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台使君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按察使的别称。
元 迺贤 《赋鹦鹉送偰世南廉使之海南》诗:“乌臺使君午梦醒,隔帘细雨春冥冥。”参阅 清 梁章鉅 《称谓录·按察使》。
引证解释
⒈ 按察使的别称。参阅清梁章鉅《称谓录·按察使》。
引元迺贤《赋鹦鹉送偰世南廉使之海南》诗:“乌臺使君午梦醒,隔帘细雨春冥冥。”
乌台使君的网络释义
乌台使君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wū
名词
(1) (象形。本义:鸟名,乌鸦)
(2) 同本义
燕雀乌鹊。——《楚辞·屈原·涉江》
(3) 又如:乌鸟(乌鸦之属);乌鸢(乌鸦和老鹰);乌鹊(乌鸦和喜鹊);乌师(在妓院教唱或伴奏的乐师);乌鸦嘴(比喻说话讨厌的人)
(4) 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因以“乌”为太阳的代称 。如:乌阳(太阳。亦喻昌明盛世);乌轮(日轮,太阳);乌焰(红日);乌照(日光);乌飞兔走(时光流逝);乌星暗没(日落);乌兔(日月)
(5) 刚孵化出的幼蚕
子初出者名蚕花,亦名蚁,又名乌。——《广蚕桑说辑补》
形容词
(1) 浅黑色
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以率将士。——《三国志·邓艾传》
(2) 又如:乌衣(黑衣);乌巾(黑头巾);乌丸(墨的别名);乌油(黑而光润);乌麻(黑芝麻);乌黑黑(黑压压);乌丝(黑丝);乌靴(古官穿的黑色靴子);乌榜(用黑油涂饰的船);乌云阵头(大雨将到,乌云密布的情形);乌云屯集(像乌云一样密集)
副词
(1) 怎么; 怎么
乌闻至乐?——《吕氏春秋·明理》
乌闻梁岷核陟方之馆?——《文选·左思·吴都赋》
(2) 又如:乌有此事?
(1) 也作“於”。表示感叹
乌见异则噪,…。——《埤雅》
(2) 另见
wù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ou1, u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tāi
名词
(1) 地名。“台州”的简称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为台州,以境内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省临海县。元改为路,明改为府
南发交广东温台。—— 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二首》
(2) 另见
tái
名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口,(以)声。从口,与表示喜悦有一定的联系。本义:喜悦。读(
))(2) 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来比喻三公 。如: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意为职位显要);台宿(三台星);台光(三台星光);台阶(三台星亦名泰阶,故称台阶);台斗(比喻宰辅重臣);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台臣(指宰辅重臣)
(3) 鱼名。背上有黑的花纹。后作“鲐”
黄台背,以引以翼。——《诗·大雅·行苇》
(4) 另见
名词
(1) (会意。从至,从之,从高省,与室屋同意。按积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观曰阙。本义:用土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2) 同本义
台,观四方而高者。——《说文》
可以处台榭。——《礼记·月令》
层台累榭,临高山些!——《楚辞·招魂》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台阁相向。——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守台军士。——《广东军务记》
(3) 又如:台门(古代诸侯所筑用来了望守卫的土堆高台);台榭(垒土高起的平方地叫台,台上的亭子叫榭);台阁(台榭楼阁);台观(楼台宫观);台下(台榭的下面);台馆(楼台馆阁)
(4) 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地面的或地板的) 。如:站台;讲台;检阅台;台城(古代守城拒敌的设备);台门(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门。因以土为台基,故称)
(5) 器物的底座 。如:台盏(一种酒盏,有托盘);砚台;镜台;灯台;船台;锅台;烛台
(6) 站;单位
今从宽将贾赦发往台站效力赎罪。——《红楼梦》
(7) 又如:气象台;电视台
(8) 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行为
台,侍也。——《广雅·释诂一》
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服注:“给台下征召也。”
(9) 又如:台讳(对人官名的尊称);台坐(敬辞。坐于尊位);台表(敬辞。用于称呼人的字);兄台;台鉴(请对方阅览的敬词);台屏(敬辞。尊称对方的家);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台安(敬辞。多用于书信结尾,表示对收信人的问候);台候(敬辞。用于问候对方寒暖起居);台席(古以三公取象三台,故称宰相的职位为台席)
(10) 莎草
南山有台, 北山有莱。——《诗·小雅·南山有台》
(11) 古代中央官署名
尚书初入台为郎中。——《汉官仪》
台谒当以属礼。——清· 张廷玉《明史》
(12) (台,御史台,作状语)。又如:台垣(高级官署);台辅(高级官署或官位);台臣(台阁之臣,国家的大臣;谏官);台官(官名。汉代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后世因此又称尚书或御史为台官);台郎(尚书郎);台省(汉时称尚书为台省。因尚书省的办事处中台在禁省中而得名)
(13) 台湾省的简称 。如:台胞
(14) 姓
量词
(1) 用于某些机器。 如: 一台车床; 一台拖拉机
(2) 舞台上一次完整的演出。如: 一台话剧; 两台戏对唱
名词
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他支撑物固定起来的像台的家具,用于家庭生活或某种工作 。如:手术台;梳妆台;写字台;台历;台球台;乒乓球台
名词
