并乐于为之);喻以利害;劝喻;不可以理喻

    (7) 比喻

    罕譬而喻。——《礼记·学记》

    在于早谕教。——《汉书·贾谊传》

    不足以喻其美。——《警世通言》

    (8) 又如:喻名(比称;形容);喻为“生物树”

    英文翻译

    metaphor, analogy; example; lik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6
    ◎ 客家话:[陆丰腔] ji5 [梅县腔] ji5 [宝安腔] ji3 [客语拼音字汇] yi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羊戍去聲合口三等jĭujyoh/juh
    [ge]
    部首: 427
    笔画: 14
    五笔: SKSW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MRNO
    四角: 176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2) 同本义

    歌,咏也。——《说文》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不鼓缶而歌。——《易·离》

    歌永言。——《虞书》

    歌咏其声也,长言也。——《礼记·乐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诗·魏风·园有桃》传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狂 接舆歌而过 孔子——《论语·微子》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对歌(一问一答地唱歌);高歌(放声歌唱);歌吹(歌唱,吹奏);歌鼓(歌唱并击鼓);歌戏(歌唱嬉戏)

    (4) 歌颂,赞美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竟竭蹶而趋之。——《荀子·儒效》

    诗人歌功。——扬雄《赵充国颂》

    (5) 又如:歌功(颂扬他人的功德);歌思(歌颂思慕);歌叹(歌颂赞叹)

    (6) 奏乐;伴奏

    歌于斯,哭于斯。——《礼记》

    往往会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7) 又指鸣叫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宋· 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8) 作歌;作诗

    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诗·陈风·墓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名词

    (1) 歌曲;歌词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校歌;民歌;国歌;歌头曲尾(诗歌和散曲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歌味(歌曲的风味);歌儿(歌曲);歌章(歌曲。音乐一曲为一章,故称)

    (3) 诗体的一种 。如:《长恨歌》;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4) 古用同“哥”。一指兄长;一指父亲 。如:歌歌(同“哥哥”。指父亲)

    英文翻译

    song, lyrics; sing, chant; praise

    方言集汇

    ◎ 粤语:go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1 [梅县腔] go1 go2 [宝安腔] go1 [东莞腔] go1 [海陆丰腔] go1 [客英字典] go1 [台湾四县腔] go1 [客语拼音字汇] go1 [陆丰腔] go1
    ◎ 潮州话:go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七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俄平聲開口一等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