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徼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边境上的防御工事。亦指边防要地。
《史记·平準书》:“ 新秦中 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 北地 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 裴駰 集解引 晋灼 曰:“徼,塞也。” 宋 尹洙 《息戍》:“国家割弃朔方,西师不出三十年,而亭徼千里,环重兵以戍之。” 明 唐顺之 《李封君七十寿序》:“蛮夷亦息戈负耒喁喁然自嚮於亭徼之外。”
引证解释
⒈ 边境上的防御工事。亦指边防要地。
引《史记·平準书》:“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於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
裴駰集解引晋灼曰:“徼,塞也。”
宋尹洙《息戍》:“国家割弃朔方,西师不出三十年,而亭徼千里,环重兵以戍之。”
明唐顺之《李封君七十寿序》:“蛮夷亦息戈负耒喁喁然自嚮於亭徼之外。”
亭徼的网络释义
亭徼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战国文字字形,其中“T”象矗立的亭柱。小篆以为从高省,丁声。本义: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2) 同本义。后指驿亭
亭,人所安定也。亭有楼。——《说文》
汉家因 秦十里一亭。亭,留也。——《一切经音义经》
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释名·释宫释》
为泗上亭长。——《汉书·高祖纪》
安阳城南有一亭,夜不可宿,宿辄杀人。—— 晋· 干宝《搜神记》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3) 如:亭邮(驿站);亭民(驿亭附近的居民);亭寺(驿亭。寺,办公的官署);亭舍(驿亭的客舍);亭传(客栈);亭置(邮亭驿站);亭驿
(4) 亭子。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西蜀子云亭。——《三国志·诸葛亮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清· 姚鼐《登泰山记》
亭西有岱祠。
(5) 又如:亭榭(亭阁台榭);亭馆(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亭槛(亭子的栏杆;亭子);亭院(造有凉亭、楼阁等建筑物的庭园或花园);亭景(亭影);亭落(亭院;村落);亭彩(旧时办喜事扎的亭楼、铭旌)
(6) 古代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岗亭
百步一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为闺门两扇。——《墨子》
亭卒上楼扫除,见死妇,大惊,走白亭长。——汉· 应劭《风俗通》
(7) 又如:亭戍(古代边境上的岗亭和营垒);亭吏(亭长);亭佐(亭长的副手);门亭(设于城门处的亭);亭卒(秦汉亭中的差役)
(8) 像亭子的小房子 。
(9) 如:书亭;邮亭;亭场(卖盐的地方);亭子间
(10) 山梨
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11) 秦汉时的基层行政单位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动词
(1) 养育 。
(2) 如:亭育(养育,培育);亭毒(养育;化育)
(3) 停止。同“停”
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汉书·西域传上》
(4) 又如:亭当(完毕,妥当);亭居(水静止的样子)
形容词
(1) 适中,均衡 。
(2) 如:亭匀(均匀,妥贴)
(3) 直。姿势挺立的或笔直 。
(4) 如:亭立(直立;耸立);亭亭秀秀(身材修长,容貌、体态俊美);亭亭款款(身材修长、缓步走动的样子);亭亭植立(花木主干挺拔的);亭亭当当(妥当;合宜);亭亭袅袅(形容女子身材修长和体态轻盈)
(5) 正
鹤迹秋偏静,松阴午欲亭。——《和史宫赞》
(6) 又如:亭决(公平的判断)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in2 [东莞腔] tin2 [客英字典] tin2 [台湾四县腔] tin2 [海陆丰腔] tin2 [客语拼音字汇] tin2 [沙头角腔] tin2 [宝安腔] tin2 [陆丰腔] tin3
◎ 潮州话:dêng5 (tê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庭 | 特丁 | 定 | 青開 | 平聲 | 青 | 開口四等 | 梗 | 青 | dʰieŋ | deng |
详细解释
jiāo
动词
(1) 窃取,抄袭
徼,抄也。——《广韵》
恶徼以为知者。——《论语》。孔注:“抄也。”
(2) 揭发 。如:徼駮(谓揭发、批驳);徼讦(揭人隐私)
(3) 另见
jiǎo
动词
(1) 通“侥”。贪求不止
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左传·文公二年》
患其徼一时之权。——《史记·匈奴列传》
(2) 又如:徼伺(窥视希冀);徼冀(希求);徼觊(非分希冀);徼进(犹侥进。非分求进)
(3) 通“缴”。纠缠,徼绕不明 。如:徼绕(缠绕;错综)
(4) 另见
jiào
动词
(1) 巡查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徼循(巡查);徼道(巡逻警戒的道路);徼候(巡察守候);徼捕(巡捕)
(3) 激发,激励
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史记》
名词
(1) 边界,边境
复寻金沙江,极于牦徼外。—— 钱谦益《徐霞客传》
(2) 又如:徼人(边民);缴外(边界外;国外);徼亭(边境哨所);徼塞(边塞);徼障(边境;边塞)
(3) 另见
yāo
动词
(1) 通“邀”
(2) 招致
弗使血食,吾欲与之徼天之衷。——《国语》
(3) 又如:徼怨(招怨);徼祸(招致祸害);徼乱(谓招致祸乱)
(4) 求取
乃义士且以徼其名,贪夫且以求其赏尔。——汉· 王符《潜夫论》
(5) 又如:徼天(求天赐福。犹言天佑);徼名(谋求名声);徼功(犹求功);徼求;徼利(谋利,求利)
(6) 遮拦,截击 。如:徼劫(拦截);徼极(谓伺其疲困而拦截)
(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au1 | giau1 [海陆丰腔] giau5 hiau1 [梅县腔] giau1 [陆丰腔] giau5 [台湾四县腔] giau5 hieu1 hi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驍 | 古堯 | 見 | 蕭 | 平聲 | 蕭 | 開口四等 | 蕭 | 效 | keu | kie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