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体

fǎng sòng tǐ [ fang song ti]
繁体 仿宋體
注音 ㄈㄤˇ ㄙㄨㄥˋ ㄊ一ˇ

词语释义

印刷字体的一种。1916年左右,钱塘丁辅之﹑丁善之等根据清武英殿聚珍版本,仿刻北宋欧体字行世,有方形﹑长形,称"聚珍仿宋"。后来又有发展,通称"仿宋体",亦称"仿宋字",以与明代以来横细直粗的宋体字相区别。

词语解释

  1. 印刷字体的一种。1916年左右, 钱塘 丁辅之 、 丁善之 等根据 清 武英殿 聚珍版本,仿刻 北宋 欧 体字行世,有方形、长形,称“聚珍仿宋”。后来又有发展,通称“仿宋体”,亦称“ 仿宋字 ”,以与 明 代以来横细直粗的宋体字相区别。

引证解释

⒈ 印刷字体的一种。1916年左右, 钱塘丁辅之、丁善之等根据清武英殿聚珍版本,仿刻北宋欧体字行世,有方形、长形,称“聚珍仿宋”。后来又有发展,通称“仿宋体”,亦称“仿宋字”,以与明代以来横细直粗的宋体字相区别。

仿宋体的国语词典

仿照宋时刊本字体制成字模的字体。

仿宋体的网络释义

仿宋体

  • 仿宋体是一种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笔画横竖粗细均匀,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
  • 仿宋体造句

    翻开歌谱,仿宋体的歌词,整齐地跟着谱子排列。
    这是一枚铜印,上面刻着仿宋体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印”。
    如今,在电脑上打字,还可以选择“仿宋体”的字体,曾几何时,这种字体风靡一时,曾在标语横幅、图书内页、电影字幕上,占据着国人的视野。
    丰满偏高,口厚腹壁薄,铜质不如明代精,耳孔多半圆如洞,款识仿宋体渐多,楷篆书并存。
    当时做标牌,上面写的字,都是人工手写的,要去上海请专门的师傅,用很规范的仿宋体来写。
    翻阅碑帖,成了找寻字形变化的游戏,甚至对当时凸版印刷字体如老宋体、仿宋体、真楷体,都觉得其中蕴含无穷奥妙。
    、书写时一定要字迹工整、清晰,最好用仿宋体或正楷字书写。
    左下角为仿宋体“中国南京”四字,下盖“香烟”二字之篆章。
    在中国,规定汉字必须按长仿宋体书写,字母和数字按规定的结构书写。
    仿宋体”的由来直接仿照宋版书的雕版字体而来。
    仿宋体”从何而来仿照宋版书的雕版字体而来。
    鉴于字形微调目前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加之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涉及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多种常用印刷字体字形的规范。
    如今的书籍印制及各种文印字体异常丰富起来,“仿宋体”已不可能再独领风骚;但其端庄挺秀的面目,仍然让曾经使用或看到过这种字体的人们,怀恋与难忘。
    演化过程中,虽然经历并形成了篆、隶、草、楷、行多种形体和写法,但目今在印刷品中最为广泛采用和流行的字体,则是隶属于楷书的宋体字,或曰仿宋体。

    汉字详情

    fǎng [fang]
    部首: 221
    笔画: 6
    五笔: WY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OYHS
    四角: 20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方声。本义:相似。或作“彷”)

    (2) 同本义

    仿,相似也。——《说文》。俗亦作倣。

    (3) 又如:仿像(仿佛相像);他俩长得相仿

    (4) 仿效;模仿。也作“彷”、“倣”

    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他们的罐子似乎是仿皮革容器制作的;仿刻(仿照原本的款式和字体刻印);仿模(模仿);仿写(模仿书写)

    (1) 供人描红的范本 。如:仿纸

    (2) 照着范本写的字

    正说得热闹,一个小学生送倣来批。——《儒林外史》

    (2) ——见“仿佛”( fǎngfú)

