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遽

cóng jù [ cong ju]
繁体 叢遽
注音 ㄘㄨㄥˊ ㄐㄨˋ

词语释义

繁多而急迫。

词语解释

  1. 繁多而急迫。

    《新唐书·岑文本传》:“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

引证解释

⒈ 繁多而急迫。

《新唐书·岑文本传》:“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

汉字详情

cóng [cong]
部首: 105
笔画: 5
五笔: WWG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OOM
四角: 881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丵,取声。“丵”( zhuó),意思是“丛生草”。本义:聚集)

(2) 同本义

丛,聚也。——《说文》

其植物宜丛物。——《周礼·大司徒》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3) 又如:丛物(聚生于一处的植物);丛灌(丛生的灌木);丛丛(聚集的样子);丛育(聚集生长);丛毛(丛生的草);丛森(树木繁茂幽深样子);丛薄(草木丛生的地方)

(4) 许多事物凑在一起

石块丛起则历块。——《徐霞客游记》

则百恶并起,而万灾丛至矣。——《吕氏春秋·达郁》

形容词

(1) 众多;繁杂

网密事丛。——《汉书·酷吏传赞》

恶丛巧之乱世兮。——《后汉书·冯衍传》

(2) 又如:丛顇(繁多杂乱的样子);丛谈(各种轶事杂说);丛委(杂谈的堆积);丛丛杂杂(杂乱而繁多的样子);丛细,丛琐(繁多琐碎)

名词

(1) 丛林;丛生的树木

兽走丛薄之中。——《淮南子·俶真》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2) 又如:桉树丛;松树丛;丛祠(草野间的神祠)

(3) 聚集在一起的人 。如:消失在人丛中

(4) 收集在一起出版的文章 。如:丛帖(汇编的古今名帖);论丛;译丛

英文翻译

bush, shrub; thicket; coll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cung4
◎ 潮州话:zang5 (tsâng)

宋本广韵

[ju]
部首: 306
笔画: 16
五笔: HAEP
五行:
仓颉: YYPO
四角: 313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辵( chuò),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送信的快车或快马)

(2) 同本义

遽,传也。——《说文》

以待达穷者与遽令。——《周礼·大仆》

掌邦国传遽之小事。——《周礼·行夫》。注:“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

且使遽告于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注:“传车。”

士曰传遽之臣。——《礼记·玉藻》

(3) 又如:遽人(驿卒;传达命令的人);遽驿(传车和驿马);遽传(驿车和传舍);遽委(驿站车马和储存的粮食)

(4) 乡名 。在今河北省元氏县附近

副词

(1) 立刻;马上

遽兴姜戎。——《左传·僖公三十二》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遽扑之。——《聊斋志异·促织》

遽以不变名之。——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遽诺(马上承诺、答应);遽理(马上或很快处理);遽即(立即)

(3) 就,竟

岂遽善游哉。——《吕氏春秋·察今》

此何遽不能为福乎?——《淮南子·人间训》

遽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遽躬蹈之。——清· 袁枚《祭妹文》

形容词

(1) 惊慌

(2) 又如:遽惶(惶遽,惊慌);遽惕(惶恐戒惧);遽戚(敬畏的样子);遽容(恐惧的脸色)

(3) 十分贫困,窘迫

远近久承公名,令于是大遽,不敢移公。——《世说新语》

(4) 急忙,匆忙

遽数之不能终其物。——《礼记·儒行》

公惧,遽见之。——《国语·晋语》

遽契其舟。——《吕氏春秋·察今》

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5) 又如:遽别(急速分别);遽步(急步快走);遽忙(匆忙);遽几(急切期求);遽淹(迅速而逝)

(6) 快,迅速

本乎疾者其势遽,故难得以晓也。——刘禹锡《天论》

英文翻译

suddenly, unexpectedly; at once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3 giak7 [客英字典] gi3 [宝安腔] ki3 [梅县腔] gi3 [台湾四县腔] gi3 giak7 [客语拼音字汇] giag5
◎ 潮州话:哥余6(巨)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九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其據去聲開口三等gʰĭogioh/gi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