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爵之罚

sān jué zhī fá [ san jue zhi fa]
繁体 三爵之罰
注音 ㄙㄢ ㄐㄩㄝˊ ㄓ ㄈㄚˊ

词语释义

三杯酒的处罚。极言处罚之轻。

词语解释

  1. 三杯酒的处罚。极言处罚之轻。

    清 冯桂芬 《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罪止枷杖,若辈视如三爵之罚,且可代饮,毫不介怀。”

引证解释

⒈ 三杯酒的处罚。极言处罚之轻。

清冯桂芬《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罪止枷杖,若辈视如三爵之罚,且可代饮,毫不介怀。”

三爵之罚的网络释义

三爵之罚

  • 三爵之罚是汉语词汇,拼音为sān jué zhī fá ,意思是三杯酒的处罚极言处罚之轻。
  • 汉字详情

    sān [san]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GG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three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saam3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蘇甘平聲開口一等sam
    jué [jue]
    部首: 445
    笔画: 17
    五笔: ELV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WLI
    四角: 20746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古代饮酒器。本义:古代酒器。青铜制)

    (2) 盛酒的礼器,形似雀,青铜制,有流、两柱、三足,用以温酒或盛酒,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

    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说文》

    实二爵。——《仪礼·特牲礼》

    殷以斝, 周以爵。——《仪礼·明堂位》

    洗爵奠斝。——《诗·大雅·行苇》

    虢公请器,王与之爵。——《左传·庄公二十一年》

    (3) 爵位,爵号,官位

    王者之制禄爵。——《礼记·王制》

    受爵不让。——《诗·小雅·角弓》

    请卖爵子。——引汉· 贾谊《论积贮疏》

    爵通侯。——《汉书·李广苏建传》

    高爵显位。——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4) 又如:爵人(有爵位吃俸禄的人);爵敕(分封爵位的敕书);爵谥(爵位和谥号);爵号(爵位的名号);爵等(爵位的等级)

    (5) 通“雀”。一种鸟,赤黑色

    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易·中孚》

    (6) 又如:爵跃(如雀之跳跃。表示欣喜之极);爵踊(足不离地而跳);爵钗(雀形的发钗);爵韦(赤黑色的韦);爵室(古代船上的远望室)

    动词

    授予官爵 。如:爵命(封爵受职)

    英文翻译

    feudal title or rank

    方言集汇

    ◎ 粤语:zoek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ok7 [宝安腔] ziok7 [海陆丰腔] ziok7 [梅县腔] ziok7 [陆丰腔] ziok7 [东莞腔] ziok7 [客语拼音字汇] jiog5 [客英字典] zio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八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即略藥開入聲開口三等tsĭakciak/ziak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fa]
    部首: 520
    笔画: 9
    五笔: LYJJ
    五行:
    仓颉: WLIVN
    四角: 607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从刀,从詈( ,骂人)。“刀”指刑法。本义:处罚,惩办)

    (2) 同本义

    罰,罪之小者。从刀、从詈,会意。未以刀有所贼,但持刀骂詈则应罚。——《说文》

    罚上报下之罪也。——《墨子经》

    三让而罚。——《周礼·司救》。注:“挞击之也。”

    小刑宪罚。——《周礼·司市》。注:“播其肆也。”

    忠所罪以遇罚兮。——《楚辞·惜诵》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皆不应重罚。——清· 方苞《狱中杂记》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罚规(处罚的规章);罚约(输者受罚的约定);罚弗及嗣(惩罚罪犯,但不延及子孙)

    (4) 对有过失、错误的处分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5) 又如:罚爵(宴饮时,罚失礼者喝酒的酒器)

    (6) 讨伐;杀

    致天之罚。——《书·汤誓》

    (7) 又如:罚极(因有罪而加以诛杀);罚罪(讨伐或惩处有罪者);罚恶(惩治恶人);罚蔽(罚罪断狱)

    (8) 出钱赎罪

    五刑不筒,正于五罚——《书·五刑》

    (9) 又如:罚锾(纳金赎罪);罚铜(纳铜罚罪);罚赎(出钱赎罪);罚俸(官吏因犯罪而停发薪俸)

    (10) 发誓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元· 关汉卿《窦娥冤》

    名词

    (1) 刑罚

    掌受士之金罚,货罚。——《周礼·职金》。注:“罚,罚赎也。”

    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求,比周以相为也。——《韩非子·有度》

    (2) 又如:罚作(汉代刑罚之一。处轻罪犯以一年苦役);罚神(传说主管刑罚之神)

    英文翻译

    penalty, fine; punish, penalize

    方言集汇

    ◎ 粤语:fat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