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予取予攜
注音 ㄩˇ ㄑㄨˇ ㄩˇ ㄒ一ㄝ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亦作'予取予夺'。 从我处掠取。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梁启超《克林威尔传》第五章:“今且冻饿委沟壑,所馀更何长物之与有?予取予携,公等自为之!”

成语用法

予取予携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予取予夺”。从我处掠取。

梁启超《克林威尔传》第五章:“今且冻饿委沟壑,所餘更何长物之与有?予取予擕,公等自为之!”
廖仲恺《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为谋永远撤去我海关之屏障,以任其予取予擕。”
秦牧《拳头海岸》:“许多被目为可以予取予夺地得到财富的海岸,一处处都伸出了拳头来,变成了‘拳头海岸’。”

予取予携的网络释义

予取予携

  • 予取予携,读音是yú qǔ yú xié,汉语成语,意思是从我处掠取。出自《克林威尔传》。
  • 予取予携造句

    命运一向在女人间予取予携,现在遇上一个不把他放在眼内的丽堃,却反心痒难熬。
    他举例称,现时顾客用环保袋购物,有小偷竟视商铺如自己家中一样,予取予携地将货物放入环保袋内施然离开,完全无视店东及店员的存在。
    “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欲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
    在这样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消费者权益无从获得保障,任由开发商予取予携,牟取暴利。

    汉字详情

    yú,yǔ [yu]
    部首: 106
    笔画: 4
    五笔: CB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INN
    四角: 17202

    详细解释

    代词

    (1) “予”假借为“余”,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宋· 周敦颐《爱莲说》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予知(自认为聪明);予美(自己所爱的人);予圣(自以为圣人);予一人(古代帝王的自称);予小子(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自称;常人对先辈、长者的自称);予末小子(予冲人,予冲子。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自称;常人对先辈、长者的自称);予取予携(予取予夺。从我处掠取);予违汝弼(古代天子勖勉大臣进谏之词。言我有过失,你应匡正);予智予雄(自以为聪明和英雄;形容妄自尊大)

    (3) 另见

    动词

    (1) (指事。象两手相与之形。本义:授予;给予)

    (2) 同本义

    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谓手拔。——《说文》

    予,与也。——《广雅》

    予之与夺也。——《淮南子·本经》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诗·小雅·干旄》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

    (3) 又如:予宁(给丧假);予齿去角(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予赐(予告和赐告);予归(准予辞官回家);予夺生杀(泛指帝王掌握的生死大权);予决(给予决定或裁决)

    (4) 赞许,称誉

    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管子·宙合》

    众必予之。——《管子·小匡》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 师旷。——《荀子·大略》

    (5) 出售,卖

    岁适美,则市粜无予。——《管子》

    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史记》

    (6) 另见

    英文翻译

    I, me; to giv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jyu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宝安腔] ji1 [梅县腔] j1 j5 [台湾四县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1
    ◎ 潮州话:e5 e2 (ûr úr)【潮阳】u5 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以諸平聲開口三等jo/jvɕĭa
    [qu]
    部首: 228
    笔画: 8
    五笔: B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SJE
    四角: 174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6) 通“娶”。娶妻

    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勿用取女。——《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还必相迎取。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7) 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8) 选取;选拔

    深思而慎取。——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10) 招致

    谗毁竟自取。——唐· 杜甫《上水遣怀》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人也奚取焉。——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4) 博取 。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5) 攻取,夺取

    必取宋。——《墨子·公输》

    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16) 通“聚”。

    (17) 会合,集合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8) 积畜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9) 通“趋”。

    (20) 跑,疾走

    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21) 趋向

    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副词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助词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英文翻译

    take, receive, obtain; se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ceo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3 [宝安腔] ci3 [沙头角腔] ci3 [东莞腔] ci3 [梅县腔] ci3 [台湾四县腔] ci3 [客英字典] ci3 [客语拼音字汇] qi3 [陆丰腔] ci3
    ◎ 潮州话:cu2 (tshú)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九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七庾上聲合口三等chyox/ciuutsʰĭu
    yú,yǔ [yu]
    部首: 106
    笔画: 4
    五笔: CB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INN
    四角: 17202

