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话说在前头

chǒu huà shuō zài qián tóu [chou hua shuo zai qian tou]
注音 ㄔㄡˇ ㄏㄨㄚˋ ㄕㄨㄛ ㄗㄞˋ ㄑ一ㄢˊ ㄊㄡ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不中听的话先说出来以免发生矛盾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柳建伟《英雄时代》第23章:“丑话说在前头,这件事谁的嘴里缺把门的,说了出去,后果只能自负。”

成语用法

丑话说在前头作谓语、分句;用于口语。

丑话说在前头的翻译

日语: 気まずいことは先(さき)に言っておく

丑话说在前头造句

莫兄弟,果然高手!咱也不是矫情的人,就跟着你了!不过咱也丑话说在前头,咱要走,你可不能阻拦!
识时务者为俊杰,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暗中伸出援手的时间由我方定,如果哪个先战死,只能怪自己活该!
呐,丑话说在前头,若没有我家女娘美艳,小爷掉头便走,银钱分文不留!
许诺深知此理,自然要先将丑话说在前头。
丑话说在前头,万一失手打到你们身上,打个骨断筋折的,可别怪我没提前警告你们!
好吧,就依你,不过我丑话说在前头,要是你在三天之内还找不齐,得帮我打理黄医堂三个月,怎么样?
不过虽然楚晨拥有赌神技巧,基本不可能会输,但是还是将丑话说在前头。
我可是丑话说在前头,说要是离开了就是离开了,一辈子别再想跟着我索妮了,我也不需要这样的人,听到没有帘子,你把话都给我传下去。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谁要是敢惹我,老子炸他丫的。
丑话说在前头,这方法的不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汉字详情

chǒu [cho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NFD
仓颉: NG
四角: 1710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鬼,酉声。古人以为鬼的面貌最丑,故从鬼。本义:貌丑。按:在古代,“醜”和“丑”是两个字,意义各不相同,除作地支和时辰用“丑”以外,都不能写作“丑”。现在“醜”字简化为“丑”)

(2) 可恶

醜,可恶也。——《说文》

耗土之人醜。——《大戴礼记·易本命》

姱而不醜兮。——《楚辞·橘颂》

亦孔之醜。——《诗·小雅·十月之交》。传:“恶也。”

(3) 又如:丑名(恶名);丑言(恶劣的话);丑攀谈(说粗俗话);丑徒(恶徒);丑语(恶劣的话。也作丑话)

(4) 污秽

行莫醜于辱先生。——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注:“秽也。”

(5) 又如:丑秽(丑陋污秽)

(6) 众多

醜,众也。——《尔雅》

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注:“众也。”

(7) 又如:丑虏(众多的敌人。也指丑恶的敌人);丑杂(众多杂乱)

(8) 形貌陋劣 。如:丑露(丑陋;难看);丑状(指形貌丑陋)

(9) 指事物不好 。如:丑田

(10) 不光彩,可耻 。如:丑吒(丑事,不光彩的事);丑行(丑恶的行为)

(11) 类,相同

比物醜类。——《礼记·学记》

获匪其醜。——《易·离》

(12) 又如:丑夷(年辈相同、学业相等的人);丑侪(同类,等辈)

动词

(1) 厌恶;憎恶

醜类恶物。——《左传·文公十八年》

(2) 又如:丑沮(丑诋毁谤)

(3) 侮辱;玷污

秦昭王闻之,而欲丑之以辞。——《吕氏春秋》

(4) 愤怒

莫不醜于色。——《淮南子·说林》

(5) 又如:丑诋(谩骂诋毁);丑辞(谩骂之言);丑诋(辱骂;诋毁)

(6) 惭愧

寡人醜乎。——《庄子·德充符》。注:“愧也。”

(7) 又如:丑比(以曲从阿党为耻);丑剌剌(方言。羞人答答);丑辱(耻辱)

名词

(1) 指坏人、恶人 。如:丑逆(叛逆的人);丑徒(叛逆之徒);丑贼生(丑生。骂人的话。畜生,坏蛋)

(2) 动物的肛门处 。如:去丑(除去动物的肛门)

(3) 怪异之事

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荀子·宥坐》

(4) 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角色,扮演滑稽人物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象爪形。①本义:爪 ②地支的第二位)

