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

wǔ dōu [ wu dou]
注音 ㄨˇ ㄉㄡ

词语释义

战国·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

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词语解释

  1. 战国 齐 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战国策·燕策一》:“王( 齐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 司马贞 索隐:“五都即 齐 也。按,临 淄 是五都之一也。”

  2. 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汉 以 洛阳 、 邯郸 、 临菑 、 宛 、 成都 为五都。

    《汉书·食货志下》:“遂於 长安 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 长安 东西市令及 洛阳 、 邯郸 、 临甾 、 宛 、 成都 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 三国 魏 以 长安 、 谯 、 许昌 、 邺 、 洛阳 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 许县 为 许昌县 ”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 长安 、 譙 、 许昌 、 鄴 、 洛阳 为五都。”

  3. 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 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餼赂。”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引证解释

⒈ 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战国策·燕策一》:“王( 齐宣王 )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
《史记·燕召公世家》:“五都之兵。”
司马贞索隐:“五都即齐也。按,临淄是五都之一也。”

⒉ 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 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

《汉书·食货志下》:“遂於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2) 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 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譙、许昌、鄴、洛阳为五都。”

⒊ 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歷五都。”
李善注:“五都,五方之都。”
唐韩愈《赠张童子序》:“自朝之闻人,以及五都之伯长群吏,皆厚其餼赂。”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十:“五都黍尺无人校,抢攘廛间一饱难。”

五都的网络释义

五都 (古代五大都城)

  • 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
  • (1)西汉以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为五都。《前汉书·食货志下》:“遂於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 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 (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 裴松之 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 (3)唐代五都指的是唐代的五大都城。分别为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
  • 五都 (汉语词汇)

  • 五都,读音wǔ dū,汉语词汇,释义为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 五都造句

    就说这广州吧,越秀山一战元军是有损失,可宋军损失也不小吧,连张五都死了。
    那时我有显赫的家世、连城的财富,咸阳少女尽为我拥趸,五都雄豪皆为我知交,布衣黔首无不仰视。
    家谱中记载,义乌骆氏始祖是东汉永元年间的尚书郎雍临公,因为官场角逐不顺,从山西骆谷迁徙到义乌十五都、分水塘避居,从此,骆氏在义乌繁衍生息。
    “五都”烽火相连,昨天台北市、台中市蓝绿候选人,都不约而同以“治安”为题,或明呛,或暗讽,彼此捉对厮杀。
    县市幸福指数,对全台“五都”、十五县市民众进行调查,有效样本数超过人次。
    你是不是每周五都和一群朋友出去聚会,喝六、七杯酒后就不省人事,导致整个周末因为宿醉泡汤?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五都”选情的相互联动,尤其选前任何突发状况,牵一发动全身,都必须缜密以对,以免造成翻盘效果。
    无壳蜗牛发起“五都”选举投废票。
    从扁系“五都”市议员选举大胜后的气焰,即可见微知着。
    高雄县第三选区部分,地方传出此次“五都”市议员选战落选的王耀裕、鸟松乡前乡长张美瑶、及前“立委”吴光训妻子吴陈琼秋等被点名“可能参选”。
    赵匡胤以百人为一都,五都为一营,五营为一军,十军为一厢,都下小校是军中最小的官级了,管十人。
    如今这年头,小三、小四、小五都不分年龄、不分季节,雨后春笋般长出来!做妻子的,除非你是如来佛,否则纵有七十二般变化,也防不过来。
    学校聘请博伟足球俱乐部的专业教练每周一下午到校训练足球队的孩子们,学校足球社团则每周五都会开展训练。
    眼下姜瑜的举动和先前步步谨慎的他简直就是千差万别判若云泥,甚至连老五都惊讶无比的看着面前这个人,对于他的突然转变感觉不可思议。
    这可不是李敢的作风,自从那次相国寺卖书回来,李敢隔三差五都要去一趟书肆,买份小报回来看看。
    帕金斯说,独立董事每周五都在开会讨论,以掌握丑闻的最新情况。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读者来信”刊发“七犀鸟”撰写的文章说,“五都”选战即将打响,许信良异军突起。
    徽音一直觉得娘是一个太过保守的人,身为公主却是常年茹素,每到初一十五都会侍奉婆婆洗漱用膳,别人信佛都是呼朋引伴去寺庙进香,她却是素服在家念经。
    一名一线交警认为首个“无车日”有点“生不逢时”,“在广州,每周星期一和星期五都是交通最繁忙的日子”。
    十三块五是真实数字,超过十三块五都是对我们的期望,期望值越大,失望也越来越大。

    汉字详情

    [wu]
    部首: 210
    笔画: 4
    五笔: GGH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DM
    四角: 1010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名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4) 五行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英文翻译

    fiv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ng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3 [梅县腔] ng3 [宝安腔] ng3 [客英字典] ng3 [海陆丰腔] 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3 [陆丰腔] ng3 [沙头角腔] ng3 [东莞腔] ng3
    ◎ 潮州话:ngo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疑古上聲開口一等ngox/nguuŋu
    dū,dōu [du,dou]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FTJ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ANL
    四角: 47627

    详细解释

    dōu

    副词

    (1) 全部

    (2) 表示全部包括在内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你的话并不都对;都子(乞丐);都把势(总头目)

    (4) 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如:都是你老磨蹭,害得我们来晚了

    (5) 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 。如:今天天气真怪,中午比早晨都冷

    (6) 表示已经 。如:茶都凉了,赶快喝吧!

