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兹

yú zī [ yu zi]
繁体 於茲
注音 ㄩˊ ㄗ

词语释义

1.在此。 2.于今,至今。 3.当今,今世。

词语解释

  1. 在此。

    《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

  2. 于今,至今。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 潘岳 《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 韩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

  3. 当今,今世。

    《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

  4. 吁嗟;叹息。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5. 至今。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

  6. 在此。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执銓以平,御烦以简。 裴楷 清通, 王戎 简要,復存於兹。”

引证解释

⒈ 在此。

《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传:“言祖乙已居於此。”
明胡应麟《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

⒉ 于今,至今。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潘岳《怀旧赋》:“不歷嵩丘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韩愈《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

⒊ 当今,今世。

《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注:“于兹,犹言今兹也。”

⒋ 吁嗟;叹息。

汉蔡邕《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1. 至今。 《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
南朝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

⒌ 在此。 南朝齐王俭《褚渊碑文》:“执銓以平,御烦以简。

裴楷清通, 王戎简要,復存於兹。”

于兹的网络释义

于兹

  • 于兹又叫於兹(拼音:yuci),出自《书·盘庚上》,《非有先生论》,《汉书·司马相如传》。该词有很多种意思,有这个的意思,还可作为形声字,增加繁殖的意思。
  • 汉字详情

    [yu]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GFK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D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6)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17)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18) “於”

    英文翻译

    in, on, at; go to;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1 jy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wu1 [台湾四县腔] ji1 wu1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陆丰腔] ji3 ji1
    ◎ 潮州话:i1 [澄海]e1(ur) [潮阳]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羽俱平聲合口三等yo/hiuĭu
    zī,cí [zi,ci]
    部首: 213
    笔画: 9
    五笔: UXXU
    五行:
    吉凶:
    仓颉: TVII
    四角: 80732

    详细解释

    (1) ——“龟兹”( Qiūcí):古代西域的国名,唐代征服东突厥时曾在此设郡,旧址在今新疆库东县一带

    (2) 另见

    动词

    (1) (形声。据《说文》,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 同本义

    兹,草木多益也。——《说文》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素问·五藏生成论》

    (2) 又如:兹兹(增加繁殖)

    名词

    (1) 年

    今兹美禾,来兹美麦。——《吕氏春秋》

    (2) 草席

    蓐谓之兹。——《尔雅》。注:“兹者,蓐席也。”

    毛叔郑奉明水, 卫康叔封布兹。——《史记》

    (3) 现在;此时

    兹予大享于先生,尔祖其从与享之。——《书·盘庚上》

    代词

    (1) 这个,此

    总兹戎重。——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挥手目兹去。——唐· 李白《送友人》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而母立于兹。——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兹事体大(此事牵连甚广,关系重大)

    (3) 这里

    文王既没,文在不兹乎?——《论语》

    (4) 另见

    副词

    通“滋”。益,愈加

    由由乎兹免。——《管子·小问》

    行地兹远。——《管子·小匡》

    赋敛兹重。——《汉书·五行志七》

    英文翻译

    now, here; this; time, year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疾之平聲開口三等dzʰĭəzi/dz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