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权辱国

sàng quán rǔ guó [sang quan ru guo]
繁体 喪權辱國
注音 ㄙㄤˋ ㄑㄨㄢˊ ㄖㄨˇ ㄍㄨㄛ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丧权辱国 sàngquán-rǔguó

(1) 主权丧失,国家受到侮辱

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humiliate the nation and forfeit its sovereignty;surrender a country's sovereign rights under humiliating terms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成语辨析

丧权辱国和“卖国求荣”都有“出卖国家利益”的意思。但丧权辱国偏重于“丧”和“辱”;强调国家蒙受的损害之大;而“卖国求荣”偏重于“卖”和“求”;强调这种人的卖国行径;批判这种人的卑鄙作法。

成语用法

丧权辱国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耆英、伊里布在英国侵略者胁迫下,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欧阳山《柳暗花明》八九:“惩办丧权辱国的官僚!”

丧权辱国的国语词典

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如:「有为青年感于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遂矢志革命。」

丧权辱国的网络释义

丧权辱国

  • 丧权辱国,读音为sàng quán rǔ guó,汉语词语,指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 丧权辱国的翻译

    日语: 主権 (しゅけん)を失 (うしな)い国(くに)を辱(はずかし)める
    俄语: национáльный позор

    丧权辱国造句

    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迫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义愤。
    清政府同外国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
    清政府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人民深受其害。
    清朝末年,西太后统治时期,穷奢极侈,暴戾恣睢,丧权辱国,顽固腐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清政府对外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清朝末年,西太后统治时期,暴戾恣睢,丧权辱国,顽固腐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在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腐败无能,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个又一个割地求和、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腐朽无能的晚清统治者,只知崇洋媚外,一味地丧权辱国,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软弱无能的晚清统治者,丧权辱国,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作为中国人,就要竖起脊梁,干出个样子来,绝不能低三下四、丧权辱国。
    男人长相的几个档次:丧权辱国,闭关自守,韬光养晦,为国争光,精忠报国。
    中国人在吃了足足一百年的丧权辱国的大亏之后,开始从孔老夫子的怀抱中挣扎出来了。
    作为中国人,就要竖起脊梁,干出个样子来,绝不能低三下丧权辱国。
    二十世纪的中国饱受战争的摧残,战争的考验、民族的压迫、丧权辱国的屈辱,激发了现代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软弱的民族性格是万恶之源,它将导致一系列最可耻、最不可饶恕的罪恶:不思进取,坐井观天、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叛卖投降、俯首称臣;人民被杀戮、被贩卖、被奴役、被歧视;民族被改种、改文、改姓、改身份等等。世界上无数古老农耕民族就因其性格软弱,而被残酷的世界无情淘汰。
    一说到澶渊之盟,也等同于那些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大肆鞭挞,虽然这些人并不知道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
    这些有形的建筑实物,记录着清王朝的丧权辱国、腐败无能。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遭受了列强的数百次侵略,被迫签订了几百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先后共失去三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

    汉字详情

    sāng,sàng [sang]
    部首: 105
    笔画: 8
    五笔: FUEU
    五行:
    仓颉: GCV
    四角: 40732

    详细解释

    sāng

    名词

    (1) 丧仪;丧事 。在埋葬或火化前为死者举行的哀悼仪式。泛指丧事,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则无礼。——《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丧纪(丧事);丧宰(主持丧事的人);丧家(有丧事的人家);治丧(办理丧事);丧车(送葬者坐的车);丧制(治丧的礼制);丧庭(灵堂);丧器(丧事用器具);丧荒(指诸侯臣下的丧事及荒年)

    (3) 人的尸体、骨殖

    丧(灵柩;殡仪队)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明史·海瑞传》

    (4) 又如:丧次(停灵治丧的地方);丧具(人死后所需的棺椁、衣被之类);丧柩(灵柩);丧灵(死尸;灵柩)

    (5) 祸难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又如:丧氛(预兆死亡的云气);丧祸(丧乱);丧乱(死亡;祸乱)

    动词

    (1) 服丧,持丧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礼记·檀弓上》

    (2) 又如:居丧;国丧;号丧(遭亲丧而哭泣致哀);丧人(居丧的人);丧居(丧家所在);丧食(礼制规定的居丧时的饮食);丧音(报丧的声音);丧冠(服丧时所戴的一种帽子);丧娶(在服丧期间婚娶);丧期(服丧的期限);丧帻(居丧时戴的头巾);丧幡(丧家挂白条旗)

    (3) 悲悼;伤悼

    狂夫乐之,贤者丧焉。——《商君书·更法》

    (4) 另见 sàng;sang

    sàng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义:丧失)

    (2) 同本义

    喪,亡也。——《说文》

    东北丧朋。——《易·坤》。马注:“失也。”

    受禄无丧。——《诗·大雅·皇矣》

    问丧无夫子乎。又,丧人无以为宝。——《礼记·檀弓》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国语·周语》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告子上》

    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丧明(眼睛失明);丧检(丧失德行,失去检点);丧履(失去庇护);丧精(失神);丧心(心理反常;丧失理智);丧志(丧失心志);丧律(丧失军纪);丧师(失去民心);丧师辱国(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丧资(失去财产)

    (4) 死去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丧躯(丧身);丧元(掉头颅);丧仆(亡身);丧身(丧命);丧没(灭亡,死亡);丧明之痛(丧子之痛);丧亲(父或母亡);丧室(妻室丧亡);丧家子(丧失其家无所依存的人)

