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五个臣子。随文所指不同。
指注释《文选》的唐代吕向、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
词语解释
五个臣子。随文所指不同。(1) 舜 五臣。
《论语·泰伯》:“ 舜 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何晏 注:“ 孔 曰:‘ 禹 、 稷 、 契 、 皋陶 、 伯益 。’”《旧唐书·韦凑传》:“然臣又惟 尧 、 舜 ,圣君也,八凯、五臣,良佐也,犹广听芻蕘之言者,盖为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也。”(2) 周文王 五臣。《书·君奭》“惟 文王 ,尚克修和我有 夏 。亦惟有若 虢叔 ,有若 閎夭 ,有若 散宜生 ,有若 泰颠 ,有若 南宫括 ” 孔 传:“凡五臣佐 文王 为胥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任。”(3) 周武王 五臣。《文选·王俭〈褚渊碑文〉》:“五臣兹六,八元斯九。” 李善 注:“《吕氏春秋》曰:‘ 武王 之佐五人。’ 高诱 曰:‘ 周公旦 、 召公奭 、 太公望 、 毕公高 、 苏公忿生 也。’”(4) 晋 文公 五臣。《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五臣显而 重耳 霸。” 李善 注:“五臣, 狐偃 、 赵衰 、 颠頡 、 魏武子 、 司空季子 。” 晋 庐谌 《赠刘琨》诗:“无覬 狐 赵 ,有与五臣。”(5) 楚威王 五臣: 令尹子文 、 叶公子高 、 莫敖大心 、 棼冒勃苏 、 蒙穀 。《战国策·楚策一》:“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6) 南朝 宋 文帝 五臣。《宋书·谢弘微传》:“ 太祖 即位,﹝ 谢弘微 ﹞为黄门侍郎,与 王华 、 王曇首 、 殷景仁 、 刘湛 等号五臣。”
指注释《文选》的 唐 代 吕向 、 吕延济 、 刘良 、 张铣 、 李周翰 。
《新唐书·文艺传中·吕向》:“﹝ 吕向 ﹞尝以 李善 释《文选》为繁酿,与 吕延济 、 刘良 、 张铣 、 李周翰 等更为詁解,时号《五臣注》。”
引证解释
⒈ 五个臣子。随文所指不同。(1) 舜五臣。
引《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何晏注:“孔曰:‘ 禹、稷、契、皋陶、伯益。’”
《旧唐书·韦凑传》:“然臣又惟尧、舜,圣君也,八凯、五臣,良佐也,犹广听芻蕘之言者,盖为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也。”
(2) 周文王五臣。 《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 孔传:“凡五臣佐文王为胥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任。”
(3) 周武王五臣。 《文选·王俭〈褚渊碑文〉》:“五臣兹六,八元斯九。”
李善注:“《吕氏春秋》曰:‘ 武王之佐五人。’ 高诱曰:‘ 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高、苏公忿生也。’”
(4) 晋文公五臣。 《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五臣显而重耳霸。”
李善注:“五臣, 狐偃、赵衰、颠頡、魏武子、司空季子。”
晋庐谌《赠刘琨》诗:“无覬狐赵,有与五臣。”
(5) 楚威王五臣:令尹子文、叶公子高、莫敖大心、棼冒勃苏、蒙穀。《战国策·楚策一》:“若君王诚好贤,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6) 南朝宋文帝五臣。 《宋书·谢弘微传》:“太祖即位,﹝谢弘微﹞为黄门侍郎,与王华、王曇首、殷景仁、刘湛等号五臣。”
⒉ 指注释《文选》的唐代吕向、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
引《新唐书·文艺传中·吕向》:“﹝吕向﹞尝以李善释《文选》为繁酿,与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等更为詁解,时号《五臣注》。”
五臣的国语词典
唐开元时吕延祚集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注文选以进于朝,称「五臣注文选」。
五臣的网络释义
五臣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名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4) 五行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3 [梅县腔] ng3 [宝安腔] ng3 [客英字典] ng3 [海陆丰腔] 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3 [陆丰腔] ng3 [沙头角腔] ng3 [东莞腔] ng3
◎ 潮州话:ngo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五 | 疑古 | 疑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ngox/nguu | ŋ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2) 同本义
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仕于公曰臣。——《礼记·礼运》
事君不贰是谓臣。——《国语·晋语》
臣治烦去惑者也。——《左传·成公二年》
臣妾逋逃。——《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
臣则左之。——《礼记·少仪》。注:“谓囚俘。”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女曰妾);臣役(泛指奴仆);臣御(臣妾仆御);臣宰(本指奴隶。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
(4) 国君所统属的众民 。如:臣庶(臣民);臣姓(群臣百姓)
(5) 君主制时的官吏
今功臣名将,雁行有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诸葛亮《出师表》
(6) 又如:臣门如市(形容官宦门下钻营者极多,竟像集市一样热闹);臣下(臣子。君主制时代的官吏);臣人(臣下)
(7) 君主制时的高级官员;大臣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忠良死节之臣。——诸葛亮《出师表》
(8) 又如:忠臣;奸臣
(9) 古人自称
(10) 古代大臣对君的自称
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域。——《后汉书·班超传》
(11) 又如:臣下(古时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12) 对父的自称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史记·高帝纪》
(13) 对一般人的自称。表示自谦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
动词
(1) 役使 。如:臣虏(奴役,役使)
(2) 臣服
匈奴背叛不臣。——《盐铁论·本议》
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战国策·秦策》。注:“服也。”
(3) 又如:臣优(听命于人或屈服为臣。同臣服);臣事(以人臣之礼听命行事。相当于臣服)。又指为臣,作臣子。如:臣仕(为人臣而任官职);臣臣(为臣者尽为臣之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sin2 [台湾四县腔] siin2 tsiin2 [宝安腔] cin2 [海陆丰腔] shin2 chin2 [客英字典] chin2 shin2 [沙头角腔] cin2 [梅县腔] shin2 chin2 [陆丰腔] shin3 chin3 [客语拼音字汇] si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辰 | 植鄰 | 常 | 眞A | 平聲 | 眞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ʑĭĕn | z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