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
词语释义
盟国;友邦。
词语解释
盟国;友邦。
《管子·八观》:“与国不恃其亲,而敌国不畏其彊。”《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 曰:‘ 田假 为与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 裴駰 集解引 如淳 曰:“相与交善为与国,党与也。”《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四年》:“ 汉 主使羣臣会议,或以 蜀 之与 吴 ,本为与国,宜可奔 吴 。” 邹韬奋 《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他们终不能认清敌与友的区分,把任何国家都看作‘与国’,结果是得不到一个‘与国’!”
引证解释
⒈ 盟国;友邦。
引《管子·八观》:“与国不恃其亲,而敌国不畏其彊。”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曰:‘ 田假为与国之王,穷来从我,不忍杀之。’”
裴駰集解引如淳曰:“相与交善为与国,党与也。”
《资治通鉴·魏元帝景元四年》:“汉主使羣臣会议,或以蜀之与吴,本为与国,宜可奔吴。”
邹韬奋《国际形势与中国抗战》:“他们终不能认清敌与友的区分,把任何国家都看作‘与国’,结果是得不到一个‘与国’!”
与国的国语词典
友邦,相交好的国家。
与国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ú
(2) 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3) 另见
yǔ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2) 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5) 交往;交好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6)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7) 奖赏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8) 又如:与奖;与津贴
(9) 帮助;援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10)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11) 随从;随着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12)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13) 合乎 。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14) 等候,等待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5) 如:岁不我与
(16) 允许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17) 又如:与告(准假)
(18) 交付,偿还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19) 又如:与利息
(20) 亲近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名词
(1)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3)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4) 类;同类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介词
(1)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3) 为,替 。如:与我想想
(4) 离开 。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5) 对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和;同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助词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另见
yù
动词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ji1
◎ 潮州话:e2 e6 e7 [潮阳]u2 u6 u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與 | 余吕 | 以 | 魚 | 上聲 | 語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jox/jvv | jĭo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