    (6) 灭亡;失败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丧师(战败);丧国之社(国家灭亡,无人祭祀的宗庙);丧师(战败而损失军队);丧陷(失陷);丧败(因失败而受损失)

    (8) 逃亡;流亡 。如:丧人(逃亡到他国的人);丧物(耗竭财物)

    (9) 忘记,忘掉

    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庄子》

    (10) 灰心丧气 。如:丧惘(怅惘失神);丧沮(灰心失望);丧门(丧家之门。或称恶人或使人倒霉的人)

    (11) 另见 sāng;sang

    英文翻译

    mourning; mourn; funeral

    方言集汇

    ◎ 粤语:song1 song3
    ◎ 潮州话:seng1(sng) sang3(sàng)

    宋本广韵

    quán [quan]
    部首: 420
    笔画: 6
    五笔: S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DE
    四角: 479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雚( guàn)声。本义:黄花木)

    (2) 同本义

    权,黄华木也。从木,雚声。——《说文》

    权,黄英。——《尔雅·释木》。又如:权舆(草木萌发的状态)

    于嗟乎,不承权舆。——《诗·秦风·权舆》

    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大戴礼记·诰志》

    (3) 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

    权,称也。——《论语·尧曰》集解

    锤,谓之权。——《广雅·释器》

    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汉书·律历志》

    谨权量,审法度。——《论语·尧曰》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胠箧》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

    (4) 亦称秤锤

    正权概。——《礼记·月令》

    (5) 权柄,权力

    大夫执国权。——《谷梁传》

    权重也。——《韩非子·五蠹》

    利害之权。——清· 黄宗羲《原君》

    皇上无权。——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真无权矣。

    (6) 又如:权牟人主(权力与君王相等);权珰(擅权的宦官);权宠(权势与宠幸);权臣(握有权势而专横的臣子);掌权;专权(独揽大权);兵权

    (7) 权宜、变通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授之以手者,权也。——《孟子·离娄上》

    (8) 又如:权数(应变的机智);权巧(权宜善巧);权正(权变与常道);权制(权宜之制);权计(权宜之计);权书(以权宜之策草拟国书)

    (9) 谋略,计谋

    三军之权。——《孙子·谋故》

    (10) 又如:权属(即权术。有心机有手段);权士(谋士);权用(谋略、才干)

    (11) 唐以来的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

    韩愈吏部权京兆。——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2) 又如:权官(指代理之官);权署(暂时代理或充任某官职)

    (13) 权利 。如:选举权;生存权;人权

    (14) 通“颧”。颧骨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曹植《洛神赋》

    (15) 姓

    动词

    (1) 称量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权称(用秤称)

    (3) 衡量,比较

    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 霍光是也。——《三国志·武帝纪》注

    且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者。——《吕氏春秋·举难》

    (4) 又如:权时苟重(衡量时势而苟且顺从);权度(权衡度量);权量(犹权衡);权准(权衡的准则)

    (5) 平衡

    九和之弓,角与杆权。——《周礼》

    副词

    姑且;暂且 。如:权辞(临时选择言辞);权国(摄政;临时代理执掌国政);权朝(权国);权职(权且职掌;暂时代理)

    英文翻译

    power, right, authority

    方言集汇

    ◎ 粤语:kyun4

    宋本广韵

    [ru]
    部首: 702
    笔画: 10
    五笔: DFE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VDI
    四角: 7134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是“辰”下加脚(止)或加手(又,寸)的形象。①本义:耕作。“辰”是“蜃”的本字,古代以蜃为农具进行耕作。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耨”( nòu)。②引申义:耻辱) 同引申义

    辱,耻也。——《说文》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

    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货殖列传序》

    (2) 又如:奇耻大辱;荣辱;羞辱;忍辱负重;蒙受屈膝之辱;辱害(耻辱和损害);辱残(受耻辱和残害)

    动词

    (1) 使…受辱;侮辱

    南辱于楚,寡人耻之。——《孟子·梁惠王上》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

    我见相如,必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足以辱晋;辱邈(辱没,玷辱);辱抹(辱末,辱灭,辱模,辱么,辱莫);辱没(玷污,玷辱);辱玷(玷辱);辱污(玷辱)

    (3) 埋没

    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左传·襄公三十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唐· 韩愈《杂说四首》

    (4) 谦词。承蒙

    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传·僖公四年》

    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5) 又如:辱游(对朋友的自称谦词);辱子(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辱临(对他人来临的敬词。有屈尊枉驾之意);辱知(谦辞。受人赏识或提拔);辱蒙;辱临;辱赐;辱承指教;辱荷(承蒙)

    (6) 压下去,挫

    往者弗送,来者弗止,或击其迂,或辱其锐。——《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

    形容词

    (1) 污浊;混浊 。如:辱行(污秽的行为)

    (2) 隆重;厚

    故缘地之利,承从天之指,辱举其死。——《管子》

    (3) 黑

    大白若辱。——《老子》

    (4) 通“溽”。湿润

    土润辱暑。——《礼记》

    英文翻译

    humiliate, insult, abuse

    方言集汇

    ◎ 粤语:juk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uk8 [梅县腔] juk8 [海陆丰腔] ruk8 [客语拼音字汇] yug6 [东莞腔] juk8 [陆丰腔] juk8 [客英字典] juk8 [宝安腔] juk8 [台湾四县腔] j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蜀入聲開口三等nʑĭwoknjyuk/rvk
    guó [guo]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MGI
    四角: 6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k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