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见“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元 李致远《还牢末》第四折:“可不道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成语用法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小说等。
引证解释
⒈ 见“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的网络释义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chóu
〈名〉?
(1) (形声。从人,九声。(
)本义:匹偶,同伴)(2) 怨恨
仇者,讐也。——《史记·晋世家》
葛伯仇饷。——《孟子》
多仇少与。——《汉书·盖宽饶传》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仇忌(怨恨憎恶);仇嫌(怨仇;怨恨)
(4) 仇恨
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 韩报仇。——《史记·留侯世家》
(5) 又如:杀父之仇;仇疾(仇恨);仇害(因仇恨而伤害)
(6) 仇人;仇敌
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史记·魏公子列传》
智法之士与当塗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韩非子·孤愤》
(7) 又如:仇仇(怨敌)
〈动〉?
(1) 报复
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国贼戾之士哉!——高启《书博鸡者事》
(2) 校对 。如:仇校(校对)
(3) 另见
;“雠”(4) 另见
qiú
名词
(1)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2) 同本义
仇,雠也。——《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
仇,匹也,合也。——《尔雅·释诂》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诗·周南·无衣》
公侯好仇。——《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
君子好仇。——《礼记·缁衣》
(3) 配偶
我仇有疾,不我能即。——《易·鼎》
结发辞严亲,来为君子仇。——三国魏· 曹植《浮萍篇》
(4) 姓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u2 chiu2 [陆丰腔] shu3 [梅县腔] shu2 shiu2 chiu2 kiu2 [东莞腔] siu2 [客英字典] chiu2 shiu2 [宝安腔] su2 [客语拼音字汇] su2 [台湾四县腔] siu2 ciu2
◎ 潮州话:ciu5 (chhîu) 〈姓〉kiu5(khî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 同本义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人王(人中之王);人满(人多);人寰(人世);人欲(人的嗜欲);人人言(人的评论);人色(人的正常面色);人头号令(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人淘里(人群里) (4) 某人;某种人;某些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智伯说,又令人请地于 魏。——《韩诽 子·十过》 (5) 又如:人兵(兵马);猎人;主持人;盲人;工人;介绍人;行人;证人;法人;报人;强人;恩人 (6) 人材;杰出人物 。如:人材(有才学、品貌好的人);人英(俊杰,英杰);人龙(比喻人中俊杰) (7) 指人手,干事的人 。如:人役(仆役;奴婢;差役,差人);人奴(家奴;奴仆);人匠(工匠;匠人) (8) 别人,他人 与人罕言语。——明· 魏禧《大铁椎传》 (9) 又如:人去不中留(本人坚决要离去,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人皆下之(人家都瞧不起他);人物(别人的东西);人我(他人与我);人言(别人的评议) (10) 民,百姓 吴广素爱人。——《史记·陈涉世家》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人帐(常人);人佚(民佚);人黎(平民,百姓);人听(即民听,指老百姓的视听);人上(众人之上);人宗(众人的楷模);人等(众人,许多人) (12) 智人 。如:北京人;蓝田人;弗洛里斯巴德人 (13) 指成年人 以一人生三计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14) 又如:人种(能传种接代的男人) (15) 人事,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如:人遐世远(人情世事久远);人非物换(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人心浇薄(人情淡漠);人功(人事,指人情事故);人故(人事,人之所为);人术(谓处置人事的谋略);人瑞(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人籍(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人验(指可资验证的人事) (16) 尘世;人世 。如:人家(人间);人我相(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人曹官(人间的官员);人道(佛教六道之一。犹人界);人代(人世);人宇(人间);人封(人间;尘世);人境(尘世) (17) 人的身体 。如:我今天人不舒服;他人在心不在 (18) 指人情事理 。如:人功道理(人情事理);人意儿(人情) (19) 男女性交 。如:人道惧绝(丧失了性交能力);人道(指男女交合);人事(男女间情欲之事) (20) 伴侣 上与神明为友,下与造化为人。——《淮南子》 (21) 果仁。后作“仁” 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尔雅·释木》郝懿行义疏 (22) 通“仁”。仁爱 谓之好人。——《管子·侈靡》 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吕氏春秋·举难》 代词 (1) 每人 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 人皆贺之。——《淮南子·人间训》 (2) 又如:人人(每个人;所有的人);人不可貌相 形容词 人为,人造成的 。如:人厄(人为的困苦、灾难);人火(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人均(人为的乐声);人患,人妖(人为的灾祸) 英文翻译man; people; mankind; someone else
