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不求甚解
(1) 原指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无贬义
(2) 现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 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成语辨析
“甚”不当“甚至”讲。“解”不是“解释”的意思。
成语用法
不求甚解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引证解释
⒈ 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引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瞿秋白《乱弹·小诸葛》:“他识得几千个汉字,可是又是不求甚解的。”
毛泽东《<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
不求甚解的国语词典
读书著重理解义理,而不过度钻研字句上的解释。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官场现形记.第五四回》:「这人小的时候,诸事颟颟顸顸,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的网络释义
不求甚解 (汉语成语)
不求甚解的翻译
不求甚解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shén代词 (1) 疑问代词。什么 。如:甚般(哪般,什么;怎样);甚的(甚底、甚迭。什么);甚末(甚么,什么);甚娘(甚末娘,什么娘。骂人的话。什么);甚生(什么);甚实(确实,很实);甚人(什么人) (2) 为什么,怎么 。如:甚地(怎么) (3) 另见 shèn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沉溺于男女欢情。本义:异常安乐) (2) 同本义 甚,尤安乐也。——《说文》。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 玄甚。——《老子》。注:“谓贪淫声色。” (3) 过分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甚泰(衣着过于宽大) (5) 厉害,严重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是其甚与?——《孟子·梁惠王上》 (6) 盛,大 王之好乐,甚。——《孟子》。注:“大也。” 观表甚欢。——《吕氏春秋》。注:“厚也。” 甚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疏:“谓大口也。” 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杀死逆夷百余名。——《三元里抗英》 (7) 深厚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楚辞·九歌》 (8) 重要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副词 (1) 极端,极其;非常,异常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吾家后日当甚贫。——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啊,甚是面熟,咱们是在哪里见过呢?他们的行动甚为迅速;他进步甚快;城镇相离甚远;甚为怏怏(很不高兴);甚是次第(非常整齐);甚当(很对;很正确);甚悉(很正确);甚溥(很普遍) (3) 诚,真 左右皆曰甚然。——《战国策·秦策》。注:“谓诚也。” (4) 又如:甚然(诚然) 动词 (1) 超过,胜过 甚于水火。——《论语》。皇疏:“犹胜也。”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甚于(超过) (3) 引申为宠爱配偶 。又凡事之过皆曰甚。古者读若耽,声转为常枕切。” 张舜徽注:“许云甘匹耦者,谓沈于色也。” (4) 责备 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 贾谊。—— 宋· 苏轼《田表圣奏议叙》 (1) 甚至 。如:甚且 (2) 另见 英文翻译great extent; considerably
方言集汇◎ 粤语:sam6 sap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im5 [客英字典] shim3 [台湾四县腔] siim5 siim3 [梅县腔] shim5 [海陆丰腔] shim6 shim3 [东莞腔] sim3 [陆丰腔] shim6 [宝安腔] sim3 [客语拼音字汇] sim4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四十七寑
详细解释jiě动词 (1) (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 同本义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解腕(断腕);解手刀(随身携带的小佩刀。又称解腕尖刀);解角(锯取鹿角);解破(解剖) (4) 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5)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6) 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7) 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颜太师以兵解。——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8) 又如:解厄(解除厄难);解厌(解除饥饿;充饥。厌:通“餍”,饱);解祟(解除祸害);解疗(除病);解秽(解除秽恶;除去秽气);解斋(解除斋戒) (9) 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辫请职。——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鞍少驻初程。——宋· 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10) 又如:解缆;解扣儿;解衣服;解铃系铃;解包裹;解绶(解去印绶,指辞去官职);解维(解缆,即下系船的绳索;开船) (11) 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 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 林觉民《与妻书》 (12) 又如:解字(解说文字的结构和意义);解论(解说讨论);解喻(说明比喻);解梦(解说梦兆);解义(解释词义或文义) (13) 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 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14) 又如:解悟(领会,觉悟);令人不解;通俗易解;解豁(弄明白;解开);解拆(分解;排解);解会(领会,理解);解人(通达言语、文辞意趣的人) (15) 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16) 又如: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解冠(脱帽);解巾(脱去隐居时所系的方巾,表示出去做官);解珥(脱去耳饰。古代妇女请罪的表示) (17) 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传》 (18) 又如:解帆(开船);解菜(解素。开荤) (19) 排解,劝解,使和气 。如:解仇(化解怨仇);解纷(解除纷争、困境);解慰(劝解安慰);解状(解词。向官府报案后又申请取消此案的状纸) (20) 解手,大小便 。如:大解;小解;解利(下痢,患痢疾) (21) 缓解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22) 助动词。能,会,得 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名词 (1) 文体中的一种 。如:扬雄的《解嘲》,韩愈的《进学解》 (2) 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如:求解 (3) 道家以为修道者死后魂魄脱离尸体而成仙,称为“尸解” 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记》 (4) 见解,见识 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南史》 (5) 另见 jiè动词 (1) (词源见 声解)(2) 古代乡举,举送入试 。唐宋时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的称为“解” 天下之士屏居山林,令监司守臣解送。——《宋史·举志》 (3) 又如:解元(明清科举时代,乡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称为解元);解首(同解元);解牌(登录乡试录取名单的一种文书);解荐(推荐选送);解头(解元);解榜(唐、宋时解试中式的榜文) (4) 押送财物或犯人 押解了武松,出孟州衙门便行。——《水浒传》 (5) 又如:押解(押送犯人);起解(犯人被押送);解官(将犯人押解到官府);解阙(将罪犯押解到朝廷) (6) 典当,以物当钱 。如:解当(典当);解库(当铺);解钱(拿东西当钱);解帖(当票);解典库(又称解库,解铺,解当铺。即当铺,收取抵押品放债的店铺) (7) 兑换 我有一锭大银,解了十两小银使用了。——《水浒传》 (8) 另见 xiè名词 (1) 兽名 角解豸终。——《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 (2) 又如:解豸(传说中神兽名) (3)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事私门而完解舍。——《韩非子》 (4) 又如:解舍(官府,官舍) (5) 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 。如:卖解的;跑马卖解;解垢(诡诈之辞) (6) 古地名 。春秋周畿内地,有二,大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小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 王师军于汜,于 解。——《左传》 (7) 姓 动词 (1) 通“懈”。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 解,缓也。——《易·杂卦传》注 三日不解。——《礼记·杂记一》。注:“倦也。”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诗·大雅·生民》 (2) 又如:解弛(懈怠松弛);解休(松懈;休息);解怠(松懈,懒情) (3) 另见 英文翻译loosen, unfasten, untie; explain
方言集汇◎ 粤语:gaai2 gaai3 haai6
◎ 客家话:[宝安腔] gai3 | gai5 [沙头角腔] gai3 [梅县腔] ke.3 giai3 giai5 [台湾四县腔] gai3 kiai3 kie3 gai5 kiai5 kie5 [客英字典] gai3 ge3 gai5 kiai3 [海陆丰腔] gai3 kie3 gai6 kie6 [陆丰腔] gai5 gai3 [东莞腔] gai3 [客语拼音字汇] gai3 gai4 giai3 giai4 gie3 gie4 ◎ 潮州话:goi2 goi3 <姓>hai6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十二蟹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