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径之资

sān jìng zhī zī [san jing zhi zi]
注音 ㄙㄢ ㄐ一ㄥˋ ㄓ ㄗ

词语释义

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书·陶潜传》:“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汉字详情

sān [san]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GG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three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saam3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蘇甘平聲開口一等sam
jìng [jing]
部首: 303
笔画: 8
五笔: TCA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ONOM
四角: 27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彳( chì),表示与道路有关,巠声。本义:步行小路)

(2) 同本义

径,步道也。——《说文》

径,小道也。——《字林》

艮为径路。——《易·说卦》

审端径术。——《礼记·月令》

送丧不由径。——《礼记·曲礼》

行不由径。——《论语》

夫逃虚空者,藜藿柱乎鼪鼬之径。——《庄子·徐无鬼》

夫惟捷径以窘步。——《离骚》

三径就荒。——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野径云俱黑。——唐· 杜甫《春夜喜雨》

(3) 又如:径术(径路与沟洫);径路(小路);径逾(本意是逾越堤渠而走。引申为不走正道);径行(小路与大道);径界(小路);径畛(田间道路)

(4) 泛指道路

塞徯径。——《礼记·月令》。注:“徯径,禽兽之道也。”

皋兰被径兮路斯渐。——《楚辞·招魂》

(5) 又如:径要(必经之要道;要领,精义)

(6) 途径;门路 。如:径路(比喻处世行事的途径);径途(途径;门径)

(7) 直径

员径八尺。——《后汉书·张衡传》

径寸之木。——明· 魏学洢《核舟记》

(8) 又如:径中(指中径,内经);径寸(圆的直径为一寸);径轮(南北的长度,直径);径寸心(寸心。心在胸中占径寸之地,故称)

(9) 在赛跑道上进行的运动(如赛跑或跨栏的比赛项目) 。如:径赛

副词

(1) 径直;直接

肃径迎之。——《资治通鉴》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径造袁所。——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径造庐。(一直上门来。径,一直,径直。造,到,往。)——《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径捷(直接,便当);径启(直接了当地陈述、启禀);径取(直接出兵夺取);径行(直行,任性而行)

(3) 特地,特意

径差潘美…前来聘请赴京授职。—— 罗贯中《风云会》

(4) 通“竟”。即,就

不过一斗,径醉矣。——《史记·滑稽列传》

动词

(1) 取道

夜径泽中。——《史记·高祖本纪》

(2) 经过

昔赵衰以壶飱从,径,馁而弗食。——《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 郦道元《水经注》

英文翻译

narrow path; diameter; direct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3

宋本广韵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zi]
部首: 401
笔画: 10
五笔: UQW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OBO
四角: 378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贝,次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钱财)

(2) 同本义

资,货也。——《说文》

资,川也。——《广雅》

怀其资——《易·旅》

丧乱蔑资。——《诗·大雅·板》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一》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 蒙嘉。——《战国策·燕策》

应得之资。——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富者捐资。——《广东军务记》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得。——清· 方苞《狱中杂记》

厚资而遣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投资(把资金投入企业);内资;外资;集资;薪资(工资);茶资(茶钱);资业(资产);借资

(4) 费用

问几月之资。——《仪礼·聘礼》

致马资于有司。——《礼记·少仪》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资斧不裕(旅费盘缠不宽裕);资装(盘缠与行装);川资(旅费);邮资(邮费);资值(衣食之值);开资

(6) 资历;资格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 伯阳有师资之尊。——《世说新语·言语》

愔自以资望少。——《晋书·郄愔传》

资轻望浅,舆论不孚。——《大波》

(7) 又如:资履;资任(资格;资历);资名(资历名望);资级(资格和品级);资秩(资历和品质);资籍(资格履历)

(8) 天赋;天资

然大王资侮人。——《汉书·陈平传》

绝世之资,必不如专门之夙习也。——魏源《默觚下·治篇》

(9) 又如:资质愚钝(天资愚鲁、蠢笨);资质甚鲁(天资愚笨);资略(才智、见识);资补(天资素质);资望(丰姿仪容)

(10) 条件

三资者备。——《战国策·秦策一》

(11) 资料;材料

每相见必以欧战为一谈资。——梁启超《欧战蠡测》

(12) 粮食

唯是脯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资穷困。——《国语·晋语四》。注:“资廪也。”

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后汉书》

(13) 又如:资饟(粮饷);资粮(粮食)

(14) 水名 。发源于湖南省武冈县,北流入洞庭湖

(15) 凭借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世说新语·文学》

以资切磋。——清· 刘开《问说》

(16) 能力;作用

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资乎。——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7) 姓

动词

(1) 资助;供给

资之以币帛。——《韩非子·说疑》

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资馈(馈赠;出资帮助);资禄(提供俸禄);资给(供给财用);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3) 给予

王资臣万金而游。——《战国策》

如姬资之三年。(“资”,为……悬赏,为动用法;“之”,指杀如姬之父的仇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4) 又如: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5) 救助;帮助

尧何以助汝?——《庄子》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6) 又如:资全(周济);资政(帮助治理国政);资辅(资助;帮助)

(7) 蓄积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令也。——《国语·越语上》

(8) 又如:资聚(积聚);资储(积蓄,贮备)

(9) 取,取用

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10) 又如:资取(获取;取得);资福(取福,求福);资纵(取用无度)

形容词

(1) 锋利

旅于处,得其资斧。——《易·旅》

(2) 又如:资辩(利口善辩)

英文翻译

property; wealth; capital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