方言集汇◎ 粤语:ja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n2 [沙头角腔] gnin2 [客英字典] ngin2 [海陆丰腔] ngi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n1 ngin2 [东莞腔] ngin2 [宝安腔] ngin2 [台湾四县腔] ngin2 [陆丰腔] gnin3 ◎ 潮州话:nang5 (nâng) ring5 (jîng)[揭阳]rêng5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详细解释xiāng副词 (1) 交互;互相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 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 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 (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即红豆色) (3) 共同 鲁孟孙、 叔孙、 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 (4) 又如:上下相安 (5) 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 (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8)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 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动词 (1) 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 (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 (3) 亲自观看 。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4) 另见 xiàng动词 (1)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 同本义 相,省视也。——《说文》 相,视也。——《尔雅》 相时憸民。——《书·盘庚上》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书·召诰》 善相丘陵。——《礼记·月令》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鄘风·相鼠》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论衡·订鬼》 不敢复相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胜相士多。 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 (4) 看相 臣少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 (5)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6) 辅佐,扶助 有相之道。——《诗·大雅·生民》 相夫子。——《论语·季氏》 季文子相三君。——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伊尹相汤伐 桀。——《汤誓》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 使相之。——晋· 干宝《搜神记》 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 (7)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 (8) 教导 问谁相礼,则华元…。——《国语》 (9) 治,治理 相我受民。——《书·立政》 (10) 选择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11)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 (12)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及遣其子宋襄相 齐。——《史记·项羽本纪》 (13) 像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西游记》 名词 (1) 人的外貌,相貌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 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西游记》 (2)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 (3) 照片 。如:照个相 (4) 官名 (5)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托名汉相。——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 (7)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 (8) 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如:首相;大藏相 (9) 相位 。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 (10)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11) 古代的一种乐器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 (12) 农历七月的别名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尔雅》 (13) 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 。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 (14) 古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 (15) 引盲人行走的人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焉用彼相。——《论语·季氏》 (16)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17) 另见 英文翻译mutual, reciprocal, each other
方言集汇◎ 粤语:soeng1 soeng3
◎ 客家话:[梅县腔] siong1 siong5 [宝安腔] siong5 | siong1 [陆丰腔] siong1 siong5 [客英字典] siong1 siong5 [海陆丰腔] siong1 siong5 [梅县腔] siong1 [沙头角腔] siong5 siong1 [台湾四县腔] siong1 siong5 [东莞腔] siong5 s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1 xiong3 xiong4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详细解释jiàn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 同本义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 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4) 进见;会见 往见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6) 遇到;碰见 宋华父 督见 孔父之妻于路。——《左传·桓公元年》 (7)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8)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如:见阎王 (9) 听到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 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10)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11) 观察;知道;了解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李贺《感讽》 (12)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13) 比试;较量 。