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三 | 蘇甘 | 心 | 談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談 | sam |
详细解释
chóng
形容词
(1) 幼稚
种,稚也。——《玉篇》
(2) 另见
zhǒng
名词
(1) 植物的种子
诞降嘉种。——《诗·大雅·生民》
其谷宜五种。谓黍、菽、麦、稻也。——《周礼·职方氏》
种不得下。——《汉书·沟洫志》。注:“五谷之子也。”
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黄芩之种。——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点种(点播种子);种籽(即种子);种食(谷种种粮食);种粮(谷物的种子);种实(即种子);种粒(犹种子);种子田(也叫“留种田”)
(3) 人的种族或其他生物的族类
种马一物。——《周礼·校人》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李白《出自蓟北门行》
(4) 又如:种落(部族居住的地方);种人(同种族的人);种落(种族部落);种众(同一种族的群众);种号(种族名号);种诛(族诛);种豪(种族中的豪强);种辈(同一种族的人);种孽(对非我种族的蔑称);种界(种族的界限);种性(种属的特性)
(5) 人种
本以救国救种为志。——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一》
(6) 又如: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有色人种;蒙古人种;灭种
(7) 种类;类别
序六艺为九种。——《汉书·艺文志》
(8) 又如:剧种;兵种;工种;军种;种切(种种切切,一切的意思);种别(类别);种类(类别)
(9) 即物种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基本单位。如:种火(火种)
(10) 另见
zhòng
动词
(1) (形声。从禾,中(重)声。本义:播种;散布)
(2) 同本义
种,先种后熟也。——《说文》
黍稷种稑。——《诗·大雅·閟宫》
而生种稑之种。——《周礼·内宰》
种之黄茂,实方实苞。——《诗·大雅·生民》
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吕氏春秋·辩土》
仲秋乃劝种麦。——《礼记·月令》
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梦溪笔谈·采草药》
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书·大禹谟》
(3) 又如:种田;种子(下种);种惠(施予恩惠);种祸(埋下祸根);种福(积福);种祉(赐福);种毒(埋下毒根)
(4) 种植;栽种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乐府诗集·焦仲卿妻》
条桑腊月下,种杏春风前。——唐· 王维《送六舅归陆浑》
(5) 又如:种瓜(栽植瓜果);种菜(种植蔬菜);种栽(犹栽种);种插(插枝栽种);种殖(栽种繁殖);种瓜得瓜(比喻有其因必得其果)
(6) 繁殖;养育
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唐· 韩愈《祭鳄鱼文》
(7) 又如:种鱼(养鱼)
(8) 移植;接种
种痘而愈,遂传于世。——《医宗金鉴》
(9) 又如:种齿(镶补牙齿);种牙(修镶牙齿)
(10) 培养;培植
明州江瑶柱有二种,大者江瑶,小者沙瑶,然沙瑶可种,逾年则成江瑶矣。—— 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
(11) 又如:种学(培养学识);种学积文(培养学识,积累文才);种智(佛教语。“一切种智”的省称);种觉(佛教语。佛证一切种智而大觉圆满,故名)
(1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ung1 zhung5 zhung3 [客英字典] zhung3 zhung5 [台湾四县腔] cung1 zung5 zung3 [梅县腔] ch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蟲 | 直弓 | 澄 | 東三 | 平聲 | 東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ɖʰĭuŋ | driung/diung |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2)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
凤鸟不至。——《论语》
至,到也。——《字林》
至,到也。——《广韵》
王朝至于商郊 牧野。——《书·牧誓》
我征聿至。——《诗·豳风·东山》
远道不至。——《墨子·辞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至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风雨骤至。——汉· 王粲《登楼赋》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孝武帝时,至代相。——《史记·李将军列传》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宋· 文天祥《后序》
富者不能至。——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前狼又至。——《聊斋志异·狼三则》
至子之世。——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至旦(到天明);水流至足;至竟(到底;毕竟);至止(到达,到来。止,语气词);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到;达到);至乎(至于。到;达到);至至(达到,道的最高境地);至到(指程度达到极点;到)
(4) 来;去
至,来也。——《玉篇》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 郑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左传·僖公五年》
〈形〉?
