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 ㄑ一ˇ ㄏㄞˊ ㄍㄨˇ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乞骸骨 qǐháigǔ

(1) 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简作“乞骸”

上书乞骸骨。——《后汉书·张衡传》
pretext for retire from work of ancient Chinese office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

成语用法

乞骸骨作谓语;指告老还乡。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汉书·赵充国传》:“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駟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
《明史·钱习礼传》:“復上章乞骸骨,乃得归。”
亦省作“乞骸”。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下》:“大司空彭宣见莽专权,乞骸。”
唐权德舆《送崔谕德致政东归》诗:“乞骸归故山,累疏明深衷。”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王司马》:“后司马乞骸归,塞上復警。”

乞骸骨的国语词典

旧称大臣辞职,言使骸骨得归葬乡土。

乞骸骨的网络释义

乞骸骨

  •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 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后汉书·张衡传》
  • 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 《汉书·赵充国传》
  • 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 ——《新唐书·列传第十九》
  • 乞骸骨造句

    以老病乞骸骨,吏人诣阙上表请留,上嗟叹者久之。
    不胜私愿,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年出七十,乃上疏乞骸骨,遂爰居章安,卒於家。
    惟有哀恳矜全,许乞骸骨,为天地容一虚糜爵位之人,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钝无才之子。
    武某这番归朝便要向陛下乞骸骨归乡,回到南阳养老,以免因伤病残躯,误了军国大事。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

    汉字详情

    [qi]
    部首: 106
    笔画: 3
    五笔: TNB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ON
    四角: 807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说文》本作“气”,借云气字表示乞求义。本义:向人求讨)

    (2) 同本义

    乞,谓行匄也。——《苍颉篇》

    郑伯乞盟。——《春秋·僖公八年》

    乞者,处其所而请与也。——《谷梁传》

    操瓢而乞者。——《庄子·盗跖》

    乞食于野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以钱币乞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乞为囚虏之不暇。——宋· 苏轼《教战守策》

    瑞亦屡疏乞休。——《明史》

    (3) 又如:乞化(乞讨;化缘);乞言(求取可行的善言);乞邻(向邻人求取);乞粮(求人济助粮食);乞活(到有粮之地就食求生);乞募(求募);乞麾(求住地方长官);乞灵(求助于神灵或某种神威);乞请(乞讨)

    (4) 引申为请求,希望

    乞,求也。——《广韵》

    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左传·隐公四年》

    (5) 又如:乞匄(乞求);乞免(求人赦免;自请免官);乞师(求人出兵相助);乞鞫(请求复审);乞念(乞求考虑);乞哀(乞求怜悯、饶恕);乞和(求和);乞命(请求宽宥生命)

    (6) 被;叫

    那和尚猛可地乞他摔住。——《清平山堂话本》

    乞那婆子缠不过,便道:“你放了手,我去便了。”——《水浒传》

    名词

    (1) 乞丐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

    余疑其为女乞而问曰:“尔有丈夫乎?”乞微笑。——袁宏道《山居小话》

    (2) 又如:乞俭(乞丐)

    (3) 姓

    英文翻译

    beg; request

    方言集汇

    ◎ 粤语:hat1
    ◎ 客家话:[梅县腔] ket7 [东莞腔] ket7 [客英字典] ket7 kiet7 [台湾四县腔] kiet7 kie3 [沙头角腔] ngiek7 ngiet7 [宝安腔] ket7 [海陆丰腔] kiet7 kie3 [陆丰腔] ket7 [客语拼音字汇] had5 kiad5
    ◎ 潮州话:keg4 (khurk)【揭阳、潮阳】kig4(khi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九迄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迄入聲開口三等khiot/qiotkʰĭət
    hái [hai]
    部首: 902
    笔画: 15
    五笔: MEYW
    五行:
    仓颉: BBYVO
    四角: 70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2) 同本义

    骸,胫骨也。——《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

    骸下为辅,辅上为腘。——《素问》

    析骸而炊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齐民要术》

    (3) 骨,尸骨

    即如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又如:尸骸;骸炭(骨灰);骸筋(筋骨);骸骼(尸骨)

    (5) 身体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有趣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6) 又如:残骸;病骸

    英文翻译

    skeleton, body; leg bone

    方言集汇

    ◎ 粤语:haai4 ho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ai2 [客语拼音字汇] hai2 [客英字典] hai2 [台湾四县腔] hai2 [梅县腔] hai2 [宝安腔] hai2
    ◎ 潮州话:ha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四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戸皆皆開平聲開口二等ghrai/haeiɣɐi
    gǔ,gū [gu]
    部首: 902
    笔画: 9
    五笔: ME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BBB
    四角: 77227

    详细解释

    (1) ——表示声、形、动作。如:骨都都(形容连续不断向外冒);骨骨农农(咕咕哝哝;嘀嘀咕咕);骨辘辘(象声词。滚动声)

    (2) 另见

    名词

    (1) (会意。从冎( guǎ),小篆象去掉肉的骨形,意思是“剐”。从肉,表示骨与肉相连。“骨”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骨”的字多与骨头和人体有关。本义:骨头)

    (2) 同本义

    骨,肉之覈也。——《说文》

    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

    风生木与骨。——《管子·四时》

    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战国策·燕策》

    以刀刺骨。——《韩非子·安危》

    而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骨头,脊椎动物的骨骼的各个坚硬的部分。解剖学名词。如:骨空(即骨孔);骨腔;尺骨;肋骨;龙骨(鸟类的胸骨);听骨;颌骨

    (4) 比喻在物体内部支撑的架子。如:钢骨水泥;船的龙骨;主心骨;骨扇(折扇)

    (5) 人的躯干 。如:骨相(依人的骨胳与相貌,可推测其穷通祸福之五星);骨骸(形体)

    (6) 尸骨,尸首。指死去的人

    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7) 又如:骨殖;骨朽(死亡已久)

    (8) 人的品质、气概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唐· 杜甫《送孔巢父发游江东兼呈李白》

    (9) 又如:傲骨;媚骨;骨清(超凡脱俗,具有神仙资质);骨格(品德;气度)

    (10) 比喻文学作品的刚健风格

    蓬莱文章 建安骨,中间 小谢又清发。—— 唐·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1) 又如:骨格(诗文的体式和风格);风骨(诗文雄健有力的风格)

    (12) 比喻刚毅正直 。如:骨直(躯干挺直。比喻刚正强毅);骨鲠之臣(刚正直谏之臣)

    (13) 比喻瘦劲的书体

    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引 南朝梁· 袁昂《古今书评》

    (14) 又如:骨力

    (15) 另见

    英文翻译

    bone; skeleton; frame, framework

    方言集汇

    ◎ 粤语:gwat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ut7 [客语拼音字汇] gud5 [海陆丰腔] gut7 [客英字典] gwut7 [台湾四县腔] gut7 [东莞腔] gut7 [宝安腔] gut7 [陆丰腔] gut7 [梅县腔] gu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一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忽入聲合口一等kuotkuə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