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名词 (1) 看法,见解 敢陈愚见。——《晋书·王浑传》 (2)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3) 见识 。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助词 (1)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不见保。——《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3)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唐· 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5)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形容词 (1) 现有的 。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2) 明显的 。如:见证;见人(证人) (3) 〈方〉∶每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水浒传》 (4)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5) 另见 xiàn动词 (1)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见,示也。——《广雅》 见龙在田。——《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 情见力屈。——《汉书·韩信传》 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 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上》 见于孔子——《论语·季氏》 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有虹见于玉堂。——《三国演义》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见影(现形;发觉);见得(显得) (3) 介绍,推荐 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论语·微子》 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形容词 (1) (“现”的古字) (2) 现有;现成 军无见粮。——《史记》 (3) 又如:见采(可以立即拿出来的赌注);见钱(现钱) (4) 现在 况且见赌着利物哩,他如何肯让?——《二刻拍案惊奇》 供状人刘玉娘,见年三十五岁。—— 元· 孟汉卿《魔合罗》 (5) 又如:见前(眼前);见年(当年);见世报(当世就受到报应) (6) 另见 英文翻译see, observe, behold; percieve
方言集汇◎ 粤语:gin3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fēn
动词
(1) (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
(2) 同本义。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
分,别也。——《说文》
死生分。——《礼记·月令》
然则何以分之?——《荀子·礼论》
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荀子·仲尼》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晋· 干宝《搜神记》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官武将…分两行而入。——《三国演义》
(3) 又如:分合(分开与合并);分地(分割土地;分封土地);分间(分开,间隔);分灶(分家度日)
(4) 辨别,区分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元· 关汉卿《窦娥冤》
(5) 又如:分绝(区别;分隔);分划(区分;划分);分殊(区分;区别);分年(区别年岁)
(6) 分给,分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而官与吏剖分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分与(分给);分茅裂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方向用白茅包土给予受封者)
(8) 离开;离别
执手分道去,各自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分袂(分手、离别);分北(分离);分首(离别);分违(分隔。离别)
(10) 分派,委派某人到某一岗位上去或担任某一职务 。如:分任务;分工作
(11) 分散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12) 又如:分损(分散,减少);分披(披散;分散)
(13) 把…隔开成两半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14) 又如:分界牌(分别阳间和阴间(生和死)的界标);分墨(中分墨线。相当于设计图的中心线)
(15) 排解,调和矛盾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矣。——《后汉书》
(16) 分担,共同承担
己乃分城而守。——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17) 又如:分过(分担过失、过错);分谤(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名词
(1) 表示分数 。如:三分之一;五分之四
(2) 计数单位的十分之一 。如:分贝;三分成绩
(3) 节候名 。如:春分;秋分
量词
(1) 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2) 角度测量单位,等于1/60度或60秒
(3) 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4) 价值等于某货币单位百分之一的单位
(5) 用数字表示的质量等级(如牲口或黄油的等级);常以100分为最高等级,并根据某种规定的方案,对一些指定的重要特征(如形态、皮毛的情况、香味等)分配分数,总分恰为100分
副词
(1) 分头;分别
吾与足下分任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分遣贝勒及它将略定东南郡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2) 又如:分置(分别设置);分统(分别统率);分掌(分管);分治(分别治理)
形容词
(1) 分出的(部分) 。如:分店;分号;分行;分卡(分站)
(2) 通“纷”。乱,杂
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3) 又如:分错(纷乱错杂)
(4) 另见
fèn
名词
(1)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孙子·谋攻》
