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戟

sān jǐ [ san ji]
注音 ㄙㄢ ㄐ一ˇ

词语释义

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李岘与兄峘﹑峄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张俭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崔琳与弟珪﹑瑶,俱立棨戟,世号"三戟崔家"。俱见《新唐书》本传。后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词语解释

  1. 唐 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

    李岘 与兄 峘 、 峄 同居 长兴里 第,门列三戟。 张俭 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 张 家”。 崔琳 与弟 珪 、 瑶 ,俱立棨戟,世号“三戟 崔 家”。俱见《新唐书》本传。后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宋 陆游 《放慵》诗:“进媿门三戟,归无亩一钟。” 明 张煌言 《寿鲵渊张相国》诗:“君不见吾家三戟世风流,杖履从容燕子楼。” 清 吴伟业 《寿申少司农青门六十》诗:“相门三戟胜通侯,兄弟衣冠尽贵游。”

引证解释

⒈ 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 李岘与兄峘、峄同居长兴里第,门列三戟。 张俭兄弟三人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 崔琳与弟珪、瑶,俱立棨戟,世号“三戟崔家”。俱见《新唐书》本传。后遂以“三戟”指贵官之家。

宋陆游《放慵》诗:“进媿门三戟,归无亩一钟。”
明张煌言《寿鲵渊张相国》诗:“君不见吾家三戟世风流,杖履从容燕子楼。”
清吴伟业《寿申少司农青门六十》诗:“相门三戟胜通侯,兄弟衣冠尽贵游。”

三戟的网络释义

三戟

  • 三戟,读音sān jǐ,汉语词语,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得门前立戟。
  • 汉字详情

    sān [san]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GG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three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saam3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蘇甘平聲開口一等sam
    [ji]
    部首: 412
    笔画: 12
    五笔: FJAT
    五行:
    吉凶:
    仓颉: JJI
    四角: 4345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戈,从榦( gàn)省。本义: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

    (2) 同本义 。一种可勾可刺的兵器, 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戟是一种分枝状兵器

    戟,有枝兵也。…今字误作戟。——《说文》

    戟广寸有半。——《考工记·冶氏》。注:“今三锋戟也。”

    修我矛戟。——《诗·秦风·无衣》

    交戟之卫士。——《史记·项羽本纪》

    刀戟纵横。——《广东军务记》

    (3) 如:戟戈(戟和戈,泛指兵器);戟盾(戟和盾);戟牙(戟上横出的刃);戟吏(仪仗中持戟的人)

    (4) 仪仗名 。如:戟节(戟级。戟仗和符节);戟槊(门戟和长矛);戟幢(门戟和饰以羽毛的旗帜)

    动词

    (1) 伸出食指和中指来指人

    拱此而揖人,人莫不喜;戟此而詈人,人莫不怒。——宋· 苏轼《后怪石供》

    (2) 又如:戟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指人,其状似戟,表示愤怒或勇武的情状)

    (3) 刺激

    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本草纲目·大戟》

    (4) 又如:戟口(刺口,唇受刺激如戟刺);戟喉(喉受刺激)

    英文翻译

    halberd with crescent blade

    方言集汇

    ◎ 粤语:gik1
    ◎ 客家话:[梅县腔] git7 [海陆丰腔] git7 [客英字典] git7 [陆丰腔] git7 [客语拼音字汇] gid5 [台湾四县腔] git7 [东莞腔] git7 [宝安腔] g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几劇陌三開入聲開口三等kĭɐkkiek/ky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