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藉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杂乱堆积。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同里虎》:“凡人兽之骨交藉於地,蛇骨亦有之。”
引证解释
⒈ 杂乱堆积。
引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同里虎》:“凡人兽之骨交藉於地,蛇骨亦有之。”
交藉的网络释义
交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2) 脚胫相交
交,交胫也。——《说文》
交足而待。——《战国策·秦策》
雕题交趾。——《礼记·王制》
(3) 又如:交趾(古郡名。汉置,地处五岭以南一带。相传这里的人入睡时,两足相交)
(4) 交叉;交错,错杂
交臂厯指。——《庄子·天地》
交韔二弓。——《诗·秦风·小戎》
(5) 又如:交裆(裤裆处);交拐(拐弯走);交戟(执戟相交);交牙(如犬牙相交叉);交歧(交错的路径)
(6) 结交; 交往
交游士林。——《资治通鉴》
(7) 又如:交友(结交朋友);交礼(交往的礼节);交驰(交相奔走,往来不断);交绝(关系断绝,绝交);交善(结交);交援(与人交结而得其援助)
(8) 交接,移交;交换
交,易也。——《小尔雅》
厥孚交如。——《易·大有卦》。疏:“交,谓交接也。”
是言上下之交。——《荀子·儒效》。注:“交谓上下相交接也。”
静郭君之交。——《吕氏春秋·知士》
(9) 又如:交盘(点交;交接);交受(犹交易);交点(清点财物,交付与有关的人);交关(交接;紧要关头);交贸(交易)
(10) 交配
虎始交。——《礼记·月令》
备以为交佩。——《楚辞·思美人》
(11) 又如:交群(交配);交构(亦作交媾。指性交;阴阳交合);交群(交配);交感(指性交)
(12) 进入;刚到 。如:交子时;交冬至了;交九的天气;交节(临近节气。旧俗认为病人这时候易发生不测)
(13) 接触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情交而不感者。——白居易《与元九书》
战始三交失蛇矛。——《乐府诗集·陇上歌》
(14) 又如:交兵,交战;交臂失之(走得很靠近,擦肩而过。形容遇见好机会而又错过);交敌(交手);交绥(交战)
(15) 送上;付出
六日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翌日先交。
(16) 又如:交作业;交款;交白卷
(17) 分配 。如: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实验室吧
名词
(1) 朋友
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战国策·赵策》
(2) 又如:故交;旧交;知交;择交;深交
(3) 友谊;友情
交浅而言深,是忠也。——《战国策·赵策》
(4) 又如:断交;私交;多年之交
(5) 相互认识,相识 。如:一面之交;他们是点头之交
(6) 交往
布衣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共定交。——《资治通鉴》
交以绝。——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绝交;邦交;建交;复交
(8) 相交之处,毗邻之处 。如:交界;井冈山在宁冈等四县之交
(9) 交替之际
十月之交。——《诗·小雅·十月》
(10) 又如:春夏之交
(11) 贸易 。如:成交
(12) 跟头
鲁达焦躁,把那看的人,一推一交。——《水浒传》
(13) 地名。汉代交州的略称
交、 广布鲑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副词
(1) 交替;更替,更迭 。如:交用(交替使用);交移(交替变易);交讼(互相争论);交转(交替)
(2) 一齐
中外交荐。——《明史》
(3) 又如:交至(一齐来到);交下(俱下,齐下);交攻(一并进攻);交赞(一齐称赞)
(4) 互相,相互
疏条交映。——吴均《与朱元思书》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5) 又如:交注(互相注视);交伐(交相戕害);交沁(相互渗透);交轧(互相排挤、倾轧);交眩(交相惑乱而不明)
形容词
(1) 通“姣”
(2) 美丽
号曰庄姜。姜交好。——《列女传·齐女傅母》
(3) 侮慢,骄傲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豢之而俞瘠者,交也。——《荀子·荣辱》
(4) 通“狡”。狡谲,诡诈
奉妒昧者谓之交谲。——《荀子·大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au1 [梅县腔] gau1 gau2 gau5 kau1 [宝安腔] gau1 [客英字典] gau1 [东莞腔] gau1 [海陆丰腔] gau1 [陆丰腔] gau1 [沙头角腔] gau1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au2 gau4 kau1
◎ 潮州话:g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交 | 古肴 | 見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肴 | 效 | krau/keau | kau |
详细解释
jí
动词
(1) 践踏;欺凌
藉贫孱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吕氏春秋》
(2) 进贡
无以藉君,与君相忆也。——南朝梁· 吴均《续齐谐记》
(3) 登记;记
藉长幼贫氓之数。——《晏子春秋》
(4) 通“籍”。登记并没收所有的财产 。如:藉没(没收)
(5) 顾念;顾惜 。如:藉不得(顾不得)
(6) 用绳缚 。如:藉靡(缚,捆绑)
形容词
杂乱
公门少推恕,鞭朴恣狼藉。——柳宗元《田家》
名词
(1) 通“籍”
(2) 藉田 。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
天子为藉千亩,诸侯为藉百亩。——《礼记》
(3) 耕种藉田
古之必藉千亩者,礼之饰也。——唐· 柳宗元《非国语上》
(4) 赋税 。如:藉敛(征收税赋)
(5) 通“阼”。势位
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韩非子》
(6) 另见
jiè
名词
(1) (形声,从艸,籍声。本义:作衬垫的东西)
(2) 同本义
藉,祭藉也。——《说文》。按,藉之为言席也。
藉用苇席。——《仪礼·士虞礼》
藉乃燔林。——《列子·黄帝》
缫藉九寸。——《周礼·大行人》
藉用白茅,无咎。——《易·大过》
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礼记·曲礼》
动词
(1) 衬垫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藉茅(用茅草垫祭品。表示对神的敬意);藉草枕块(古时居丧的一种礼节,子从父、母丧时起至下葬一段时间,要睡干草、枕土块,以示哀思);藉子(小儿卧处垫的防尿布)
(3) 坐卧其上
藉萋萋之纤草。——王绰《游天台山赋》。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
(4) 又如:藉槀(坐于草垫之上)
(5) 践踏;欺凌 。如:凌藉(践踏;欺凌)
(6) 抚慰
白头无籍在,朱绂有哀怜。——杜甫《送韦书记赴安西》
(7) 又如:慰藉(安慰);藉在(依赖,慰藉)
(8) “借”的繁体字
空籍五岁矣。——《史记·陈杞世家》。《索隐》曰:“一云:‘籍,借也,谓借失国之后年为五年。’”
(9)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ia5 [台湾四县腔] zia5 [客英字典] zia5 [海陆丰腔] zia5 [东莞腔] cit8 [陆丰腔] sit7 [宝安腔] zia5 | cit8 [客语拼音字汇] jia4 qid6
◎ 潮州话:zia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褯 | 慈夜 | 從 | 麻三開 | 去聲 | 禡 | 開口三等 | 假 | 麻 | dzʰĭa | ziah/dzya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