(2) 地支的第二位

丑,纽也。十二月万物动用事。——《说文》

(3)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如:一九八五年为农历乙丑年

(4)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二月

(5) 用以纪日

(6) 用以纪时,即早晨一时至三时

(7) 十二生肖属牛 。如:丑肉(牛肉);丑宝(牛黄的别称)

(8) 戏剧中的脚色名 。如:丑三(丑角戴的三绺短须);丑旦(戏剧中饰演女性的丑角)

(9) 姓

英文翻译

clown, comedian; 2nd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cau2
◎ 客家话:[梅县腔] zhu3 chiu3 [宝安腔] cu3 (ciu3) [客英字典] chiu3 [台湾四县腔] ciu3 [客语拼音字汇] cu3 [东莞腔] ciu3 [海陆丰腔] chiu3 [陆丰腔] chiu3
◎ 潮州话:tiu2 ciu2 (thíu chhí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四有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敕久上聲開口三等ţʰĭəuthriux/thiov
huà [hua]
部首: 226
笔画: 8
五笔: YTD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IVHJR
四角: 3276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舌声。本义:言语)

(2) 同本义

话,合会善言也。——《说文》

著之话言。——《左传·文公六年》

不知话言。——《左传·文公十八年》

告之话言。——《左传·襄公元年》

出话不然。——《诗·大雅·板》

悦亲戚之情话。——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心诚之话。——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话言(话语);话差(言语纠葛;争吵);话白儿(闲话);话布口袋(比喻一肚子的话)

(4) 话题 。如:话碴(话题;话头);不在话下

(5) 话本;故事 。如:话名(话本的题目)

(6) 授意表达的言词 。如:传个话;留个话儿

动词

(1) 说;谈

话,言也。——《尔雅·释诂》

乃话民之弗率。——《书·盘庚》

把酒话桑麻。——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又如:话夜(夜谈);话心(谈心);话家常;话雨(朋友相聚晤谈旧事)

(3) 告诉 。如:话信(口信);话口(方言。口风;口气)

用于假设复句的偏句句尾。如:如果这样的话,我就不参加了

英文翻译

speech, talk, language; dia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waa2 waa6

宋本广韵

shuō,shuì,yuè [shuo,shui,yue]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UKQ
姓名学:
仓颉: IVCRU
四角: 38712

详细解释

shuì

动词

(1) 说服;劝说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或说 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游说;说士(游说的人);说客(游说之士);说项(本意为称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说,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说难(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说城(劝说举城投降);说导(劝说开导);说辞(游说的话);说谏(劝说进谏);说调(怂恿,撺掇)

(3) 休憩;止息。通“税” 。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

(4) 另见 shuō;yuè

shuō

动词

(1) (形声。从言,兑( duì)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2) 同本义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

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说于国人。——《国语·越语》。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汉书·王莽传》

(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件,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

(4) 谈说,讲说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

(6) 告知;告诉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国语·吴语》

(7) 评议;谈论

说,论也。——《广雅·释诂二》

游于说。——《礼记·少仪》。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

(9) 劝告;责备

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

(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

(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

(12) 以为 。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

名词

(1) 学说;观点;言论

然是说,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

(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

(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

(4) 指说书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6) 另见 shuì;yuè

yuè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兑为说。”

我心则说。——《诗·召南·草虫》

说怿女美。——《诗·北风·静女》

宣王说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 另见 shuì;shuō

英文翻译

speak, say, talk; scold, upbraid

方言集汇

◎ 粤语:syut3

宋本广韵

zài [zai]
部首: 334
笔画: 6
五笔: DHFD
仓颉: KLG
四角: 402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2) 同本义

在,存也。——《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

见龙在田。——《易·乾》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

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

病在肌肤。

则无所不在。——《淮南子·原道》

在往者,在来者。——《大戴礼·曾子立事》

(3) 又如:在生日(在世时);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在世之日);在堂(母亲健在);父母健在

(4) 居于,处于

朕在位七十载。——《书·尧典》

在河之洲。——《诗·周南·关雎》

公在乾侯。——《春秋·昭公三十年》

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平原不在。——《世说新语·自新》

人在室中。——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其在一室。

(5) 又如:文件在桌上;在侍(儿女在父母身旁);在室(女子未婚);在丧(居丧)

