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扫地

wǔ jīng sǎo dì [ wu jing sao di]
繁体 五經掃地
注音 ㄨˇ ㄐ一ㄥ ㄙㄠˇ ㄉ一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五经:指《诗》、《书》、《易》、《礼》、《春秋》,是儒家的五种经典。比喻文人或文化不受尊重。也指文人不自重,有失体统。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成语用法

五经扫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谓丧尽儒者尊严。事见《新唐书·祝钦明传》。

唐祝钦明博通五经,为国子祭酒,而阿附冀用。一日中宗与群臣宴, 钦明作《八风舞》,其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盼,令人不堪, 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五经扫地的国语词典

比喻知识分子出丑丢人,丧尽斯文。

五经扫地的网络释义

五经扫地

  • 释义 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 出处 《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 汉字详情

    [wu]
    部首: 210
    笔画: 4
    五笔: GGH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DM
    四角: 1010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名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4) 五行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英文翻译

    fiv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ng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3 [梅县腔] ng3 [宝安腔] ng3 [客英字典] ng3 [海陆丰腔] 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3 [陆丰腔] ng3 [沙头角腔] ng3 [东莞腔] ng3
    ◎ 潮州话:ngo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疑古上聲開口一等ngox/nguuŋu
    jīng,jìng [jing]
    部首: 332
    笔画: 8
    五笔: XCAG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VMNOM
    四角: 27112

    详细解释

    jīng

    名词

    (1) (古字为“巠”。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巠声。本义: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

    (2) 同本义

    经,织也。——《说文》。按,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

    经,经纬以成缯帛也。——《玉篇》

    毋失经纪。——《礼记·月令》

    经正而后纬成。——刘勰《文心雕龙》

    (3) 又如:经布(来回穿梭织布)

    (4) 南北纵贯的道路或土地

    凡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大戴礼记·易本命》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

    (5) 又如:经途(南北向的道路);经涂(南北向的道路)

    (6) 常道。指常行的义理、准则、法制

    经,常也。——《广雅》

    拂经。——《易·颐》

    武之美经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疏:“经者,纲纪之言也。”

    经也者,常也;权也者,达经也。——柳宗元《断刑论》

    (7) 又如:经权(原则与权宜);经榜(旧时为死者做法事时张贴的榜文);经事(经典规定的常道)

    (8) 经典

    (9) 历来被尊奉为典范的著作

    五经何谓?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白虎通·五经》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李白《嘲鲁儒》

    辛苦遭逢起一经。——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治经为博士。——《资治通鉴·汉纪》

    执经叩问。——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先生授经。——清· 袁枚《祭妹文》

    (10) 又如:《道德经》;《十三经》;诵经;引经注典;博古通经

    (11) 特指宗教典籍。如:《佛经》;《圣经》;《古兰经》;经纸(写佛经的黄纸);经堂(佛堂);经资(僧道为人诵经得到的钱);经折(折装的佛经小本或用以记事的小本子);经偈(佛经和偈子)

    (12) 指某一学科的专门著作。如:《山海经》;《水经》;《茶经》

    (13) 月经 。如:痛经;经前;经后;调经;经水;经信(妇女月经)

    (14) 中医称经脉,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技经肯綮。——《庄子·养生主》

    (15) 又如:经穴;经络

    (16) 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四部(经、史、子、集)分类法中指儒家经典及小学(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书

    诸子及经史。——明· 顾炎武《复庵记》

    (17) 中国古地名 。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东北

    (18) 通“径”。小路,途径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荀子·劝学》

    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韩非子·解老》

    动词

    (1) 治理

    经世之条理。——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经邦(治国);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普济万民);经济之才(治理济世的志向);经济之才(经邦济世;治理国家的才干);经维之才(治理国家的才能)

    (3) 经过,经历

    经德不回。——《孟子》

    经日乃厌倦。——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经三日三夜。——《世说新语·自新》

    其所已经者。——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其所未经者。

    (4) 又如:经练(经历;经验);经涉(途中跋涉);经经眼(过目;看看);经行(行程中经过);经见(经历和见识);经官起诉(到官府起诉)

    (5) 经营;料理

    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经理宇内。——《史记·秦始皇本纪》

    经国之大业。——曹丕《典论论文》

    (6) 又如:经催(负责催收租税);经划(经营筹划);经画(经营筹划);经量(清查丈量,经营规划);经账(旧时出卖田产时,写明田产的亩数、边界、价格等内容的账单)

    (7) 量度;筹划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诗·大雅·灵台》

    古者经井田。——《盐铁论·相刺》

    (8) 又如:经治(筹划治理);经远(长远谋划);经筭(筹划谋算)

    (9) 上吊,缢死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灵王经而死。——《公羊传·昭公十三年》

    经其颈于树枝。——《史记·田单传》

    (10) 又如:经死(上吊而死)

    形容词

    (1) 正常;经常

    其语闳大不经。——《史记》

    (2) 又如:经入(指常规赋税收入);经用(经常用度);经惯(老练,有经验);经赋(常规赋税)

