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造

liǎng zào [ liang zao]
繁体 兩造
注音 ㄌ一ㄤˇ ㄗㄠ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两造 liǎngzào

(1) 原告与被告。也作“两曹”

both parties in a lawsuit;both plaintiff and defendant

词语解释

  1. 指诉讼的双方,原告和被告。

    《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孔 传:“两,谓囚、证;造,至也。” 唐 元稹 《戒厉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明史·叶向高传》:“今两造具在,一讯即情得。”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彼听讼者,研鞫两造之情伪,廉得其情,而后断狱。”

  2. 双方。

    梁启超 《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所以以前革命家只有本党居主位,敌党居宾位,两造相持,决个胜负罢了。”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于是乎这位 炯之 先生便以怜悯之心,节制之笔,定两造为丑角,觉文坛之可怜了。”

引证解释

⒈ 指诉讼的双方,原告和被告。

《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孔传:“两,谓囚、证;造,至也。”
唐元稹《戒厉风俗德音》:“语称訕上之非,律有慝名之禁,皆所以防三至之毁,重两造之明。”
《明史·叶向高传》:“今两造具在,一讯即情得。”
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彼听讼者,研鞫两造之情伪,廉得其情,而后断狱。”

⒉ 双方。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所以以前革命家只有本党居主位,敌党居宾位,两造相持,决个胜负罢了。”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于是乎这位炯之先生便以怜悯之心,节制之笔,定两造为丑角,觉文坛之可怜了。”

两造的国语词典

诉讼的双方,即原告与被告。《文明小史.第一三回》:「却说武昌府知府当时听了两造的话,心下思量,万想不到果真总督大人还要当当。」也作「两曹」。

两造的网络释义

两造

  • “两造” 这个古汉语词汇出自《书经·吕刑》中的“两造具备,师听五辞”。按照《周礼·司寇》的记载:“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于朝,然后听之”。就是说原告和被告双方都到“法庭”上来,都交纳一束代表“正直”的箭,然后“法官”才开始审理。如果有一方不来、或者不交箭,就说明他理亏不直,自认败诉。后来人们就把“两造”专指有关争讼的双方当事人。
  • 两造造句

    他们有事的时候就到我这里来,我便在两造之间施行审判,我又叫他们知道神的律例和法度。
    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环,周而复始;阴霾即去,天地清明;乾坤两造,日月重光;辟邪守正,心念如一。
    工业的杂草属性触发了提倡自然和为人造辩护的人们之间的对审,两造都相信只有一方获胜。
    上帝和交互的爱的舍己,就其最成熟的形式而言,也是一种复杂的实在:两造并没有消融,然而真实的密契却产生了。
    例如蜜蜂,就嗡嗡地飞入花丛,成就了两造相拥成功进化的历史。
    他们有事的时候就到我这里来,我便在两造之间施行审判;我又叫他们知道上帝的律例和法度。
    土家族日常饮食基本与汉族同,最常见的饭是玉米、大米混煮的“两造饭”。
    他似乎对两造观点,都做出了很好的推论。
    这样,通胀和通缩辩论的两造,都有可能是正确的,不过时间不同罢了。
    这样的摇摆不明,已引起两造的抗议,坚信自己才是应该被资助者。
    如果两只公黑猩猩和解不了,母黑猩猩常会居中撮合两造,彷佛她们知道不和对团体不利,更容易遭到邻居攻击。
    假如两造的素质是如此地事先互相清楚或相似,至少没有推进他们的幸运。
    两造相会后,费南德兹表示,她认为他(卡斯楚)看起来很好,也驱散了关于这位古巴前领导人健康问题的谣言。
    解决两造之间的争议。
    在我国民事审判实践中,经典意义上的两造对抗、三方组合模式正面临冲击。
    但经两造当事人之同意,得由委员一人或数人迳行调处。

    汉字详情

    liǎng [liang]
    部首: 105
    笔画: 7
    五笔: GMWW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MOOB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数量词

    (1) 二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副词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动词