(6) 在于;决定于

山不在高。——唐·刘禹锡《陋室铭》

水不在深。

不在他人。——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全在我少年。

(7) 又如:贵在坚持;这事在你自己;要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在道(在于正道)

(8) 留在,属于。如:在党不在党?在籍(在官籍上注名);在官(在职为官);在服(在职,居官);在事(居官任事);在栋(官居高位);在势(当权)

(9) 省视;观察

存往者,在来者。——《大戴礼记》

(10) 存问,问候

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1) 到

把橹一摇,那小船早荡在江心里去。——《水浒传》

介词

(1) 表示动作、情状所涉及的处所、时间、范围等

宜在今日。——《资治通鉴》

便在前发。

在药则未为良时。(在药就药材来说。)——宋·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在研究所工作;在梦中;在夜里;在某种情况下;在斯(在这里);在道(正在途中);在里(在军中;在里);在假(在假期中);在官言官(官:古地存放档案的机构。引申为地方。在什么地方处在什么地位说什么话);在堂(在屋里)

(3) 从

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诈奸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不肯放。——《水浒传》

副词

(1) 才;正在 ?

(2) 又如:在建造

助词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相当于“得”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表示一定的语气

烦君惜此根株在,乞与伶伦学凤凰。——王安石《华严院此君亭》

(3) 相当于“着”

料想双亲像,他每留在。——《琵琶记》

名词

(1) 地方;处

吾犹不能之(到)在。——王充《论衡》

无日不营,无在不卫。——《辽史·营卫志上》

(2) 姓

英文翻译

be at, in, on; consist in, rest

方言集汇

◎ 粤语:zo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ai6 coi1 [梅县腔] hoi1 toi1 cai1 cai5 coi1 [宝安腔] cai3 [客英字典] cai5 coi1 [陆丰腔] cai5 cai6 coi1 [客语拼音字汇] cai4 coi1 [东莞腔] cai3 [沙头角腔] cai5 cai1 coi1 coi5 [台湾四县腔] cai5 coi1
◎ 潮州话:do6(tõ), zai6(tsã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昨宰上聲開口一等zaix/dzojdzʰɒi
qián [qian]
部首: 213
笔画: 9
五笔: UE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TBLN
四角: 802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本义:前进)

(2) 同本义

前,进也。——《广雅》

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相如视 秦王无意偿 赵城,乃前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罗敷前致词。——《乐府诗集·陌上桑》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驰而前。——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孔子下车而前。——《庄子》

(3) 又如:前却(进退);前迈(前行,前进);前旌(仪仗中前行的旗帜)

(4) 引导

尸谡祝前。——《仪礼·特牲礼》。注:“犹导也。”

张若、 謵朋前马。——《庄子·徐无鬼》

(5) 又如:前王(古代举行仪式时在前面引导帝王);前马(在马前引导或护卫)

(6) 进见

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魏书》

(7) 通“翦”。剪裁

无前则徵多,徵多故富。——《韩非子·八经》

名词

(1) 前面,与“后”相对;正面

在前上处。——《诗·邶风·简兮》

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周书·克殷》

近出前后。——唐· 柳宗元《三戒》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恐前后受敌。

(2) 又如:前队(前锋);前途(前面;前边);前件(前已述及的人或事物;逻辑学用语。与“后件”对称。假言判断中规定条件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叫“后件”);前行(前锋);前和(枪的前额);前轨(犹前辙);前军(先头部队)

(3) 与“后”相对,时间在先

我未之前闻也。——《礼记·檀弓》。注:“犹故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纪赞》

前知其如此。——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前人之述。——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4) 又如:前倨后恭(先傲慢,后谦恭);前光(先人的光辉);前番(前一次;上一次);前埭(上次);前限(前次的限期);前半三世(前半生);前家(前妻);前家儿(前妻之子);前星(指太子);前行(旧时美称吏员);前绪(前人的功业)

(5) 预先;事前

可以前知。——《礼记·中庸》。注:“亦先也。”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答司马谏议书》

(6) 又如:日前;生前;午前;前知(预知;有预见;事先知道);前算(事前筹划);前虑(事前的谋虑);前觉(犹先觉)

(7) 目前

事效见前。——《汉书·严助传》。注:“前,目前也。”

