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义师。
《穀梁传·宣公四年》:“﹝ 鲁 ﹞伐 莒 ,义兵也。” 晋 潘岳 《西征赋》:“工徒斲而未息,义兵纷以交驰。”《旧唐书·高祖纪》:“羣贼蜂起, 江都 阻絶, 太宗 与 晋阳 令 刘文静 首谋,劝举义兵。”
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
晋 陆机 《辨亡论上》:“昔 汉 氏失御,姦臣窃命……王室遂卑。於是羣雄蜂骇,义兵四合。”《新五代史·杂传九·刘景岩》:“ 晋高祖 起兵 太原 , 唐废帝 调民七户出一卒为义兵。”
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后汉书·樊宏传》:“ 王莽 末,义兵起, 刘伯升 与族兄 赐 俱将兵攻 湖阳 。” 清 顾炎武 《吴同初行状》:“未旬日而北兵渡 江 ,余从军於 苏 ,归而 崑山 起义兵。”
宋 代的一种乡兵。
《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 河北 东、 陕西 有义勇, 麟州 有义兵, 川峡 有土丁、壮丁。”
引证解释
⒈ 犹义师。
引《穀梁传·宣公四年》:“﹝鲁﹞伐莒,义兵也。”
晋潘岳《西征赋》:“工徒斲而未息,义兵纷以交驰。”
《旧唐书·高祖纪》:“羣贼蜂起, 江都阻絶, 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⒉ 古时统治阶级为保卫其利益而临时组织的武装。
引晋陆机《辨亡论上》:“昔汉氏失御,姦臣窃命……王室遂卑。於是羣雄蜂骇,义兵四合。”
《新五代史·杂传九·刘景岩》:“晋高祖起兵太原,唐废帝调民七户出一卒为义兵。”
⒊ 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而组织起来的军队。
引《后汉书·樊宏传》:“王莽末,义兵起, 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
清顾炎武《吴同初行状》:“未旬日而北兵渡江,余从军於苏,归而崑山起义兵。”
⒋ 宋代的一种乡兵。
引《宋史·兵志四》:“乡兵者,选自户籍,或土民应募,在所团结训练,以为防守之兵也…… 河北东、 陕西有义勇, 麟州有义兵, 川峡有土丁、壮丁。”
义兵的国语词典
仗义兴起,除暴救民的兵。《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三国演义.第五回》:「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也作「义军」。
义兵的网络释义
义兵
反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 秦。(义,坚持正义。)—— 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4) 情谊
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又如:无情无义;忘恩负义;义义合合(团结和睦);义让(为顾及情谊而相让);义友(结义或聚义的友辈);义兄弟(结义的兄弟);义气(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6) 意义;意思
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词义
(8) 理 。如:义以成命(国家的法令,必以义理为依据,方能施行);义薄云天(义理高厚,直达云天。形容道义极为隆盛)
(9) 姓
形容词
(1) 名义上的
隐士赵逸,来至京师, 汝南王拜为义父。——《洛阳伽蓝记》
(2) 又如:义子(非亲生之子,而认作父子或母子关系);义父(经拜认为父。非亲生之父,即干爹,假父)
(3) 与志愿者有关的;由志愿者组成的 。如:义状(起义的状子);义军;义从(志愿的随从)
(4) 善;美
宣昭义问。——《诗·大雅·文王》
(5) 又如:义问(善声;美好的声誉);义荣(由于修身立德而自然具有的荣誉);义心(常存节义的心境)
(6) 用于施舍、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 。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
(7) 假的 。如:义杖;义肢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2)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动词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in1 [客英字典] bin1 [海陆丰腔] bin1 [梅县腔] bin1 [陆丰腔]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宝安腔] bin1 [沙头角腔] bin1 [东莞腔] bi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兵 | 甫明 | 幫 | 庚三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梗 | 庚 | pĭɐŋ | pieng/py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