    (1) 等同;比并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英文翻译

    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方言集汇

    ◎ 粤语:loeng5
    ◎ 潮州话:liang2 (líang) niên2/nion2(níeⁿ)

    宋本广韵

    zào [zao]
    部首: 306
    笔画: 10
    五笔: TFKP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HGR
    四角: 343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告声。本义:到;往某地去)

    (2) 同本义

    造,就也。——《说文》

    咸造勿亵在王庭。——《书·盘庚》

    凡四方之宾 客造焉。——《周礼·司门》

    造于西阶下。——《仪礼·士丧礼》

    而造大国之城下。——《战国策·宋策》

    造饮辄尽。——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明日造朝。——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造玉清宫。—— 宋· 沈括《梦溪笔谈》

    造左公第。——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径造袁所寓之 法华寺。——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又如:造劫历世(佛教语。来到人世间经历一番苦难生活);造历幻缘(佛教语。去到人世间经历一番像梦幻一样的情缘);造适(寻访);造胜(访求胜迹);造门(上门;到别人家去)

    (4) 拜访

    庾公造 周伯仁。——《世说新语·言语》

    (5) 又如:夜造(深夜前往造访);造府拜瞻(敬辞。到府上去拜访);造请(前往问候、拜见);造谒(造请);造谢(登门致谢)

    (6) 假借为“作”,制造;制作

    复造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

    王将伐 吴,造船于 蜀。——《晋书·吾彦传》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雁荡山》

    (7) 又如:造第(建造府第);造恶(作恶);造逆(开始纂逆作乱);造房子;仿造(模仿一定的式样制造);打造(制造);建造(建筑;修建)

    (8) 虚构;伪造

    我生之初,尚无造。——《诗·王风》

    (9) 又如:造言生衅(造谣生事);造言(造谣);造语(造作谣言);造言生事(造设谣言,滋生事端);捏造(假造事实)

    (10) 培养;造就;创造

    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天造草昧。——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民国肇造。——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1) 又如:创造;造士(造就人才);造字(创造文字);造怀(抒写胸怀)

    (12) 撰写;汇集

    非禹, 益不不能行远《山海》不造。—— 王充《论衡》

    (13) 又如:造册(编制簿籍);造述(著述;著作)

    (14) 制定

    怀王使 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5) 又如:造施(制订并实施);造律(制订律令);造设(制订建立)

    (16) 建立

    遂迁许都,造我京畿。——《三国志·武帝纪》

    (17) 又如:造立(建筑;建造);造邦(创立国家);造国(新创立的国家);造谊(创立新义);造说(立说)

    (18) 达到的程度或境界

    小子有造。——《诗·大雅·思齐》

    君子深造有道。——《孟子·离娄下》

    (19) 又如:造玄(达到玄妙之境界);造妙(臻于奇妙之境地);造微入妙(达到微妙的境界);造微(达到精妙的程度);造极(达到极高点)

    名词

    (1) 成就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诗·大雅·思齐》

    (2) 又如:造士(古时称学术道业已有成就的人);造秀(成绩优异);造人(学业有成就之人)

    (3) 〈方〉∶农作物的收成或收成的次数 。如:早造;一年三造

    (4) 时代

    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仪礼·士冠礼》

    (5) 旧时星命术士称人生辰干支 。如:贱造(生辰八字不好;命苦);乾造;坤造

    (6) 姓

    副词

    (1) 通“猝”( )。忽然;仓卒

    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礼记》

    景公造然变色。——《韩非子·难二》

    (2) 又如:造此(仓猝,匆忙);造子(一会儿)

    量词

    农作物收获的次数。如:一年三造皆丰收

    英文翻译

    construct, build, make, begin; prepare

    方言集汇

    ◎ 粤语:cou3 cou5 zo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o6 [台湾四县腔] co5 [沙头角腔] ciau5 [梅县腔] cau5 [陆丰腔] co6 [东莞腔] cau3 [宝安腔] cau3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客英字典] cau5 co3
    ◎ 潮州话:za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昨早上聲開口一等zaux/dzavdzʰɑ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