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五刑
(1) 我国古代的五种刑罚,通常指墨、劓、宫、大辟,也指笞、杖、徒、流、死
词语解释
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1) 秦 以前为:墨、劓、剕(刖)、宫、大辟(杀)。
《书·舜典》:“五刑有服。” 孔 传:“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周礼·秋官·司刑》:“掌五刑之灋,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2) 秦 汉 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史记·秦始皇本纪》:“ 斯 卒囚,就五刑。”《汉书·刑法志》:“ 汉 兴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3) 隋 唐 以后为:死、流、徒、杖、笞。《旧唐书·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为五刑。”《清史稿·刑法志二》:“《明律》渊源 唐 代,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参阅《隋书·刑法志》。
野刑、军刑、乡刑、官刑、国刑等五种治理百姓的法律。
《周礼·秋官·大司冠》:“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 贾公彦 疏:“此五刑与寻常正五刑墨、劓之等别。刑亦法也,此五法者或一刑之中而含五,或此五刑全不入五刑者。”
指甲兵、斧钺、刀锯、钻凿、鞭扑。
《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韦昭 注:“五刑,甲兵、斧鉞、刀锯、钻凿、鞭扑也。”
引证解释
⒈ 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1) 秦以前为:墨、劓、剕(刖)、宫、大辟(杀)。参阅《隋书·刑法志》。
引《书·舜典》:“五刑有服。”
孔传:“五刑:墨、劓、剕、宫、大辟。”
《周礼·秋官·司刑》:“掌五刑之灋,以丽万民之罪,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
(2) 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 《史记·秦始皇本纪》:“斯卒囚,就五刑。”
《汉书·刑法志》:“汉兴之初……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
(3) 隋唐以后为:死、流、徒、杖、笞。 《旧唐书·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为五刑。”
《清史稿·刑法志二》:“《明律》渊源唐代,以笞、杖、徒、流、死为五刑。”
⒉ 野刑、军刑、乡刑、官刑、国刑等五种治理百姓的法律。
引《周礼·秋官·大司冠》:“以五刑纠万民,一曰野刑,上功纠力;二曰军刑,上命纠守;三曰乡刑,上德纠孝;四曰官刑,上能纠职;五曰国刑,上愿纠暴。”
贾公彦疏:“此五刑与寻常正五刑墨、劓之等别。刑亦法也,此五法者或一刑之中而含五,或此五刑全不入五刑者。”
⒊ 指甲兵、斧钺、刀锯、钻凿、鞭扑。
引《国语·鲁语上》:“五刑三次,是无隐也。”
韦昭注:“五刑,甲兵、斧鉞、刀锯、钻凿、鞭扑也。”
五刑的国语词典
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1) 秦以前为墨、劓、剕、宫、大辟。《书经.舜典》:「汝作士,五刑有服。」汉.孔安国.传:「五刑,墨、劓、剕、宫、大辟。」(2) 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汉书.卷二三.刑法志》:「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斩左右止、笞杀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3) 隋唐以后为死、流、徒、杖、笞。《旧唐书.卷五○.刑法志》:「有笞、杖、徒、流、死为五刑。」(4) 现行刑法分为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五项。
五刑的网络释义
五刑
五刑的翻译
五刑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名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4) 五行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3 [梅县腔] ng3 [宝安腔] ng3 [客英字典] ng3 [海陆丰腔] 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3 [陆丰腔] ng3 [沙头角腔] ng3 [东莞腔] ng3
◎ 潮州话:ngou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五 | 疑古 | 疑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ngox/nguu | ŋ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利用刑人。——《易·蒙》。注:“兑折为刑。”
刑人之父子也。——《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
杀戮之谓刑。——《韩非子·二柄》
阴为刑。——《易·本命》
阴将始刑。——《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刑马作誓。——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
(2) 又如:刑牛(古代盟誓时作牺牲用的牛);刑牲(古时为了祭祀或盟约而杀牲畜);刑马(古代结盟要杀马歃血,立誓为信,称“刑马”)
(3) 惩罚
刑其长吏。——《史记·陈涉世家》
五人之当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彼于刑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从而刑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又如:刑吏(行刑的吏卒);刑民(受刑之民);刑臣(古时指受过宫刑的阉人。即后来的宦官,太监)
(5) 征讨 。如:刑殄(征讨消灭)
名词
以五刑纠万民。——《周礼·大司寇》
刑者,恶之末也。——《管子·心术》
五刑者,五常之鞭策也。——《白虎通》
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说苑·政理》
严断刑罚。——《左传·昭公六年》。疏:“对文则加罪为刑,收赎为罚。散则刑罚通也。”
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怒而滥用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因摸地上刑械。——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 又如:死刑;徒刑;刑均(受到同样的刑罚);刑劫(滥用刑罚。刑,刑罚;劫,挟持);刑杖(刑具,行刑用的棍棒)
(2) 通“形”。形容,形体
死生因天地之刑。——《国语·越语》
夫諒彊之国,必先争谋、争刑、争权。——《管子·霸言》
凡乱者刑名不当也。——《吕氏春秋·正名》
(3) 通“型”。法式,典范,榜样
刑于寡妻。——《孟子·梁惠王上》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诗·周颂·我将》
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管子·侈靡》
(4) 星相术语 。如:刑克(刑妨,刑蹇。谓三刑,五行相克);刑害(三刑六害的合称);刑冲(指地支中相妨害的两类情况)
(5) 刑具 。如:动刑;上刑;大刑
(6)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in2 [客语拼音字汇] hin2 [客英字典] hin2 [台湾四县腔] hin2 [海陆丰腔] hin2 [东莞腔] hin2 [沙头角腔] hin2 [宝安腔] hin2 [陆丰腔] hin3
◎ 潮州话:hêng5 (hê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㓝 | 戸經 | 匣 | 青開 | 平聲 | 青 | 開口四等 | 梗 | 青 | ɣieŋ | gheng/he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