    英文翻译

    imitate, copy; as if

    方言集汇

    ◎ 粤语:fong2
    ◎ 客家话:[梅县腔] fong3 [陆丰腔] fong3 [客英字典] fong3 [东莞腔] fong3 [客语拼音字汇] fong3 [海陆丰腔] fong3 fang5 [宝安腔] fong3 [台湾四县腔] fong3 fa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妃兩陽合上聲合口三等pʰĭwaŋphyangx/phvank
    sòng [song]
    部首: 322
    笔画: 7
    五笔: PS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D
    四角: 30904

    详细解释

    动词

    (会意。从宀( mián),从木。表示房屋周围有树木。本义:定居) 同本义

    宋,居也。——《说文》。段玉裁注:“此义未见经传,名子者不以国,而 鲁定公名 宋,则必取其本义也。”

    郑公子宋字 子公。——《左传·宣公四年》

    名词

    (1) 周代诸侯国名

    桓帝时,有黄星见于 楚、 宋之分。——《三国演义》

    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2) 子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王纣子武庚于商旧都(今河南商丘)。成王时,武庚叛乱,被杀,又以其地与纣的庶兄微子启,号宋公,为宋国。战国初年曾迁都彭城(今徐州)。公元前286年为齐所灭。辖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江苏、安徽之间

    (3) 中国朝代名 。公元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代后周称帝。国号宋,定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北宋亡。次年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两宋共历十八帝,统治三百二十年

    (嗣同)与 杨锐、 林旭、 刘光第同参预新,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 唐、 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宋儒(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一班宋朝理学家)

    (5) 中国朝代名 。南朝之一。公元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公元479年为南齐所代。共历八帝,六十年。如:宋本(宋代刊刻的书籍);宋头巾(指迂腐的道学家;腐儒)

    (6) 主观响度单位 ,1宋等于强度为听者听阈上40分贝的1000赫纯音的响度

    (7) 姓。

    英文翻译

    Song dynasty;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sung3
    ◎ 客家话:[梅县腔] sung5 [海陆丰腔] sung5 [客语拼音字汇] sung4 [台湾四县腔] sung5 [客英字典] sung5 [陆丰腔] sung5 [沙头角腔] sung5 [东莞腔] sung5 [宝安腔] su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蘇統去聲開口一等suoŋsuungh/svnq
    tǐ,tī [ti]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SG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DM
    四角: 25230

    详细解释

    (2) 另见

    名词

    (1) (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 同本义

    体,总十二属之名也。——《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

    体,身也。——《广雅》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喻老》

    体有不快。——《后汉书·华佗传》

    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口体之奉。——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4) 手脚、四肢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梁惠王上》

    犹其有四体也。谓二手二足。——《孟子》

    (5) 又如: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6) 形体 ;体态

    可怜体无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8) 牲体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9) 又如: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10) 事物的主要部分

    以天演为体。——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1) 又如: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12) 实体

    天之与地,皆体也。——王充《论衡》

    (13) 规格;法式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4) 又如: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15) 占卜时的兆象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16) 又如;体象(象征)

    (17) 本性,本质 。

    (18) 如: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19) 准则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体,此俗人也。——宋· 陈善《扪虱新话》

    (20) 文体 。

    (21) 如: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22) 体制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23) 又如:政体;国体

    (24) 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25) 如:完成体;进行体

    (26) 文字的书写形式 。

    (27) 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8) 立体

    后见为体。——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舍体而取面。

    体之感觉。

    动词

    (1) 亲身经验;体察

    汝体吾此心。——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3)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4) 如: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5) 划分,分解

    体其犬豕牛羊。——《礼记》

    (6) 又如: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7) 成形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诗·大雅·行苇》

    (8) 表现;体现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上》

    (9) 效法

    帝者体太一。——《淮南子》

    (10) 相承;继承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仪礼》

    (11) 生长

    体物而不可遗。——《礼记》

    (12) 包含;容纳

    君子体人,足以长人。——《易·乾》

    (13) 通“履”。体验;实行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笃志而体,君子也。

    (14) 又如:体乾(履行天命)

    (15) 另见

    英文翻译

    body; group, class, body, unit; inferior

    方言集汇

    ◎ 粤语:ban6 tai2
    ◎ 潮州话:ti2 旧读:to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蒲本上聲合口一等bʰuənbuonx/bu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