(2) 又如:股分;部分;分资(共同送礼或办事情时每个人所分摊的钱);分例(按规定或习惯分发的每人一份的钱或物);分均(各分相等)
(3) 分际,合适的界限
两个正斗到分际。——《水浒传》
(4) 又如:分际(紧要关头;程度;地步;分毫);分直(分齐。犹分际)
(5) 成分。特定物质包含、提供或产生的量 。如:水分;盐分;养分;肥分
(6) 职分;本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本分;分守(职守);分事(职分);分素(职分确定)
(8) 原则;原理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荀子》
(9) 身分 。如:分上(本分之内;情面;有面子、能说情的人);分理(名分与事理);分限(本分);分势(地位权势)
(10) 资质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成。——《人物志》
(11) 缘分;命运;机遇 。如:分福(福分);分缘(缘分)
(12) 情分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13) 又如:分好(情义,友谊)
动词
(1) 甘愿;满意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2) 又如:分甘(甘愿)
(3) 意料;料想
自分已死久矣。——《汉书·苏武传》
(4) 又如:分定(命中注定)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un1 fun5 [陆丰腔] fun6 fun1 [客英字典] fun1 fun5 [东莞腔] fun1 [梅县腔] fun1 fun5 bun1 [宝安腔] fun1 | fun3 | bun1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bun1 fun1 fun4 [台湾四县腔] fun1 fun5 bun1 [海陆丰腔] fun1 fun6 bun1
◎ 潮州话:hung1 hung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分 | 府文 | 幫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文 | 臻 | pyon/piu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另外;其他;别的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oi5 [海陆丰腔] ngoi6 ngo6 no6 mo6 [梅县腔] ngoe.3 [宝安腔] ngoi3 [客英字典] ngoi5 [台湾四县腔] ngoi5 ngo5 no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ngoi4 [东莞腔] ngoi3 [陆丰腔] ngo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外 | 五會 | 疑 | 泰合 | 去聲 | 泰 | 合口一等 | 泰 | 蟹 | nguad/nguay | ŋuɑi |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miang2 min2 [海陆丰腔] min2 mang2 miang2 [东莞腔] min2 [宝安腔] min2 [客英字典] miang2 min2 [沙头角腔] min2 [客语拼音字汇] mang2 miang2 min2 [陆丰腔] miang3 min3 [台湾四县腔] min2 mang2 mia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明 | 武兵 | 明 | 庚三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庚 | 梗 | mieng/myang | mĭɐŋ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2) 同本义 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雪白(像雪一样的洁白);白衣(白衣人。古代未仕者穿的白衣)
(4) 纯洁;代表清流贤正
粉身碎骨浑可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5) 又如:白心(使心得以澄明清静;指洁白明静的心)
(6) 亮;明亮。与“暗”相对
雄鸡一声天下白。——李贺《致酒行》
(7) 又如:东方发白;白日鬼(指日间公然招摇撞骗的人)
(8) 一无所有
白手起家成业。——《杂纂新录》
(9) 又如:白文(不附加注解的书本正文;俗称“阴文”,碑文或印文虚白的部分);白手起家(自食其力而没有任何凭藉依恃而创建家业);白社(无人祭祀的土地庙,亦指荒无人烟的家乡);白大人(没有功名的人);白战(徒手相搏);一穷二白
(10) 字形写错(如笔画错或误写为同音异义的字)的或字音读错的 。如:念白字;写白字
(11) 显著
礼义不加于国,则功名不白。——《荀子·天论》
(12) 真诚;坦白
机心存于心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
(13) 观点或行动极端保守或反动的 。如:白军;白匪
名词
(1) 古时罚酒用的酒杯。也泛指酒杯
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虞初新志》
飞觞举白。——左思《吴都赋》
(2) 戏曲或歌剧中在只说不唱的语句 。如:独白;对白
(3) 地方话 。如:苏白
(4) 指白话,跟“文言”相对 。如:文白夹杂
(5) 姓
白起,小竖子耳。——《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动词
(1) 清楚,明白
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高启《书搏鸡者事》
(2) 又如:不白之冤;真相大白
(3) 表明;说明
吾将以死白之。——《吕氏春秋·士节》
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4) 又如:自白(自我表白);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5) 禀告;报告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6) 上告;控告
式白君,而君荐之,何也?——《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7) 使…白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岳飞《满江红》
副词
(1) 白白,平白
咱们金玉一般的人,白叫这两个现世宝玷污了去。——《红楼梦》
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睢景臣《高祖还乡》
(2) 又如:白死;白活;白等;白瞪(白瞪眼,束手无策的样子);白做了一天工夫;白得;白看戏
(3) 单单;只是
要是白来逛逛呢便罢,有什么说,只管告诉二奶奶——《红楼梦》
(4) 竟。与“不”连用 。如:叫了半天,白不答应;白当(竟;竟然)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pak8 [梅县腔] pak8 [沙头角腔] pak8 [客语拼音字汇] pag6 ped6 [海陆丰腔] pak8 [客英字典] pak8 [陆丰腔] pak8 [东莞腔] pak8 [宝安腔] pak8
◎ 潮州话:bêh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白 | 傍陌 | 並 | 陌二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bʰɐk | brak/bea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