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蛇羹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广东 名菜。以三种毒蛇肉制成的羹。
大木 《三蛇羹》:“ 广东 香山 一带,多畜蛇为羹。其最毒者,首巨而扁,能挺立而逐人,次则黑白之纹间杂,又次之则纯黑。凡为羹,必合此三蛇,去皮而取其肉,和以五味。”
引证解释
⒈ 广东名菜。以三种毒蛇肉制成的羹。
引大木《三蛇羹》:“广东香山一带,多畜蛇为羹。其最毒者,首巨而扁,能挺立而逐人,次则黑白之纹间杂,又次之则纯黑。凡为羹,必合此三蛇,去皮而取其肉,和以五味。”
三蛇羹的网络释义
三蛇羹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三 | 蘇甘 | 心 | 談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談 | sam |
详细解释
shé
名词
(1) (形声。从虫,它声。本写作“它”。甲骨文字形,是象形字。本义:一种爬行动物)
(2) 同本义
蛇,它或从虫。——《说文》
蛇乘龙。——《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注:“蛇,元武之宿,虚危之星。”
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国语·吴语》。注:“虺小蛇大也。
龙蛇之孽。——《洪紀·五行志》。注:“蛇龙之类也。”
龙首其中蛇交。——《仪礼·乡射礼记》
维虺维蛇。——《诗·小雅·斯干》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蛇豕(比喻贪婪残暴的人);蛇虺(喻指阴狠毒辣的人);蛇食(像蛇吃东西一般地吞食);蛇蜕(蛇所脱下的皮);蛇解(即蛇脱皮);蛇入鼠出(比喻行动隐秘);蛇行鼠步(形容胆小谨慎);蛇盘鬼附(比喻相互勾结);蛇蟠蚓结(比喻互相勾结);蛇心佛口(喻指假冒伪善、内心狠毒而表面和善);蛇雀之报(自述感恩图报的词语。即视己为蛇、雀而报恩)
(4) 象征国君、君子等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左传》
(5) 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巳” 。如:蛇年(即巳年)
形容词
(1) 形状像蛇的;似蛇状的 。如:蛇弓(弓名);蛇丹(中医病名。皮肤上潮红疱疹簇集,形成带状如蛇,因名蛇丹);蛇矛(古兵器名。状如蛇的长矛)
(2) 另见
yí
(1) ——见“委蛇”(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a2 ji2 [梅县腔] sha2 [海陆丰腔] sha2 ri2 [东莞腔] sa2 [沙头角腔] sa2 [陆丰腔] sha3 [客英字典] sha2 ji5 [宝安腔] sa2 [客语拼音字汇] sa2 y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移 | 弋支 | 以 | 支A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支A | jĭe | je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羔,从美。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
(2) 调和五味的汤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孟子·告子上》
(颖考叔)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3) 煮熟带汁的蔬菜也叫羹
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4) 又如:菜羹(煮熟的菜,加上米屑,古代贫者所食);羹食(羹汤和饭);羹粥(菜羹和稀饭);羹藜(煮野菜羹。泛指饮食粗劣)
(5) 汤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ng1 [东莞腔] gang1 [梅县腔] gang1 [陆丰腔] gang1 [宝安腔] gang1 [客语拼音字汇] ga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庚 | 古行 | 見 | 庚二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kɐŋ | krang/ke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