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国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动乱不安的国家。
《周礼·秋官·大司寇》:“刑乱国,用重典。” 郑玄 注:“乱国,簒弑叛逆之国。” 唐 韩愈 《争臣论》:“且 国武子 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
搞乱国家。
《管子·法禁》:“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乱国之道也。” 汉 焦赣 《易林·随之履》:“巫臣乱国。”《说岳全传》第三八回:“因见朝廷奸臣乱国,故尔不愿为官,在此落草。”
引证解释
⒈ 动乱不安的国家。
引《周礼·秋官·大司寇》:“刑乱国,用重典。”
郑玄注:“乱国,簒弑叛逆之国。”
唐韩愈《争臣论》:“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
⒉ 搞乱国家。
引《管子·法禁》:“上以蔽君,下以索民,此皆弱君乱国之道也。”
汉焦赣《易林·随之履》:“巫臣乱国。”
《说岳全传》第三八回:“因见朝廷奸臣乱国,故尔不愿为官,在此落草。”
乱国的国语词典
动荡不安的国家。
乱国的网络释义
乱国
乱国 (汉语词汇)
反义词
乱国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2) 同本义
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
(3) 治理
予有乱臣十人。——《论语》
(4) 又如:乱政(治理政务;干扰、败坏政治)
(5) 扰乱;打乱;使乱
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沽名乱政。——清· 张廷玉《明史》
与江水乱。——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6) 又如:乱行(打乱了的行列);乱目(扰乱视觉);乱神(扰乱心神)
(7) 淫乱,玩弄
始乱之,终弃之。——元稹《会真记》
(8) 又如:乱失(淫乱放荡)
(9) 败坏;破坏
坏法乱纪。——《礼记·礼运》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
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10) 又如:乱家(伦常败坏的家庭);乱俗(败坏风俗);乱纪(败坏法纪)
(11) 违反 。如:乱嗣(违反宗法社会谪长继承(制度))
(12) 混淆 。如:乱实(混淆事实);乱名(混淆名称)
(13) 为丧事奔忙
他父亲死了,我在他家帮着乱了几日
(14) 烦乱
当时曹操心乱,不能稳睡。——《三国演义》
(15) 又如:乱志(烦乱的心志)
(16) 横渡
乱于河。——《书·禹贡》
(17) 昏乱;迷乱
酒乱其神也。——《荀子》
(18) 又如:乱行(昏乱的行为);乱命(临死前神志昏迷时留下的遗言);乱性(迷乱心性);乱朝(昏乱的朝廷)
形容词
(1) 混乱;无秩序
视其辙乱。——《左传·庄公十年》
人影散乱。——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群莺乱飞。——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又如:乱法(混乱的法令);乱纪(混乱的时代);乱哄(混乱;吵闹);乱松松(头发散乱蓬松的样子);乱人(违背正道或制造混乱的人)
(3) 混杂,杂
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韩非子》
(4) 又如:乱烘烘(纷杂混乱的样子);乱葬地(乱葬岗,乱葬埂。旧时埋葬无主尸体和死去的穷人的地方)
副词
(1) 随意,随便;任意
乱罚无罪,杀无辜。——《书·无逸》
(2) 又如:乱背弓空(意借债);乱开玩笑;乱吃;乱出主意;乱跑;乱说乱动
(3) 很,非常 。如:乱有面子
名词
(1) 叛乱;动乱;不安定
治乱非天也。——《荀子·天论》
(2) 又
禹以治, 桀以乱。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论语·泰伯》
吴民之乱。——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
大阉之乱。
桀纣暴乱。——《韩非子·五蠹》
乱者四应。——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避秦时乱。——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避乱江东。——《资治通鉴》
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4) 又如:乱邦(动乱的国家);乱危(动乱;不安定);乱法(引起国家动乱);乱萌(动乱的苗头);乱言(作乱的话);乱逆(叛乱,叛逆);乱贼(叛乱);乱谋(叛乱的阴谋);乱党(旧时当政者对叛逆集团或其成员的称谓)
(5) 淫乱的事,男女胡乱的性交
欲与乱,以止其口。——《汉书·衡山王传》
(6) 又如:乱气(淫乱之气);乱族(家族内部的淫乱);乱孽(淫乱邪恶)
(7) 危害;祸乱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霍光传》
(8) 又如:乱首(祸乱的开端);乱根(祸乱的根源);乱萌(祸乱的苗子);乱祸(祸乱)
(9) 乐章的尾声叫做乱 。辞赋里用在篇末,总括全篇思想内容的文字也叫乱
乱曰。——《楚辞·屈原·涉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on5 [梅县腔] lon5 [海陆丰腔] lon6 [客英字典] lon5
◎ 潮州话:luang6 【潮州】luêng6 (lũang 旧时:lũen)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