    详细解释

    代词

    (1) “予”假借为“余”,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宋· 周敦颐《爱莲说》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予知(自认为聪明);予美(自己所爱的人);予圣(自以为圣人);予一人(古代帝王的自称);予小子(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自称;常人对先辈、长者的自称);予末小子(予冲人,予冲子。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自称;常人对先辈、长者的自称);予取予携(予取予夺。从我处掠取);予违汝弼(古代天子勖勉大臣进谏之词。言我有过失,你应匡正);予智予雄(自以为聪明和英雄;形容妄自尊大)

    (3) 另见

    动词

    (1) (指事。象两手相与之形。本义:授予;给予)

    (2) 同本义

    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谓手拔。——《说文》

    予,与也。——《广雅》

    予之与夺也。——《淮南子·本经》

    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诗·小雅·干旄》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

    (3) 又如:予宁(给丧假);予齿去角(天生动物赋予齿就不赋予角。比喻事物无十全十美);予赐(予告和赐告);予归(准予辞官回家);予夺生杀(泛指帝王掌握的生死大权);予决(给予决定或裁决)

    (4) 赞许,称誉

    主盛处贤,而自予雄也。——《管子·宙合》

    众必予之。——《管子·小匡》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 师旷。——《荀子·大略》

    (5) 出售,卖

    岁适美,则市粜无予。——《管子》

    岁孰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史记》

    (6) 另见

    英文翻译

    I, me; to give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jyu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宝安腔] ji1 [梅县腔] j1 j5 [台湾四县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1
    ◎ 潮州话:e5 e2 (ûr úr)【潮阳】u5 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以諸平聲開口三等jo/jvɕĭa
    xié [xie]
    部首: 330
    笔画: 13
    五笔: RWYE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OGS
    四角: 50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隽( jùn)声。本义:提着)

    (2) 同本义(把地上的物品举提起来)

    携,提也。——《说文》

    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诗·大雅·板》

    (3) 又如:携壶;携带(提挈,照顾);携酒牵羊;携杖

    (4) 拿着,持

    闲携杖,漫出门,官槐满路叶纷纷。——清· 孔尚任《桃花扇》

    (5) 又如:携盘;携帚

    (6) 牵挽;挽扶

    相携于道。——《淮南子·览冥》

    吾与汝并肩携手。——清· 林觉民《与妻书》

    (7) 又如:携抱(牵挽扶抱);携率(率领);携将(扶持);相携于道;携幼扶老;携扶;携负(牵背)

    (8) 带,随身一道

    携其妻子。——《公羊传·襄公二十七年》

    于是夫负妇戴,携子入于海。——《庄子·让王》

    民扶老携幼。——《战国策·齐策四》

    携幼入室。——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携童几数人。——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9) 又如:携子同行;携女归宁;携行;携家眷同行;携款潜逃;携械投诚

    (10) 通“愶”。离;背离;离散

    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左传·僖公七年》

    不如私许复曹,卫以以携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其刑矫诬,百姓携贰。——《国语·周语上》

    须要宣布皇灵,携其党羽,则王直势孤,自不能容。——《西湖二集》

    (11) 又如:携爽(背离);携弛(有二心而松懈);携泮(离散);携贰(有二心,叛离);携背(背离,背叛);携叛(背叛)

    英文翻译

    lead by hand, take with; carry

    方言集汇

    ◎ 粤语:kwa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1 [海陆丰腔] hi1 [梅县腔] hi1 [台湾四县腔] hi1 [东莞腔] kui2 [宝安腔] hi1
    ◎ 潮州话:h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圭齊合平聲合口四等ghue/hueiɣiwei

    予取予携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