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齐下

sān guǎn qí xià [san guan qi xia]

词语释义

比喻做一件事从三个方面同时进行或三种方法同时使用

汉字详情

sān [san]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GG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three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saam3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蘇甘平聲開口一等sam
guǎn [guan]
部首: 624
笔画: 14
五笔: TP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JRR
四角: 8877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官声。本义: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后泛指管乐器)

(2)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泛指管乐器

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说文》

箫管备举。——《诗·周颂·有瞽》

建钟鼓,列管弦。——《淮南子·原道》。注:“管,箫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管色(管类乐器);管儿(指笛子之类的管乐器);管弦(用管乐器弦乐器演奏的音乐);管说(管窥之说);管音(管乐器的声音)

(4) 古称钥匙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管库之士。——《礼记·檀弓下》

慎管籥。——《礼记·月令·孟冬》

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管键(指钥匙与锁);管钥(钥匙)

(6) 管子,泛指筒形、中空而细长的物体 。如:钢管;管见(狭小的见识);管窥蛙见(人从管中所见之天;蛙从井中所见之天。比喻见识短浅,眼界狭窄)

(7) 动植物体内用于输送腺体分泌物或其他体液的一个细长中空组织 。如:腺管;胆管;鼻泪管;哈弗氏管;血管;淋巴管

(8) 笔管。后称笔为管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9) 又如:管城子(笔的别称。又称管城、管城公、管城君、管城侯);管城颖(犹笔颖。指笔头);管毫(指笔);管翰(笔。泛指文字笔墨);管彤(赤管笔)

(10) 形状像管的电器件或电子器件 。如:电子管;微波管;示波管

(11) 通“官”( guān)。官吏

则足以补管之不善政。——《管子·小匡》

(12) 通“馆”。馆舍

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仪礼·聘礼》

(13) 姓。如:管鲍分金(管仲和鲍叔牙一块儿做买卖,每次分红时,管都多留给自己,鲍对此不仅不怪,反而说管这不是贪,而是穷,是需要。后以此比喻相知的深厚)

动词

(1) 管理

李兑管 赵,囚 主父于 沙丘。——《史记·范雎列传》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水浒》

(2) 又如:经管(经营管理);接管(接收并管理);管摄(管理统率);管领(管理,统领);管勾(掌管,管理);管屯(管理田庄);管办(经管办理);管主(主管;掌管)

(3) 管教

这孩子没管好

(4) 又如:管照(照管)

(5) 管辖、控制

这个市管九个县

又敦煌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为军国之本。——《晋书·凉武昭王传》

(6) 又如:管勾(管理);管拘(犹管束);管着(管教);管头(管束别人的人)

(7) 担任;负责 。如:他管工交;她管文教卫生;管装管卸(一应事务全部承担);管整(一人承担;保险)

(8) 过问;干预 。如:这事我们不能不管;管约(管束);管闲账(管闲事)

(9) 保证;包管

今日既有书来,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西游记》十一

(10) 又如:管取(管保;包管;照顾,照管);管情(管请。包管,保证);管成(管保;保证);管取(管保;肯定);管许(包管)

(11) 负责供给 。如:管饭(负责供给饭食);管顿(供顿,供应食宿及行旅之需);管饱(供应食物让人吃饱),管换;管吃管住

(12) 通“关” 。如:管闭(关闭)

(13) 招待 。如:管顿(照管安顿);管顾(照管,照顾;招待,款待)

量词

用于细长圆筒形的东西。如:笔三十管

介词

口语中与“叫”配合使用,用来称说人或事物,相当于“把” 。如:大家管他叫马大哈

连词

表示条件关系,相当于“不管”、“无论” 。如:管他下不下雨,咱们都得马上出发;管他,管他的(犹言不管或任凭怎么样)

管他是谁,不到分数线一律不录取

英文翻译

pipe, tube, duct; woodwind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gun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3 [东莞腔] gon3 [海陆丰腔] gon3 kwan3 [客英字典] gwon3 kwan3 gon3 [台湾四县腔] gon3 kwan3 [陆丰腔] gon3 [梅县腔] gwon3 [宝安腔] gon3 [客语拼音字汇] gon3 guo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四緩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滿上聲合口一等kuɑnkuanx/kuaan
[qi]
部首: 611
笔画: 6
五笔: YJJ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KLL
四角: 0022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2) 同本义

