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别赠言

lín bié zèng yán [ lin bie zeng yan]
繁体 臨別贈言
注音 ㄌ一ㄣˊ ㄅ一ㄝˊ ㄗㄥˋ 一ㄢ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临别赠言 línbié zèngyán

(1) 分别时说的一些勉励的话

words of advice at parting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 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成语用法

临别赠言作宾语、定语;指分别时的忠告。

引证解释

⒈ 分别时赠送勉励的话或进忠告。

唐王勃《滕王阁序》:“临别赠言,幸承恩於伟饯。”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三回:“兄弟有一句临别赠言的话,不知阁下可肯听受。”
亦作“临别赠语”。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团组织的教导,教师的嘱咐,妈妈的叮咛,同学们的临别赠语,又记取了多少?”

临别赠言的网络释义

临别赠言

  • 临别赠言:常用词语
  • 临别赠言:孙耀威演唱的歌曲
  • 临别赠言 (常用词语)

  • 临别赠言是一个词语,指的是分别时赠送的一些勉励的话。
  • 临别赠言造句

    以上所说的,就是老师对你们的临别赠言。
    毕业班的同学在欢送会上临别赠言,希望大家为社会、母校增光。
    小学毕业将临,你给同学的临别赠言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毕业即将离开学校,同学们都互相留下临别赠言。
    老师在我的纪念册上写了几句临别赠言。
    老师在毕业纪念册所题的临别赠言,如暮鼓晨钟,发人深省。
    当场石化的唐毅,唯一得到的就是史密斯医生一句掺杂着多普勒效应的临别赠言“,。
    ,抱着他钻进水里,尼玛,一想鬼卒鬼判们的临别赠言‘常来玩哟’,脸闷水里都火烧火燎!好歹还活着,好歹咱这号“爷”。
    在殷切的临别赠言和热烈的握手以后,来宾们便分手了。
    这会儿我又一次站在这幅镶着简单画框的小画前面。明天一早我就要动身回家乡去,因此我久久地,出神地望着这幅小画,好像它能够对我说些吉祥的临别赠言似的。艾特玛托夫。
    沈崇名灵光一闪,就把这句话当做了临别赠言,不然收人家这么多东西,总归是不好意思的。
    学弟学妹,我在这里能留给你们的只有我的临别赠言,我想说,有时候,有些事情我们是无法控制的。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小方说,他会将投影仪送给我们,我知道,这差不多就是小方的临别赠言了。
    藤肖云没有让左风将话说完,就开口说道,言语之中无不透露出一股临别赠言般的浓浓悲伤。
    老局主,老局主,我今日才明白你十多年前的临别赠言,什么叫做‘拿起屠刀、立地成佛’,呵呵,‘拿起屠刀、立地成佛’!
    正在这时莱特突然想起了中骑士转达马卡勒斯的临别赠言北归顺利么?也许……
    临走时,张局一番临别赠言,差点感动得姐弟二人抱头痛哭。
    临别赠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听取:节饮食,慎言语。
    他想起了霍士廉的临别赠言,把市委的工作交给军代表杨建鼎管,自己干脆带着一些人,对宝鸡市所辖的县一个一个地实地考察,面对面地解决实际问题。

    汉字详情

    lín [lin]
    部首: 101
    笔画: 9
    五笔: JTY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LOA
    四角: 28063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2) 同本义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宋史·赵普传》

    (5)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6)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临众发政而治民。——《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7)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

    (8) 碰上, 逢着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9)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

    (10)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晋· 干宝《搜神记》

    (11) 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2)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13) 攻伐;胁制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注:犹伐也。”

    (14)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临书爱真迹。——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

    (16)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17) 治理、管理、统治 。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18)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1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20)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22) 置身(其中) 。如:临阵(身临战场)

    介词

    (1)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英文翻译

    draw near, approach; descend

    方言集汇

    ◎ 粤语:lam4

    宋本广韵

    bié,biè [bie]
    部首: 208
    笔画: 7
    五笔: KL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RSLN
    四角: 62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冎( guǎ),从刀。“冎”,《说文》:“剔人肉置其骨也。”“别”的小篆形体,是一个表示用刀剔骨头的会意字。本义:分解)

    (2) 同本义

    别,分解也。——《说文》

    桀之力,别觡伸钩。——《淮南子·主术训》

    (3) 又如:别割(分割);别产(分割家产;分家);别国(从一国分化而成的国家;现常指别的国家)

    (4) 分离;分开;分出

    岷山导 江,东别为 沱。——《书·禹贡》

    久之,颇晓其别蓍布卦意。——《汉书·张禹传》

    有别券者几何家?——《管子·问》。注:“别券,谓分契也。”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别疏(分离疏远);别宥(除去蒙蔽。指排除主观成见);别脚(破绽)

