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1.用在惊讶、反诘或责备等语气的句子末尾,表示情况严重,没法收拾(多跟在“还”的后面):哎呀! 这还~!。如果一跤跌下去,那还~!
2.不平常;很突出(多见于早期白话):这个人武艺十分~。
词语解释
领悟,理解。
唐 司空图 《偶书》诗之一:“情知了得未如僧,客处高楼莫强登。”《朱子语类》卷八:“大凡学者,无有径截一路,可以教他了得。”《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 五戒 禪师﹞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成出家,禪宗释教,如法了得,参禪访道。”
了不起,本领高强。
唐 李山甫 《游侠儿》诗:“ 荆軻 只为閒言语,不与 燕丹 了得人。”《水浒传》第三三回:“ 花知寨 十分英勇了得。”《西游记》第九七回:“大哥是个了得的。向者那般毒魔狠怪,也能收服,怕这几个毛贼?” 峻青 《秋色赋·夜宿灵山》:“﹝我们﹞有着具有高度阶级觉悟的、和革命前辈一样英雄了得的新战士。”
办理好,办得了。
《朱子全书·论语六》:“自家徒能临大节而不可夺,却不能了得他事。”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生命的价值--七毛钱》:“七毛钱了得什么急事!”
完成;了结。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某自謫居以来,可了得《易传》九卷,《论语》五卷。”《西游记》第四四回:“那些和尚,乃国王御赐,若放一二名,还要在师父处递了病状,然后补个死状,才了得哩。怎麼説都放了。”《说唐》第二九回:“我当初怀孕的时节,曾许 武当山 香愿,日远事忙,未曾了得。”
用在惊讶、反诘或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严重,多跟在“还”字的后面。
《红楼梦》第五十回:“这还了得!他(画图)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老残游记》第五回:“你这东西謡言惑众,还了得吗?”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六:“小声点儿! 孙师傅 !教他们听见还了得!” 冰心 《斯人独憔悴》:“这样小小的年纪,便眼里没有父亲了,这还了得!”
引证解释
⒈ 领悟,理解。
引唐司空图《偶书》诗之一:“情知了得未如僧,客处高楼莫强登。”
《朱子语类》卷八:“大凡学者,无有径截一路,可以教他了得。”
《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五戒禪师﹞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长成出家,禪宗释教,如法了得,参禪访道。”
⒉ 了不起,本领高强。
引唐李山甫《游侠儿》诗:“荆軻只为閒言语,不与燕丹了得人。”
《水浒传》第三三回:“花知寨十分英勇了得。”
《西游记》第九七回:“大哥是个了得的。向者那般毒魔狠怪,也能收服,怕这几个毛贼?”
峻青《秋色赋·夜宿灵山》:“﹝我们﹞有着具有高度阶级觉悟的、和革命前辈一样英雄了得的新战士。”
⒊ 办理好,办得了。
引《朱子全书·论语六》:“自家徒能临大节而不可夺,却不能了得他事。”
朱自清《温州的踪迹·生命的价值--七毛钱》:“七毛钱了得什么急事!”
⒋ 完成;了结。
引宋苏轼《与王定国书》:“某自謫居以来,可了得《易传》九卷,《论语》五卷。”
《西游记》第四四回:“那些和尚,乃国王御赐,若放一二名,还要在师父处递了病状,然后补个死状,才了得哩。怎麼説都放了。”
《说唐》第二九回:“我当初怀孕的时节,曾许武当山香愿,日远事忙,未曾了得。”
⒌ 用在惊讶、反诘或责备等语气的句末,表示情况严重,多跟在“还”字的后面。
引《红楼梦》第五十回:“这还了得!他(画图)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老残游记》第五回:“你这东西謡言惑众,还了得吗?”
老舍《四世同堂》十六:“小声点儿! 孙师傅 !教他们听见还了得!”
冰心《斯人独憔悴》:“这样小小的年纪,便眼里没有父亲了,这还了得!”
了得的国语词典
了却、完结。
了得的网络释义
了得
了得的翻译
反义词
了得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le
助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完成 。如:我已经问了老王;人老了,身体差了;头发白了;这双鞋太小了。
语气词
(1) 表示肯定语气 。如:明天又是星期六了;要过新年了,人们都很高兴。
(2) 表示促进或劝止 。如:快躲了;别吵了!闪开了!
(3) 表示感叹语气 。如:好了!别闹了!
(4) 另见
liǎo
动词
(1) (象形。从子,无臂。小篆字象婴儿束其两臂形。初生的婴儿,往往束其两臂而裹之。本义:束婴儿两臂)
(2) 手弯曲
了,尥也。从子无臂象形。——《说文》。按,犹交也。手之挛曰了,胫之絷曰尥。
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紾缚不直伸者曰了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3) 又如:了尥(手腿弯曲,引申指二物纠结绞缠不直伸的样子)
(4) 假借为“憭”、“悟”。懂得,明白其意思
嫌人不了。——《尔雅·释丘》注
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世说新语》
(5) 如:了法(领悟法理);了得事(懂行);了利(清楚,明白);了然(明白,清楚)
(6) 结束,了结
小乔初嫁了。—— 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 又如:了还(了却,偿还);了局(结局;结束);了了(了结了);了劣(了账;了结);了休(终止,了结)
形容词
(1) 聪敏,颖慧
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后汉书·孔融传》
了,快也。秦曰了。——《方言二》
(2) 又如:了慧(聪明);了干(精明干练)
(3) 清楚,明晰 。如:了利(清楚;明白);了辩(对答清楚敏捷)
(4) 明亮,光亮
收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清· 纳兰性德《琵琶仙》
副词
(1) 完全,全然——与“无”、“不”连用,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范围,相当于“完全”、“完全” 。如:了无恐色;了不相涉;了不可得(到最后也得不到)
(2) 放在动词之后,与“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 。如:办得了;你来得了来不了?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liau3 [台湾四县腔] liau3 le3 [客英字典] liau3 [海陆丰腔] liau3 le3 [陆丰腔] liau3 [沙头角腔] liau3 [东莞腔] liau3 [客语拼音字汇] liau3 [宝安腔] liau3
◎ 潮州话:liou2/liao2 liou3/liao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了 | 盧鳥 | 來 | 蕭 | 上聲 | 篠 | 開口四等 | 蕭 | 效 | leux/lev | lieu |
详细解释
dé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假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词
(1) 收获,心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词
必须,应该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容词
合适;正确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同意或禁止 。如:得,就这么办;得了,别说了;得也么(算了吧;又作答应之词)
(2) 用在口语中,瞧。在情况变坏时表示无可奈何 。如:得,又搞错了;得,全完了
(3) 另见
de
助词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能够或可以。如:我们可粗心不得;她能去我为什么去不得
(2) 用在动词和补语中间,表示可能。如:我拿得动;那办得到
(3)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程度或结果的补语。如:冷得打哆嗦;笑得肚子痛
(4) 另见
děi
动词
(1) 用在口语中表示必须有,一定 。如:这个工程得三个月才能完成
(2)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3) 又如: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表示推测的必然 。如:要不快走,我们就得迟到了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det7 [客英字典] det7 [台湾四县腔] det7 [梅县腔] det7 [海陆丰腔] det7 [客语拼音字汇] ded5 diad5 [沙头角腔] diet7 [陆丰腔] det7 [宝安腔] de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德 | 多則 | 端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tək | t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