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qīn
形容词
(1) (形声。从见,亲(
)声。“见”与“至”义相通。本义:亲爱)(2) 同本义
亲,至也。从見,亲声,字亦作儭。——《说文》
亲,近也。——《广雅》
同人亲也。——《易·杂卦》
亲者属也。——《礼记·大传》
人之亲其兄之子。——《孟子》。注:“爱也。”
爱臣太亲,必危其身。——《韩非子·爱臣》
我有亲父兄。——《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我有亲父母。
(3) 又如:亲父(生父);亲爹(亲父);姑表亲;亲如一家;亲心(亲爱之心;父母爱护子女之心);亲厚(亲爱并加以厚待)
(4) 亲密。与“疏”相对
王无亲臣矣。——《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亲臣(亲近可信的臣下);亲懿(亲密的朋友。同亲友);亲比(亲近依靠);亲附(亲近附从);亲幸(皇帝或国君对臣子的宠爱)
(6) 准,准确
搭上弓弦,觑的杨志较亲,望后心再射一箭。——《水浒全传》
(7) 又如:亲切(准确;真切)
(8) 通“新”。更新
亲臣进而故人退。——《韩非子·亡徵》
(9) 通“辛”。艰苦
体五道之亲苦。——《王妙晖等造像记》
名词
(1) 父母。也单指父亲或母亲
亲,父母也。——《礼记·奔丧》注
冯公子有亲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见其亲。——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双亲;亲心(父母亲爱护子女之心;子女思念双亲之心);亲丧(父母之丧)
(3) 泛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
亲,九族。——《左传·昭公十四年》注
禄勋,合亲,任良。——《左传·昭公十四年》
畔主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诗
(4) 又如:亲难转债(亲人之间难于借债。比喻愈是亲人愈难求得帮助);亲党(亲属);亲契(亲朋);亲识(亲朋等熟识者)
(5) 亲密的、可靠的人
轻则失亲。——《左传·僖公五年》。注:“党援也。”
(6) 又如:亲兵;亲失(失其所应当亲近的人);亲委(宠信);亲习(亲近熟悉的人);亲渥(情分深厚的人)
副词
(1) 亲自,亲身
亲枉车骑。——《史记·魏公子列传》
亲引问委曲。《资治通鉴·唐纪》
亲见忠烈。——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亲往颐和园。——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亲秉旄钺(亲自统率军队);亲炙(亲见);亲迎(古代婚姻六礼之最后一礼。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亲任(亲自担任)
动词
(1) 亲近;接近
无亲陈王者。——《史记·陈涉世家》
无使土亲肤。——《孟子·公孙丑下》
诸侯亲之。——《国语·晋语》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诸葛亮《出师表》
不能离死命而去亲他主。——《韩非子·用人》
(2) 又如:亲傍(亲近;套近乎);亲香(亲炙。亲热)
(3) 用嘴唇或脸、额接触(人或物),表示喜爱亲切 。如:她亲了亲孩子;亲他妻子的嘴唇和婴儿的脸蛋
(4) 另见
qìng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hé
名词
(1) (形声。从木,亥声。本义:果核)
(2) 同本义
核,蛮夷以木皮为箧,状如籢尊。——《说文》
桃李丑核。——《尔雅·释木》
殽核维旅。——《诗·小雅·宾之初筵》
其实濡核。——《素问·五常正大论》
贻余核舟。——明· 魏学洢《核舟记》
桃核修狭者。
(3) 又如:枣核;樱桃核;葡萄核;橘核
(4) 原子核的简称 。如:核弹(原子武器的总称);核反应堆;核反应
(5) 有核的果实
门启,华堂复阁甚秀,馆中有樽酒盘核。——《太平广记》引
(6) 核心;中心
文吏不学,世之教无核也。——王充《论衡·量知》
(7) 出现在积分方程中积分号下的已知函数 。如:积分方程的核;积分变换的核
动词
(1) 查对;审查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论衡·问孔》
综核名实。——《汉书·宣帝纪赞》
其审核之,务准古法。——《汉书·刑法志》。颜师古云:核,究其实也。
研核阴阳。——《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核正(查核订正);核批(审查批示);核视(审查察看);核夺(审核决定)
(3) 另见
