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仪
词语释义
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周礼·春官·乐师》:“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薺》,车亦如之。” 郑玄 注:“教乐仪,教王以乐出入于大寝朝廷之仪。”
引证解释
⒈ 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
引《周礼·春官·乐师》:“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薺》,车亦如之。”
郑玄注:“教乐仪,教王以乐出入于大寝朝廷之仪。”
乐仪的网络释义
乐仪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lè
动词
(1) 喜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并怡然自乐。——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十过》
似与游者相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乐嬉嬉(喜悦貌);乐悦(欢喜);乐笑(欢笑);乐胥(喜乐);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乐好(爱好);乐志(愉悦心志)乐心(心里快乐);乐利(快乐与利益);乐易(和乐平易);乐郊(乐土);乐处(快乐的所在)
(3) 安乐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4) 又如:乐欣(安乐欢欣);乐佚(悠闲安乐);乐安(安乐);乐郊(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乐居(安乐的住所);乐国(安乐的地方)
(5) 乐于;安于
英雄乐业。——《资治通鉴》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洪亮吉《治平篇》
亦乐生焉。——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6) 又
先生乐游。
(7) 又如:乐助(乐意助成);乐用(乐于用命);乐士(喜爱贤士);乐育(乐于教育、培养人才);乐业(乐于本业);乐愿(乐意,情愿);乐成(乐于成全)
(8) 感到快乐,享受
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9) 笑 。如:乐得合不上嘴;乐眼(犹笑眼);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
名词
(1) 旧指“声色”。即歌舞和女色
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国语》
(2) 乐趣
此乐何极。——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山水之乐。——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
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
(4) 姓
(5) 另见
yuè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
(2) 同本义
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说文》。按,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
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乐记》
伶伦作乐。——《礼记·世本》
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周礼·保氏》
以乐传教。——《吕氏春秋·慎行论》
(3) 又
和乐之本。
置酒设乐。——《汉书·李广苏建传》
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乐作焉。——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又如:《乐》之五声(指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乐记》(《礼记》中的篇名。简述了音乐起源及作用,是我国最早的音乐论著之一);乐官(古代管理音乐的官员或官署);乐节(音乐的节奏与节拍);乐德(指古代音乐教育中的中、和等六种品德);乐仪(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
(5) 乐器
乐既和奏。——《诗·小雅·宾之初筵》
太师抢乐,箕子拘囚。——司马贞《索隐述赞》
(6) 又如:乐悬(指钟、罄之类悬挂的打击乐器);乐品(乐器);乐歌(有乐器伴奏的唱歌)
(7) 乐工,精于音乐的人
乐具入奏。——《诗·小雅·楚茨》
齐人归女乐, 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论语》
(8) 又如:乐妇(歌妓);乐人(能歌善舞的艺人);乐女(古代女乐工)
(9) 姓
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后汉书·列女传》
动词
(1) 唱,用口发音乐音
比单而乐之。——《礼记》
(2) 奏乐
殿上酒九行,使相乐曲。——《辽史》
(3) 又如:乐钟(能发出音乐声响的自鸣钟);乐手(演奏音乐的人);乐生(奏乐歌舞的人员);乐童(奏乐的童子)
(4) 另见
lào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ak8 ghaoh8 lok8 ngau6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人,义声。本义:容止仪表)
(2) 同本义
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诗·大雅》。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人物志》
(3) 又如:仪状(容貌形状);仪观(容貌威仪);仪宇(仪容;器量);仪缀(威仪,外观);仪止(仪表举止);仪采(仪表风采);仪相(仪表容貌);仪形(仪容;形体);仪状(仪容形状);仪望(仪容;外表);仪干(仪容体格);仪操(仪容节操);仪举(仪容举止)
(4) 法度;礼法
仪,度也。——《说文》。徐锴系传:“度,法度也。”
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黑白也。——《墨子》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国语》
(5) 又如:仪刑(法式,作为模范);仪令(法令);仪准(法度标准);仪则(法则);仪司(泛称地方司法机构)
(6) 典范;表率
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楚辞》
上者,下之仪也。——《荀子》
(7) 又如:仪范(作为典范);仪象(以为模式);仪形(典范;楷模);仪型(楷模,典范)
(8) 礼仪。仪式;礼节
礼仪卒度。——《诗·小雅·楚茨》
肄仪为位。——《周礼·春官·小宗伯》
十六知礼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礼仪(礼节和仪式);仪部(礼部);仪文(礼仪的形式);仪位(礼仪、爵位);仪检(礼仪法式);仪台(行礼仪的高台);仪序(礼仪的秩序);仪制(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10) 仪仗
仪马之设,自汉始也。——《事物纪原》
(11) 又如:仪马(仪仗队的马);仪刀(皇帝仪仗中所用的刀);仪剑(仪卫所持之剑);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仪驾(皇太后、皇后的仪仗)
(12) 礼物,馈赠给某人或单位的钱或物
且出此间,备些祭仪。——《古今小说》
(13) 又如:寿仪;谢仪
(14) 测量和记录观察量现时值的装置 。如:爆燃仪;应变仪;子午仪
(15) 姓
动词
(1) 取法;效法
仪肖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抱朴子》
(2) 又如:仪式(取法)
(3) 拟想;推测;忖度
皆心仪霍将军女。——《汉书·外戚孝宣许皇后传》
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国语》
(4) 又如:仪图(揣想,忖度)
(5) 匹配
我仪图之。——《诗·大雅·庶民》。笺:“仪,匹也。”
丹朱凭身以仪之。——《国语·周语上》。韦昭注:“仪,匹也。”
帝体丽明,仪表作贰。——《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
(6) 又如:仪比(比拟;比匹)
(7) 测度 。如:仪天(测候天体);仪衡(测度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