(1) 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至人无己。——《庄子·逍遥游》
色愈恭,礼愈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吾爱汝至。——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至心(极为诚恳的心意);最骏(最好的骏马);至意(极深远的用意);至情(极其真实的思想感情);至理(极深的道理);至材(极佳的才能);至治(最完善的政治);至德(最高尚伟大的德性)
(3) 深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周语》。 韦昭注:“至,深也。”
(4) 又如:至虑(深思熟虑);至戒(犹深戒);至契(交情极深的朋友)
(5) 得当;恰当
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荀子·正论》。杨倞注:“至不至,犹言当不当也。”
(6) 亲近 。如:至戚(最亲近的亲属)
(7) 真挚;诚挚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中庸》。朱熹注:“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至,天下莫能加也。”
(8) 又如:至诚;至友
(9) 周到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
(1) 大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坤》
(2) 又如:至贤(大贤。指极有贤德的人);至砀(极广大)
(3) 极;最
材之不逮至远也。——汉· 贾谊《治安策》
陵见其至诚。——《汉书·李广苏建传》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
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荀子·正论》
(4) 又如:至公(最公正);至足(极充足);至大至刚(广大无限而刚健不可屈挠);至大无外(大到极点,外无以加);至小无内(小到极点,内无余隙);至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至清(极其清澈)
(5) 一定;必
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汉书·匡衡传》
(6) 竟,竟然
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鸟飞。——《韩非子》
名词
(1) 夏至、冬至的简称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左传·僖公五年》
(2) 又如:至节(冬至或夏至);至日(指冬至日,夏至日。冬至昼最短,夏至昼最长)
(3) 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其于祥,末可与言至也。——《淮南子·本经训》
(4) 又如:至精(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
(5) 道德高尚的人;圣人
道者,圣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鹖冠子》
(6) 又如: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7) 准则
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谣,民知其至。——《逸周书》
(1) 乃;乃至;以至
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曹丕《与吴质书》
(2) 至于,甚至于 ——用于说完一事时,又另外提出一事。转折相连
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
介词
到…时候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zi5 [海陆丰腔] zhi5 [客英字典] zhi5 [沙头角腔] zi5 [陆丰腔] zhi5 [台湾四县腔] zih5 [梅县腔] tje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东莞腔] zi5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至 | 脂利 | 章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tɕi | cjiih/tjih |
详细解释
jiāo
动词
(1) 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
十三教汝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左传》
(2) 又如:教课;教书;手把手教;教唱歌;教倌(教入塾);教老者(方言,教员);教率(教授引导);教书匠(对教师的谑称)
(3) 使;令;让
曲罢能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
(4) 另见
jiào
动词
(1) (会意。从攴(
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2) 同本义
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
以教国子弟。——《周礼·师氏》。注:“教之者,使识旧事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教者,民之寒暑也。——《礼记·乐记》
教,文之施也。——《国语·周语》
精华,教政之本也。——《春秋繁露》
君有此教士三万人。——《管子·小匡》
修教三年。——《韩非子·五蠹》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择师而教。——唐· 韩愈《师说》
以教吾子。——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昨日蒙教。——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所以见教。
(3) 又如:教治(教化,教育);教禁(教化和禁令);教读(教师);教读老夫子(教书老先生);教民(教育人民);教迪(教育开导启迪);教帖(古代公侯、大臣所下的手谕、命令);教当(教唆);教示(教导、训诲);教戒(教导和训戒);教告(教导教诲);教演(教练,演练);教阅(操演,检阅);教坊司(管理伎乐的机构,专司音乐、戏曲、舞蹈的教习、排练及演出等事宜);教门儿(某种人,某类职业的人);教引嬷嬷(教日常礼节的老年妇女)
(4) 叫;让
教我先威众。——《史记·陈涉世家》
教善才服。——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教从何处。——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教令
名词
(1) 宗教 。如:信教;教民(指信仰基督教的人);教乘(指佛教、佛法);教法(宗教的理论)
(2) 教育;教材
五教,诗、书、乐、易、春秋也。——《礼记·经解》
明七教以兴民德: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也。——《礼记·王制》
(3) 又如:教刑(古时学校里使用的刑罚);教席,教职(教师的职位);教术(教法,教数。教育的方法);教泽(教育的恩泽);教象(教育规则的条文)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au1 gau5 [陆丰腔] gau5 gau1 [客英字典] gau5 gau1 [宝安腔] gau1 | gau5 [东莞腔] gau5 [沙头角腔] gau1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1 gau4
◎ 潮州话:ga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交 | 古肴 | 見 | 肴 | 平聲 | 肴 | 開口二等 | 效 | 肴 | kau | krau/kea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