齊,禾麦吐穗上平也。——《说文》

立如齐。——《礼记·曲礼》

(3) 整齐

其君齐明衷正。——《国语·周语》

为齐敬也。——《国语·楚语》

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王羲之《题笔阵图》

进退得齐焉。——《白虎通·礼乐》

(4) 又如:齐均(整齐均匀);齐贝(整齐的贝壳。即“编贝”);齐肃(整齐严肃)

(5) 平等

齐明而不竭。——《荀子·脩身》。注:“无偏无颇也。”

齐民无藏盖。——《史记·平准书》

(6) 又如:齐等(平等)

(7) 全,齐全

而民不齐出于南亩。——《史记·平准书》

各屋子里丫头们将灯火俱已点齐。——《红楼梦》

(8) 又如:齐全人(指家里的长辈及丈夫都全的妇女,被认为是有福气的);人都到齐了

(9) 好

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唐· 王勃《滕王阁序》

(10) 疾,敏捷

齐,疾也。——《尔雅》

齐疾而均,速若飘风。——《商君书·弱民》

齐给如响。——《荀子·臣道》

多闻而齐给。——《尚书·大传》

(11) 通“斋”( zhai)。肃敬

而又能齐肃衷正。——《国语·楚语下》

动词

(1) 同等,相等

以给水火之齐。——《周礼·亨人》。注;“多少之量也。”

大时不齐。——《礼记·学记 》

与日月齐光。——《楚辞·屈原·涉江》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齐生(指自然中万物生死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齐死(指人生在世,无论贵贱贤愚,长寿短命,其死则同,死而必为腐骨亦同);齐同(一致,同等);齐物(万事万物从大道的眼光来看,没有生死、成毁、美丑的不同,但每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事都有其发生的意义)

(3) 整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4) 又如:齐正(平定)

(5) 达到同样高度

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后汉书》

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使整齐

马不齐髦。——《仪礼·既夕礼记》

(7) 又如:齐叶

(8) 集合 。如:齐人(把人召集齐全)

(9) 正好对着 。如:齐头子(劈头盖脸);把玉米秆齐着根儿砍断

(10) 通“斋”( zhāi)。斋戒

齐则缁之。——《仪礼·士冠礼》

使五人齐,而长入拜。——《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

(11) 通“资”。资助

副词

(1) 同,并,一齐,皆

落霞与孤鹜齐飞。——王勃《滕王阁序》

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两儿齐哭。

百千齐作。

众枪齐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齐行(商人共同抬高市价);齐力(并力,合力);齐手(众人一致,同时动手);齐交(共同交往);齐叫(同声呼喊);齐肩(并肩,同等);齐首(头相齐并列);齐盟(同盟,诸国合盟);齐驱(并列驰驱)

介词

(1) 从

县官把那两通卷子都齐头看了,都圈点了许多,都在卷面上画了个大圈。——《醒世姻缘传》

(2) 又如:齐头(从头)

名词

(1) 朝代名 。南北朝时代,南朝萧道成代宋为帝,国号齐,史称南齐(479—502);北朝高洋代北魏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550—557)

(2) 齐国 。中国周朝分封的诸候国名(公元前1122—前265),在今山东省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3) 又

质于齐。

齐兵乃出。

齐楚之精英。—— 唐· 杜牧《阿房宫赋》

(4) 又如:齐刀(古代齐国的钱币名);齐人(齐国的人);齐言(齐国的语言)

(5) 通“脐”。肚脐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

环齐而痛,是为何病?——《素问·奇病论》

(6) 通“脐”。中央

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注:“齐,中也。”

名词

(1) 通“剂”。调味品

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礼记》

(2) 合金

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周礼·考工记·辀人》

(3) 通“跻”。登,升

帝命不违,至於汤齐。——《诗·商颂·长发》

zhāi

(1) 通“斋”。

斋戒:齐三日而后行。

庄敬:齐庄。齐严。

英文翻译

even, uniform, of equal length

方言集汇

◎ 粤语:cai4
◎ 潮州话:ci5

宋本广韵

xià [xia]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GHI
吉凶:
仓颉: MY
四角: 10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动词

(1) 下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量词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英文翻译

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方言集汇

◎ 粤语:haa5 haa6
◎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丰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 潮州话:hia6 ê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雅麻二開上聲開口二等ɣaghrax/he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