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三 | 蘇甘 | 心 | 談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談 | sam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爪声。本义:搔)
(2) 同本义 。人用指甲或带齿的东西或动物用爪在物体上划过
杜诗 韩集愁来读,似倩 麻姑痒处抓。—— 唐· 杜牧《读韩杜集》
(3) 又如:抓挠(用指甲或轻或重地抓搔);抓心(形容心里焦急得难受)
(4) 用手或爪取物
夫十围之木,始生而蘖,足可搔而绝,手可擢而抓。——《文选·枚乘·上书谏吴王》
(5) 又如:抓子儿(手中抓物让人猜的一种游戏);抓挠(抓取,取得);想抓救命稻草
(6) 扎缚
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水浒传》
(7) 又如:抓角儿(头顶两旁梳扎的髻);抓髻(把发辫盘扎在头上的发式);抓扎(扎缚;扎束);抓缚(捆扎;扎缚)
(8) 捉住 。如:抓强盗
(9) 买 。如:抓药
(10) 抽 。如:抓彩
(11) 特别重视 。如:抓经济问题
(12) 负责…工作 。如:抓工会工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au3 [宝安腔] zau3 za1 [客语拼音字汇] za1 zau3 [台湾四县腔] zau3 [梅县腔] zau3 [东莞腔] za1 [海陆丰腔] zau3
◎ 潮州话:zua1 riou2/riao2(旧读jìa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详细解释量词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数量词 (1) 二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副词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动词 (1) 等同;比并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英文翻译two, both, pair, couple; ounce
方言集汇◎ 粤语:loeng5
◎ 潮州话:liang2 (líang) niên2/nion2(níeⁿ) 宋本广韵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尧声。本义:扰乱)
(2) 同本义
挠,扰也。——《说文》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韦昭注:“挠,扰也。”
挠乱国家,几危社稷。——《汉书·王莽传上》。颜师古注:“挠,扰也。”
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韩非子·八经》
匈奴之众易挠乱也。——《汉书·晁错传》
挠以军法。——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挠乱(搅乱;扰乱);挠滑(惑乱,扰乱);挠正(扰乱正气);挠动(扰乱骚动)
(4) 搅,搅动
挠,搅也。——《声类》
手挠顾指。——《庄子·天地》。释文:“动也。”
挠乱百度。——《国语·吴语》
以指挠沸。——《荀子·议兵》
使水浊者,鱼挠之。——《淮南子·说林》
(5) 又如:挠酒(搅和酒浆);挠混(搅浑);挠荡(搅扰激荡);挠扰(搅拌);挠搅(搅拌)
(6) 阻挠
于是众人竭力挠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如:挠抑(阻挠抑止);挠抗(阻挠抗拒);挠阻(阻挠);挠沮(阻挠);挠格(阻挠,抗拒)
(8) 恼乱,烦扰。如:挠扰(烦扰;骚扰)
(9) 搔;抓 。如:彼此轮流给对方挠痒;挠腮撧耳(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10) 屈服
抑挠志以从君。——《国语·晋语》。注:“屈也。”
秦王色挠。——《战国策·魏策》
坚毅不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
(11) 又如:挠志(挠屈志节);百折不挠;不屈不挠;挠折(屈服);挠弱(懦弱无能);挠沮(屈从退缩);挠屈(屈服);挠挫(屈服);挠节(屈节;屈从他人);挠辞(屈服的言词);挠法(枉法);挠情(曲徇私情)
(12) 弯曲
栋挠。——《周易》
其弓菑,则挠之。——《考工记·轮人》注
(13) 如:挠折(弯曲折裂)
形容词
(1) 弱
弓不试则劲挠诬。——王符《潜夫论》
(2) 又如:挠弱(怯弱胆小);挠坏(败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nau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