    (7)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邑,者声。从“邑”,表示与城市有关。本义:建有宗庙的城邑)

    (2) 同本义 ,周时各国把国都叫国,把有宗庙或先君神主的城叫都,没有的叫邑

    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说文》

    距闰王百里为都。——《周礼》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田畴秽,都邑露。——《荀子·富国》

    (3) 又如:都鄙(旧时天子宗亲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家(周王朝分封给子弟及公卿大夫的采邑);都亭(都邑中的传舍);都甸(都邑郊外之地)

    (4) 邦国的都城,国都

    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释名》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秋九月,权迁都建业。——《三国志·吴主传》

    都门帐饮无绪。——宋· 柳永《雨霖铃》

    (5) 又如:奠都;定都;故都;国都;京都(旧时称国都);旧都(故都);迁都;行都(旧时指临时的首都);都下(京都之下。即京城);都内(京城内的府库);都邑(首都);都辇(京师);都畿(京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6) 引申为城市

    傅之其人,通邑大都。——王安石《报任安书》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都道(都城的街道);都阃(都市郭门。引申为守卫城市的统帅。阃:门坎);都庄(都城的大道)

    (8) 周代王室子弟及三公的封地、采地

    凡造都鄙。——《周礼·大司徒》。注:“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

    邦都之赋。——《周礼·大宰》。注:“四郊去国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县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9) 又如:都鄙,都家(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10) 国家或帝国的行政区域或行政分区。明、清时基层行政区划是图,图下分十庄,图有地保;图上设都,相当于区或乡

    族长严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乡约,平日最怕 严大老官。——《儒林外史》

    (11) 头目,首领 。如:都老(岭南少数民族的首领之称);都长(唐末帝王侍卫军的首长);都纂(总编纂);都鬼(迷信说法,阴间鬼的头领);都判官(迷信说法,阴间主管生死簿的官)

    (12) 唐、五代宋初军队编制单位,以百人或千人为都 。如:都伯(统领百人的军官);都排(百人长。都是军队编制名称,唐和五代,都为千人,宋时缩为百人);都司(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都尉(官名。系汉代辅助郡守掌管军事的官员)

    (13) 吏的俗称 。如:都护(官名);都监(官名);都府(中央所属各部、府的长官);都校(五代时武官名);都将(后魏铸钱官);都统制(官名。南宋建炎元年始置);都察院(明清时最高监察机构);都老爷(清朝对都察院的给事中,御史的口头称呼);都头(州县的捕盗头目;总头目);都知(客店或酒店的管事人员)

    动词

    (1) 建都

    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柳宗元《封建论》

    (2) 聚集

    都,凡也。——《广雅·释训》

    都部者,都统其众也。——《后汉书·齐武王縯传》注

    水泽所聚谓之都。——《水经注·水文注》

    顷择其遗文,都为一集。——《文选·与吴质书》

    (3) 又如:都居(水积聚的地方);都场(聚会的地方);都泽(水流汇聚的草泽地带)

    (4) 率领 。如:都督(统率,率领);都部(统率兵众)

    形容词

    (1) 美好的样子

    身长八尺,仪貌都雅。——《三国志·孙韶传》

    不见于子都。——《诗·郑风·山有扶苏》。传:“世之美好者也。”

    妻子衣服丽都。——《战国策·齐策》

    (2) 又如:都冶(美艳的样子);都雅(优美文雅的样子);都长(指人美貌而性情温厚);都鄙(文雅与卑陋)

    (3) 大

    军惊而怀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后汉书·张衡传》

    (4) 又如:都匠(大匠);都酿(大的酿造作坊);都坑(公共厕所);都灶(蒸炊用的大灶)

    副词

    (1) 统统,完全

    都,凡也。——《广雅·释训》

    (2) 又如:都齐(完全,统统);都数(总数);都领(总领,总管);都邮(古指邮驿总站);都来(统统;总共;总计);都凡(总共)

    (3) 另见 dōu

    英文翻译

    metropolis, capital; all, the whole; elegant, refined

    方言集汇

    ◎ 粤语:dou1
    ◎ 客家话:[梅县腔] du1 [台湾四县腔] du1 do1 [宝安腔] du1 [沙头角腔] du1 [客英字典] du1 [海陆丰腔] du1 do1 [梅县腔] du1 [客语拼音字汇] du1 [陆丰腔] du1 [东莞腔] d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當孤平聲開口一等tuto/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