hú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et8 fut8 [客英字典] fut8 het7 het8 [台湾四县腔] het8 fut8 [梅县腔] fut8 het8 ep7 [沙头角腔] fut8 [东莞腔] hak8 fut8 [宝安腔] het8 | fut8 [客语拼音字汇] fud6 had5 hed5
◎ 潮州话:hug8(hûk) hêg4(he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覈 | 下革 | 匣 | 麥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二等 | 耕 | 梗 | ghrek/haek | ɣæ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式声。本义:用;任用)
(2) 同本义
试,用也。——《说文》
明试以功。——《虞书》
今予将试以汝迁。——《书·盘庚》
师干之试。——《诗·小雅·采芑》
兵革不试。——《礼记·乐记》
吾不试。——《论语》
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诗·小雅·大东》
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礼记·乐记》
(3) 又如:试兵(用兵)
(4) 尝试
试,尝也。——《广雅》
不可试也。——《易·无妄》
臣请试之。——《战国策·秦策》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孟子·梁惠王上》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宋· 苏轼《浣溪沙》
(5) 又如:试啼(试着啼哭);试药郎中(方言。庸医诊病时以病试药);试试缩缩(即畏畏缩缩,不敢大胆前进);试水(尝试品尝茶水)
(6) 初次使用
思试之斗以觇之。——《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试酌(初饮)
(8) 试验
试用于今日,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出师表》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聊斋志异·促织》
(9) 又如:试守(试任某一官职);试儿(旧时试测小儿性情和志趣的习俗。也称“抓周”、“试周”);试晬(周岁测试小孩);试艺(试验才艺);试年庚(古时风俗在除夕夜聚博,以胜负来作为来年运气的征兆)
(10) 考查;考试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清· 周容《芋老人传》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 公瞿然注视。——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1) 又如:试验(考查;验证);试判(考试);试官(主持考试的官)
(12) 试探;刺探
白发不相负,青阳始试旬。——清· 王夫之《元日折梅次定山韵》
(13) 又如:试风头(剌探情况);试旬(探求;探寻)
(14) 通“弑”。旧称臣杀君、子杀父母等行为
受命之臣,专征云试。——《汉书》
副词
相当于“姑且”
王试出兵以观之。——《史记·周本纪》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ci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刀,齐声。“齐”亦兼表字义。本义:剪齐)
(2) 同本义
剂,齐也。——《说文》
剂,剪齐也。——《后汉书·刘梁传》注
其命剂也。——《太玄·永》。注:“剪绝也。”
永不轨,其命剂也。——《太玄·永》
剂,剪齐也。——《尔雅》。郭璞注:“南方人呼剪刀为剂刀。”
(3) 割
豫让剂面而变容,吞炭为哑。——《新书》
(4) 调节;调和
家之所有为剂。——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调剂;剂和(调药;调和);剂救(调和弥补);剂调(调节)
名词
(1) 古代买卖时用的契券
以两剂禁民狱。——《周礼·大司寇》。注:“今券书也。”
正之以傅别约剂。——《周礼·士师》。注:“各所持券也。”
听买卖以质剂。——《周礼·小宰》。注:“谓两书一札,同而别之,长曰质,短曰剂。”
大市以质,小市以剂。——《周礼》
(2) 分剂,一定的分量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三国志》
(3) 剂子 。如:面剂儿
(4) 制剂。能产生化学反应、物理效应或生物效应的物质;主要的有效成分 。如:杀虫剂;催化剂;冷冻剂;乳剂;试剂;毒剂;氧化剂;指示剂
(5) 指多味药合成的药剂 。如:剂料(按一定分量和比例调制而成的药料);针剂;丸剂;麻醉剂;利尿剂;催吐剂
量词
用于若干味药配制的汤药 。如:一剂中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