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汛

sān xùn [ san xun]
注音 ㄙㄢ ㄒㄨㄣˋ

词语释义

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词语解释

  1. 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 清 朱扆 《河防志》卷五。

引证解释

⒈ 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三汛的网络释义

三汛

  • 三汛是汉语词汇,读音sān xùn,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
  • 汉字详情

    sān [san]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GG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three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saam3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蘇甘平聲開口一等sam
    xùn [xun]
    部首: 331
    笔画: 6
    五笔: INF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ENJ
    四角: 371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汛,洒也。——《说文》。按,此字经传多误作汛滥之汛。

    汛埽反道。——《礼记·郊特性》

    汛拚席。——《管子·弟子职》

    况尽汛扫前圣数千载功业,专用己之私,而能享佑者哉?——《文选·扬雄·剧秦美新》

    (2) 又如:汛扫(洒扫);汛逐(清扫驱除)

    (3) 防守

    大军汛黄河而角其前,荆州下宛、叶而犄其后。——《三国演义》

    名词

    (1) 江河定期的涨水或泛滥 。如:防汛;春汛;凌汛;潮汛;桃花汛;伏汛;汛期

    (2) 明清时称军队驻防地段

    三镇各释小嫌,共图大事,速速回汛,听候调谴。——清· 孔尚任《桃花扇》

    (3) 又称:汛地

    须俟汛报紧急,先以分守之兵,统赴汛地。——明· 李颐《条陈海防疏》

    (4) 又如:汛弁(汛地官兵);汛守(汛地防守岗位);汛防(巡逻防守);汛兵(汛地的士兵);汛房(汛地营房)

    英文翻译

    high water, flood tides

    方言集汇

    ◎ 粤语:seon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xin4 xiun4 [宝安腔] sin3 [客英字典] sin3 [台湾四县腔] sin5 [梅县腔] sin3 jan2 [海陆丰腔] s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五卦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賣佳開去聲開口二等ʃaisreh/sha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