    (6) 区分;辨别

    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白黑。——《荀子·君道》

    我又欲与若别之。——《列子·杨朱》

    如丝体变为缕体,缕体即是丝体,有何别焉。——南朝梁· 范缜《神灭论》

    (7) 又如:鉴别(辨别);分门别类;别白(分别明白。明辨);别族(区别氏族)

    (8) 离别;告别

    余既不难夫难别兮。——屈原《离骚》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自君别我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10) 又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别”的时间长;“离”的时间短。)

    别君去兮何时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1) 又如:告别(离别;告辞);话别(别离前在一块儿谈话);别情(离别之情);别绪(离别时的情感)

    (12) 送别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 唐· 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13) 又如:别筵(送别的宴会);别敬(旧时送别时赠钱名目之一)

    (14) 用别针等把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上 。如:把玫瑰花别在衣服上;把表格别在一起

    (15) 扭、转过去

    老都管别了脸对众军道…——《水浒传》

    (16) 又如:别转(扭过去;掉转);别折(折断;拗折)

    形容词

    (1) 另外的,不同的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严羽《沧浪诗话》

    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徐霞客游记》

    (2) 又如:别驾(官名。指州刺吏的佐史。因随刺史出巡时另乘传车,故称)

    (3) 特殊的

    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 又如:别致(新奇,特别,不同寻常);别材(特殊的才能);别真(格外纯真);别趣(趋向各异)

    (5) 其他 。如:别兵(官名。别兵曹,掌“胡骑”、“越骑等别种族的兵);别请(佛教用语。即在众多的比丘中,特请一位比丘来供养)

    副词

    (1) 另外(古代没有“另”字,现代“另、另外”的意义在古书中常用“别”字来表示)

    宜别图之。——《资治通鉴》

    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资治通鉴》

    已别有旨。——《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是无难,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又当别论;别有心肠(别有心肝。别有肺肠。另有打算或企图);别置(另行安排);别婚(另娶)

    (3) 各;各自

    成树之后,树别下子一石。——贾思勰《齐民要术》

    死生别处,终始异居。——班固《白虎通》

    (4) 又如:别裁(分别裁定,决定取舍);别自(各自);别食(分别进食)

    (5) 表示劝阻或禁止 。如:别太悲伤;别自做主张

    (6) 表示揣测 。如:他今天不来上班,别是生病了

    (7) 另见 biè

    英文翻译

    separate, other; do not

    方言集汇

    ◎ 粤语:bit6
    ◎ 客家话:[宝安腔] pet8 [沙头角腔] piet8 [东莞腔] pet8 [陆丰腔] piat8 pet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七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皮列薛B開入聲開口三等仙Bbiet/byet
    zèng [zeng]
    部首: 401
    笔画: 16
    五笔: MUL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BOCWA
    四角: 7886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曾声。从贝,表示与财富有关。本义:赠送)

    (2) 同本义

    赠,玩好相送也。——《说文》

    何以赠之。——《诗·秦风·渭阳》

    凡赠币无常。——《仪礼·既夕礼》。注:“玩好曰赠。”

    赠禭所以送死也。——《荀子·大略》

    以公命赠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赠大珠四枚。——《汉书·李广苏建传》

    歌以赠之。——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赠谥美显。——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赠赆(赠送给远行人的路费);赠仪(赠送的礼物);赠策(赠物以表示心意);赠诗(互相酬答);赠我药石(比喻感谢别人以忠言规劝自己);转赠(把收到的礼物赠送给别人);捐赠(馈赠。赠送)

    (4) 送走;逐去

    以赠恶梦。——《周礼·春官·占梦》

    (5) 又如:赠恨(向人诉说别离的遗憾心情);赠傩(古代送走疫鬼的一种仪式)

    (6) 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子熙卒,遗戒不求赠谥。——《魏书·韩子熙传》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三国志·吴主传》

    赠太子太保。——《明史》

    (7) 又如:赠谥(帝王和大臣死后,依其生前功绩赐赠称号);赠公(帝王时代称官员已死的父亲为赠公);追赠(在人死后授予某种称号);赠官(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赠典(古代朝廷推恩重臣,把官爵授给官员已死父母及祖先的典礼)

    英文翻译

    give present; bestow, confer

    方言集汇

    ◎ 粤语:zang6

    宋本广韵

    yán [yan]
    部首: 713
    笔画: 7
    五笔: YYY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MMR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名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助词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speak, say

    方言集汇

    ◎ 粤语:jin4
    ◎ 客家话:[梅县腔] ngian2 [海陆丰腔] ngien2 [东莞腔] ngen2 [沙头角腔] nien2 [陆丰腔] gnian3 [台湾四县腔] ngien2 [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語軒元開平聲開口三等ngianŋĭɐ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