(8) 通“箭”。箭竹

有竹前檀柘之壤。——《管子·山国轨》

形容词

(1) 从前的 。如:前部长;前主任

(2) 未来的 。如:前景;前程;前途

英文翻译

in front, forward; preceding

方言集汇

◎ 粤语:cin4
◎ 客家话:[梅县腔] cien2 [东莞腔] cen2 [客英字典] cien2 [台湾四县腔] cien2 [沙头角腔] cien2 [宝安腔] cen2 [海陆丰腔] cien2 [客语拼音字汇] qian2 [陆丰腔] tsian3
◎ 潮州话:zoiⁿ5 [揭阳、潮阳]zaiⁿ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昨先先開平聲開口四等dzʰienzen/dzen
tóu,tou [tou]
部首: 308
笔画: 5
五笔: UDI
五行:
仓颉: YK
四角: 34800

详细解释

tóu

名词

(1) (形声。从页( xié),豆声。页,人头。头在战国时期才出现,首出现较早。本义:首)

(2) 同本义 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

頭,首也。——《说文》

苞头者,神所居。——《春秋·元命》

头容直。——《礼记·玉藻》

左头奉之。——《仪礼·士相见礼》

杀人者刎头。——《公羊传》注

王购子头千金。——晋· 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与剑来。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3) 又如:头直上(头顶上);光头(剃光的头;头上没有戴帽子);头大(形容遇到困难头昏脑胀的样子);头抵(敌对,对头。也作“头敌”、“敌头”);头足异处(头脚分离。指人被杀。也作“头足异所”);头昏脑闷(头脑昏晕。形容思虑不清)

(4) 发,毛发 。如:头须(束发的丝带);剃头;平头;头毛(头发);头白(老人发白。即白头);头发上指(形容盛怒);头发种种(形容老人头发短少)

(5) 事情的开端 。如:起头;从头做起;头裹(开始);头阵(一切事情的开端或前段);头达(古代走在最前面的仪仗);头题(杂志目录中最前面的篇目);头讫(开端和结尾);头秋(秋收前的一段时间)

(6) 物的两端或末梢

暮至黑山头。——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既登峰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船头坐三人。——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水头;梢头;桥头;露头;炕头儿;街头;弹头;杆头;床头

(8) 首领,头儿 。如:头目(首领;领导人);他是我们的头儿;头营(驻有指挥部的军营);头头脑脑(为首的人);头马(领头马);头儿脑儿(头面人物);头行人(带头的人)

(9) 最上等级 。如:头高(指欲望大,要价高);头房(客舍中的上等房间);头酒(最香醇的酒,指醑);头厅(古称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

(10) 第一,第一次 。如:头上末下(第一次);头食(第一道食品。指面粉);头阵(战斗时的第一次交锋);头纲(指第一批运送到京都的春茶);头筹(第一。较技时得第一称为得头筹)

(11) 上一个 。如:头年;头天(前一天);头里(先前;事先)

(12) 借代人 。如:头影(人影子);头役(旧时官府中的差役);头翁(旧时对官府差役的謏称)

(13) 特指敌对的人

冤有头,债有主。——《五灯会元》

(14) 头部有发部分

头,首自发以上为头。——《六书故》

(15) 路;途径 。如:分头进军

(16) 赌博或买卖中抽的回扣

凡有卖字画、古董物件的,俱要抽头。——《豆棚闲话》

动词

(1) 磕头 。旧时的一种跪拜礼

父亲母亲吩咐我,叫给舅母行礼,请舅母到厢房里坐下受头。——《儿女英雄传》

(2) 〈方〉∶临到;接近 。如:头吃饭要洗手;头五点就得动身

量词

(1) 件,桩

这头亲事,不是情愿与的。——《水浒传》

(2) 如∶多用以计算牲畜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每责一头。

捕得两三头。

(3) 又如:一头牛;三头猪

(4) 另见 tou

助词

置于方位词后,表处所可不译。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

惶恐滩头说惶恐。——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tou

后缀

(2) 附在某些名词后面,构成新的名词。如:木头;石头

(3) 附在某些动词后面,构成名词。如:念头

(4) 附在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他越学越有甜头

(5) 附在方位后面,构成新的方位词。如:前头;后头;抽屉里头

(6) 另见 tóu

英文翻译

head; top; chief, first; boss

方言集汇

◎ 粤语:tau4
◎ 潮州话:tau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