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烏紗帽
注音 ㄨ ㄕㄚ ㄇㄠ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乌纱帽 wūshāmào

(1)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丢乌纱帽
black gauze cap;official position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只是各有所因,故苟恋于此,断非舍不得这一顶乌纱帽耳。”

成语用法

乌纱帽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引证解释

⒈ 帽名。 东晋成帝时宫官著乌纱帢。 南朝宋始有乌纱帽,直至隋代均为官服。 唐初曾贵贱均用,以后各代仍多为官服。参阅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

《宋书·五行志一》:“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 ……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
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乌纱帽》:“武德九年十一月, 太宗詔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宋陆游《探梅》诗:“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
《西游记》第八回附录:“小姐一见光蕊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綉毬抛下,恰打着光蕊的乌纱帽。”

⒉ 指官位;领导地位。

明冯惟敏《清江引·八不用》曲:“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谁是谁非不用讲。”
浩然《艳阳天》第一一四章:“﹝马之悦﹞唯恐掉了乌纱帽,他肯自己把自己往大狱里头推?没那事儿!”
毕方锺涛《千重浪》第十二章:“洪长岭点头道:‘来,当然来!摘了我的乌纱帽,还能摘走我干革命的这颗心?!’”

乌纱帽的国语词典

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原为便帽,明代始定为官帽,亦指官职。

乌纱帽的网络释义

乌纱帽

  • 乌纱帽(black gauze cap)为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official position),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
  • 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 乌纱帽的翻译

    日语: 烏帽子(えぼし),官職(かんしょく)
    俄语: чиновничья шапка <карьера>

    乌纱帽造句

    他知法犯法,丢了乌纱帽,逃之夭夭了。
    林广被这目光一盯顿时犹如芒刺在背,现在他的仕途陷入危机,可以说他的乌纱帽,全在赵辰的决定中。
    蓝熙书沿石径奔月亮门刚走到几块嶙峋的假山石旁,就看见周至同举步如飞的赶来,手里托着乌纱帽的帽翅颤微微晃动着。
    沿海城市台州是一个化学制品的中心,这个大项目将会成为当地官员乌纱帽上的一根翎毛。
    与其被上级领导摘掉乌纱帽,倒不如与江真余如蚁慕膻,绝大多数的“俘虏”。
    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
    他向往的那顶乌纱帽已经成了泡影,他恨,恨这个捉弄他的心毒手辣的女妖精、女流氓。
    “我就不信没有王法了,我宁可丢乌纱帽,也要跟腐败作你死我活的斗争!”此番讲话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然而,少数党员干部不是想着在规矩的护佑下干事创业,而是想着怎么捂着乌纱帽保官。
    新年钟声将敲响,幸福大门为你敞;福神为你来长岁,禄神送你乌纱帽,寿仙予你健康长寿运,喜神给你送好运,喜事连连好运无边风风光光红红火火过大年!
    用《明史》的话说,他丢乌纱帽的原因是“发奸摘伏,不避强御”。
    台“青辅会主委”首度备询赌上乌纱帽。
    那种为保“乌纱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庸庸,碌碌无为的“官混子”、“官痞子”,必将遭到人民群众的鄙视和耻笑。
    新潮男女“四步曲”:见面说说笑笑,继而打情骂俏,接着搂搂抱抱,最后上床睡觉。古今贪官“四步曲”:跑官骗来“乌纱帽”,安扦亲信知多少,四处受贿收“红包”,铁窗生涯实难熬。当今人生“四步曲”:少儿快乐做人,青年扬蹄做“马”,中年老实做“牛”,晚年忠诚做“狗”。
    随着散板、二行、梆子敲打速度的加快,台上的张杏花手按乌纱帽、双眉紧锁,以旦角的台步踱来踱去,愁思万全之计。
    五路财神日到,乌纱帽往你头上掉,老婆看你笑,美眉要你抱,钞票朝你飘,好事你全包,乐得你直叫:好、好、好!正月初五五路财神日开心哦!
    一旦东窗事发,结果非但把乌纱帽弄丢了,而且身陷囹圉,接受审查,身败名裂,人财两失,连鱼也没得吃了。
    孙悟空七十二变,一路蓬凶化吉,顺利成功,我头顶扣上乌纱帽,会逢场做戏,保准代代红,永远是一个不倒翁。
    这个在乡里为非做歹的二混子,从前仗着他爹当乡长没人敢惹他,如今他爹丢了乌纱帽,他也被抓起来,真是令人拍手称快。

    汉字详情

    wū,wù [wu,wu]
    部首: 103
    笔画: 4
    五笔: QNGD
    姓名学:
    仓颉: PVSM
    四角: 271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本义:鸟名,乌鸦)

