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指夏同姓诸侯斟灌和斟鄩。
词语解释
指 夏 同姓诸侯 斟灌 和 斟鄩 。
夏 之时 寒浞 杀 后羿 而占有其妻室,生子 浇 及 豷 ,使 浇 率师灭 斟灌 、 斟鄩 。 夏 臣 靡 收二国遗民,灭 寒浞 而立 少康 。 少康 复灭 浇 ,使其子 后杼 灭 豷 , 夏 室中兴。事见《左传·襄公四年》。后因用“二斟”指忠心复国之师。 清 顾炎武 《感事》诗之一:“旧国仍三 亳 ,多方有二 斟 。”
引证解释
⒈ 指夏同姓诸侯斟灌和斟鄩。夏之时寒浞杀后羿而占有其妻室,生子浇及豷,使浇率师灭斟灌、斟鄩。夏臣靡收二国遗民,灭寒浞而立少康。少康复灭浇,使其子后杼灭豷,夏室中兴。事见《左传·襄公四年》。后因用“二斟”指忠心复国之师。
引清顾炎武《感事》诗之一:“旧国仍三亳,多方有二斟。”
二斟的网络释义
二斟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
(2) 一加一的和
二,地之数也。从耦一,会意。古文又从弋。——《说文》
因二以济民行。——《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
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
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二加四得六;总数为二;二府(大肠和小肠;二太爷);二形(男女两性);二难(指难兄难弟,即蔡、宋两御史);二仪(两仪。指天地、阴阳);二纪(二十四年。一纪为十二年);二氏(释教与道教);二军(汉代禁卫军之南军和北军);二南(原指《诗经》中的《周南》与《召南》借指淑女与君子相配);二星(银子二钱。星,秤杆上的记数点);二天(再嫁;嫁二夫)
(4) 百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十时对二十的省称 。如:一百二
(5) 千位数后接着整数二百时对二百的省称 。如:八千二
(6) 万位数后接着整数二千时对二千的省称 。如:四万二
(7) 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8) 又如:二手(副手,二把手);二尹(知县副职县丞的别称);二舍(二公子,二少爷。舍:舍人。原为官名,后用以称显贵人家子弟);二甲(殿试的第二等);二门(指大门内的一道总门)
形容词
(1) 两样;有区别 。如:二屋里(另住一处。比喻说话岔了道);二价(异议)
(2) 不专一;不忠诚 。如:有二心;二四(放肆,胡作非为);二三(三心二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6 [客语拼音字汇] ngi4 [沙头角腔] gni5 [陆丰腔] gni6 [梅县腔] ngi5 ng5 [台湾四县腔] ngi5 [客英字典] ngi5 [宝安腔] ngi5 [东莞腔] ngi5
◎ 潮州话:no6 (nõⁿ ) ri7 今又音r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二 | 而至 | 日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脂A | 止 | njiih/rih | nʑ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斗,甚声。本义:用勺子舀取)
(2) 同本义
斟,勺也。——《说文》
斟,酌也。——《广雅》
孔子穷乎 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吕氏春秋》
太行何艰哉,北斗不可斟。—— 唐· 顾况《游子吟》
其御羊斟不与。——《左传·宣公二年》
羊羹不斟,而宋国危。——《淮南子·鏐称》
(3) 用壶倒酒或茶水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唐· 李白《悲歌行》
(4) 又如:斟酒;斟一杯水;斟泻(倾注);斟茶;给她斟一杯酒
(5) 考虑,考虑好坏,比较长短
斟量功伐。——《颜氏家训·省事》
(6) 又如:斟酌损益(仔细考虑,反复商讨,以决定增减、兴革);斟勺(考虑,吸取);斟裁(斟酌决定);斟量(酌量;估量)
名词
(1) 汤汁,羹汁
斟,汁也。——《方言三》
厨人进斟,因反斗以击代王,杀之。——《史记·张仪列传》
(2) 古国名 。相传为夏同姓诸侯之国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m1 [沙头角腔] zim1 [客英字典] zhim1 [台湾四县腔] tsiim1 [梅县腔] zhim1 [陆丰腔] zim1 [海陆丰腔] zhim1 [宝安腔] zim1 [东莞腔] z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斟 | 職深 | 章 | 侵A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A | tɕĭĕm | cjim/tji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