    (3) 另见 jìng

    jìng

    动词

    (1) 纺织,把纤维拧成纱

    吾始经之而不可更也。——《韩非子》

    叔叔伯伯来经布,廿五个筒子满一车。——《中国歌谣资料》

    (2) 〈方〉∶织布之前,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来回梳整,使成为经纱或经线 。如:经纱

    (3) 另见 jīng

    英文翻译

    classic works; pass thr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1

    宋本广韵

    sǎo,sào [sao]
    部首: 330
    笔画: 6
    五笔: RVG
    五行:
    仓颉: QSM
    四角: 57070

    详细解释

    sǎo

    动词

    (1) (会意。从手,从帚。手拿扫帚表示打扫。本义:打扫)

    (2) 同本义

    埽,弃也。——《说文》。字亦作掃。

    埽,除也。——《广雅》

    掌五寝之埽除粪洒之事。——《周礼·隶仆》

    子有廷内,弗洒弗扫。——《诗·唐风·山有枢》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唐· 杜甫《客至》

    (3) 又如:扫径(清洁路径);扫尘(扫去尘垢;比喻扫荡残敌,平定乱事);扫脑儿(秃子);扫道(踩出来的路);扫桃(扫面子);扫花以待(表示主人待客的诚意);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

    (4) 掠过

    千骑飚扫,万乘雷奔。——李白《大猎赋》

    (5) 又如:扫望(扫视);扫射

    (6) 清除,消灭

    扫项军于 垓下。—— 张衡《东京赋》

    (7) 又如:扫白(除去白发);扫穴(清除巢穴);扫穴擒渠(扫荡巢穴,擒拿贼首);扫殄(消灭);扫清(平定廓清);扫定(平定):扫难(平定患难)

    (8) 画,染

    淡扫蛾眉朝至尊。——张祜《集灵台》

    (9) 又如:扫黛(画眉;用黛描画);扫眼(描眼)

    (10) 祭扫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清· 袁枚《祭妹文》

    (11) 又如:扫墓

    (12) 飞快地书写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李白《草书歌行》

    形容词

    (1) 尽,全部 。如:扫土(举境,全境);扫数(扫除。全部);扫境(倾其境内全力)

    (2) 另见 sào

    sào

    (2) 另见 sǎo

    英文翻译

    sweep, clear away; extermin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ou2 sou3
    ◎ 潮州话:sau3

    宋本广韵

    dì,de [di,de]
    部首: 334
    笔画: 6
    五笔: FB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PD
    四角: 44112

    详细解释

    de

    助词

    (1)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如:他认真地学习;天气渐渐地冷了;有计划地安排生活。又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2)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 杜甫《越女词》

    (3) 另见

    名词

    (1)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2) 同本义,与“天”相对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为地。——《尔雅·释地》

    地生养万物。——《管子·形势解》

    (3) 如:落地;天地;地角(地的末端。多比喻极僻远的地方);地宫(帝王墓地放置棺材的地下建筑);地府(阴间);地脉(风水);地遁(隐入地下;入土而逃)

    (4) 地面;陆地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 李白《静夜思》

    (5) 又如:地文(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之形);地藏(地下深处);地市(地下的市镇);地平(地面平坦)

    (6) 土地;田地

    殚其地之出。——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湿地;好地;下地干活儿;地头(地上,与天上相对;方面);地灵(土地山川的灵秀之气)

    (8) 领土,属地;地区 。

    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战国策·魏策》

    (9) 又如:各地;内地;本地;割地(割让领土);

    (10) 地方;场所

    此地空余黄鹤楼。——唐· 崔颢《黄鹤楼》

    英雄无用武之地。——《资治通鉴》

    (11) 又如:各地文化站;产地(物品出产的地方);坟地;原地;地著(久居其地不迁移的人);地棍(地方上的流氓无赖)

    (12) 地位 。如:地业(地位与事业);地望(地位和声望);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13) 心意活动的领域 。如:心地;见地;识地

    (14) 路程;面积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红楼梦》

    (15) 又如:十里地

    (16) 居住地 。如:地址;地邻(邻居;邻里)

    (17) 花纹图案或文字的衬托面;底子 。如:地子(衬底;花纹的衬托面)

    (18) 地区,中国省、自治区以下,县以上设置的行政区域 。如:省地县三级

    (19) 地主的简称 。如:地富(地主与富农)

    (20) 言语和行动可以回旋的地方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21) 另见 de

    英文翻译

    earth; soil, ground; region

    方言集汇

    ◎ 粤语:dei6 deng6
    ◎ 客家话:[梅县腔] ti5 [台湾四县腔] ti5 [客英字典] ti5 [东莞腔] ti3 [客语拼音字汇] ti4 [宝安腔] ti3 [沙头角腔] ti5 [陆丰腔] ti5 [海陆丰腔] ti6
    ◎ 潮州话:d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四脂A開去聲開口三等脂Adiih/dihdʰ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