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三股叉有牛头叉,中锋刃长而直,两旁叉锋成牛角形,俗称虎叉。有三股叉,即三须叉,又名三角叉,其形与牛头相似。有两股叉,又名龙须叉。还有五股叉,其中锋长又名飞鱼叉,古时为舟战兵器。在西游记中,蝎子精和黄风怪皆使三股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三 | 蘇甘 | 心 | 談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談 | sam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殳(
)声。本义:大腿)(2) 同本义
股,髀也。——《说文》
膝上曰股,膝下曰胫。——《论语·宪问》疏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战国策·秦策》
余皆股栗。——《史记·酷吏列传》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聊斋志异·狼三则》
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股掌(大腿与手掌);股弁(大腿发抖)
(4) 事物的分支或一部分
注:“如淳曰:股,支别也。”——《汉书·沟洫志》。
(5) 又如:人事股;军需股
(6) 合股纱、线或绳的一组成部分 。如:六股的绣花丝线
(7) 资本或财物的一份 。如:普通股;优先股
(8) 不等腰直角三角形构成直角的较长的边
故折矩,以为句(即勾)广三,股修四,径隅(即弦)五。——《周髀算经》
(9) 又如:勾股弦
量词
(1) 一阵气味或一阵随风飘至的气味或味道 。如:一股香味;一股烟悬在休眼火山上空
(2) 喷出或吹出的气体或液体 。如:从烟斗喷出的股股烟
(3) 一队武装人员 。如:一股游击队;一股强盗
(4) 一伙罪犯 。如:三股土匪
(5) 一阵突然而剧烈的爆发 。如:一股熊熊火焰正从屋顶冒出来;尤指一阵感情的激烈爆发。如:一股劲
(6) 流体从源或容器的流出 。如:一股热气
(7) 用于指道路等。如:两股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u3 [陆丰腔] gu3 [海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台湾四县腔] gu3 [梅县腔] gu3 [客语拼音字汇] gu3 [宝安腔] gu3 [东莞腔] g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古 | 公戸 | 見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ku | kox/kuu |
详细解释
chā
动词
(1) (指事。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本义:交错,交叉)
(2) 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交叉
叉,手指相错也。——《说文》。段注:“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
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全唐诗话》
(3) 又如:叉手
(4) 刺;扎取 。如:叉了一槽干草;叉鱼
名词
(1) 古代的一种兵器,头有分杈
红漆了叉。——元· 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2) 叉子
挺叉来往。——《文选 ·潘岳·西征赋》。注:“叉,取鱼叉也。”
(3) 又如:鱼叉;粪叉;叉竿(带叉头的竿)
(4) 两短直线相交所成的图形 。如:打个叉
(5) 另见
chá
动词
(1) 挡住,卡住
那大师傅就叉着门,不叫我们走。——《儿女英雄传》
(2) 另见
chǎ
动词
(1) 分开,成叉形 。如:叉着腿站着;拇指和食指叉成个“八”字
(2) 另见
chà
动词
(1) 用同“岔”。分岔 。如:劈叉;叉路(岔道);叉港(与大河相通的小河)
(2) 使前进、谈话的方向偏向另一边 。如:急忙叉开说;路没选中,一下叉到别地方去了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a1 [陆丰腔] ca1 [梅县腔] za5 ca1 [宝安腔] ca1 [客英字典] ca1 [台湾四县腔] ca1 [沙头角腔] ca1 [海陆丰腔] ca1 [东莞腔] ca1
◎ 潮州话:cê1 ca1 (chhe tsha)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釵 | 楚佳 | 初 | 佳開 | 平聲 | 佳 | 開口二等 | 蟹 | 佳 | ʧʰai | chre/cha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