    (2) 同本义

    燕雀乌鹊。——《楚辞·屈原·涉江》

    (3) 又如:乌鸟(乌鸦之属);乌鸢(乌鸦和老鹰);乌鹊(乌鸦和喜鹊);乌师(在妓院教唱或伴奏的乐师);乌鸦嘴(比喻说话讨厌的人)

    (4) 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因以“乌”为太阳的代称 。如:乌阳(太阳。亦喻昌明盛世);乌轮(日轮,太阳);乌焰(红日);乌照(日光);乌飞兔走(时光流逝);乌星暗没(日落);乌兔(日月)

    (5) 刚孵化出的幼蚕

    子初出者名蚕花,亦名蚁,又名乌。——《广蚕桑说辑补》

    形容词

    (1) 浅黑色

    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三国志·邓艾传》

    (2) 又如:乌衣(黑衣);乌巾(黑头巾);乌丸(墨的别名);乌油(黑而光润);乌麻(黑芝麻);乌黑黑(黑压压);乌丝(黑丝);乌靴(古官穿的黑色靴子);乌榜(用黑油涂饰的船);乌云阵头(大雨将到,乌云密布的情形);乌云屯集(像乌云一样密集)

    副词

    (1)  怎么; 怎么

    乌闻至乐?——《吕氏春秋·明理》

    乌闻梁岷核陟方之馆?——《文选·左思·吴都赋》

    (2) 又如:乌有此事?


    (1) 也作“於”。表示感叹

    乌见异则噪,…。——《埤雅》

    (2) 另见

    (2) 另见

    英文翻译

    crow, rook, raven; black, dark

    方言集汇

    ◎ 粤语:wu1
    ◎ 潮州话:ou1, u1

    宋本广韵

    shā [sha]
    部首: 332
    笔画: 7
    五笔: XIT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VMFH
    四角: 291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糸( ),从少。本义:轻细的绢)

    (2) 轻细的丝麻织物,古时多以蚕丝为之。古亦作“沙”

    白纱入缁,不染自黑。——汉· 王充《论衡》

    绸缎一百三十卷,纱绫一百八十卷。——《红楼梦》

    (3) 又如:纱元(纸制的纱缎和元宝;祭品);纱绢(细薄丝织品的通称;纱手帕);纱罗(轻软细薄的丝织品的通称);纱笼中人(喻命中富贵,可官至宰相)

    (4) 麻、棉等纺成的细缕。俗称“棉纱”或“麻纱” 。如:棉纱;纱厂(棉纺工厂)

    (5) 今泛指用棉麻、化学纤维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经纬线稀疏的织品

    温温土炉火,耿耿纱笼烛。——唐· 白居易《宿东亭晓兴》

    (6) 又如:纱帐(纱制帐幕);纱屉子(纱窗。旧时的窗户分两层,里面一层多用纱糊,透明,通气);纱帷(即纱帐);纱幌(纱制窗帘);乔其纱;泡泡纱;纱窗(蒙纱的窗户);纱罩(蒙纱的灯罩;蒙纱的防蝇罩;煤气灯上的主要附件)

    英文翻译

    gauze, thin silk; yarn, thread

    方言集汇

    ◎ 粤语:saa1
    ◎ 潮州话:sê1

    宋本广韵

    mào [mao]
    部首: 318
    笔画: 12
    五笔: MH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LBABU
    四角: 4626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冒声。巾是丝织品,表示材料。字本作“月”,象帽形,又作“冒”。本义:帽子)

    (2) 同本义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3) 又如:帽凭(盈满的样子);帽正(帽子前缘正中的装饰,一般为珠或玉);帽襻儿(帽子上布制的扣纽带);礼帽(跟礼服相配的帽子);帽套(加于帽外的衣饰);帽钉(即铆钉。因其头形如帽,故名)

    (4) 形状或作用像帽子或各种保护头部的物件

    投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聊斋志异·口技》:注。此指笔套。

    (5) 又如:笔帽(套在笔头上保护笔的套儿);安全帽;螺钉帽

    动词

    戴帽

    见人头未帽。——陆龟蒙《南泾渔夫》

    英文翻译

    hat, cap; cap-like tops

    方言集汇

    ◎ 粤语:mou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mo5 mau5 [客语拼音字汇] mau4 mo4 [海陆丰腔] mo6 mau5 [客英字典] mau5 [陆丰腔] mo6 [梅县腔] mau5 [沙头角腔] mau5 [宝安腔] mau3 [东莞腔] mau3
    ◎ 潮州话:bho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報去聲開口一等mɑumauh/m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