(1) 台风的简称 。 如:请大家注意收听当地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注意防台抗台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a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飴 | 與之 | 以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ji/jio | bʰi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2) 同本义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 晋鄙将十万众救 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4)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6)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
(7)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
(8) 运用;使用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9)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10)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12) 耍弄;玩弄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风骚;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13) 出使
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4)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15)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16)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17)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18)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词
(1) 使者
时汉连伐 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2)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3)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4)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5)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6)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如:节度使;转运使
(7) 姓
(1)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 清· 刘开《问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e3 se5 [客语拼音字汇] si3 [客英字典] sii3 [东莞腔] su3 [海陆丰腔] sii3 sii6 [台湾四县腔] sii3 sii5 [沙头角腔] su3 [陆丰腔] sii3 [宝安腔] su3
◎ 潮州话:sai2 s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史 | 踈士 | 生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ʃĭə | srix/shii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 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称
君,尊也。——《说文》
赏庆刑威曰君。——《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
君者,治辨之主也。——《荀子·礼论》
君帝清问下民。——《书·吕刑》
克长克君。——《诗·大雅·皇矣》
二十余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得明君。——《三国志·诸葛亮传》
则忧其君。——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身名君宠。——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尧舜之君;欺君罔上;贤君;暴君;昏君;国君;君臣;明君;君王(古时对帝王的一种尊称);君伐(君王的功绩);君位(国君之位);君长(国君与卿大夫;天子或诸侯);君体(人主的体统);君德(人主的德行或恩德);君侯(古代对列侯的尊称);君公(诸侯);君父(对父为国君者的称呼);君子医(术精德高的名医)
(4) 封建制度的一种尊号,尤指君主国家所封的称号或封号
君以十五之地存。——《战国策·魏策》
(5) 又如:平原君;春申君;武安君
(6) 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君有疾。——《韩非子·喻老》
君之病在肌肤。
君之病在肠胃。
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自新》
落花时节又逢君。——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 又如:诸君;李君;王君;祝君早安;请君光临;君子不羞当面(君子不以当面把话说清楚为羞)
(8) 夫妇之间的尊称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杜甫《新婚别》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
(9) 又如:夫君;君姑(古时妻子称丈夫的母亲);君舅(古时妻子称丈夫的父亲)
(10) 主体 。如:君声(指五音中的宫声。据《礼记》所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君指(左手的中指)
(11) 姓。如:君平(指严君平。西汉时隐士,名遵,蜀(四川)人。汉成帝时在成都卜筮,每天得百钱后即闭门读《老子》,著书十余万言。一生不愿为官)
动词
(1) 主宰、统治
君之宗之。——《诗·大雅·公刘》
(2) 又如:君火(中医称主宰神明之火)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giun1 [梅县腔] giun1 [东莞腔] giun1 [客英字典] giun1 [海陆丰腔] giun1 [客语拼音字汇] giun1 [台湾四县腔] giun1 [沙头角腔] giun1 [宝安腔] giu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君 | 舉云 | 見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kĭuən | kyon/ki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