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七章:“你要出了三差两错,叫小堆八在前方知道了,我们可怎么对得起他!”
成语用法
三差两错作宾语;指差错。
引证解释
⒈ 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
引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七章:“你要出了三差两错,叫小堆儿在前方知道了,我们可怎么对得起他!”
三差两错的国语词典
意外的事故。
如:「你要出个三差两错,叫我怎么跟老王交代?」
三差两错的网络释义
三差两错
近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罗马字 |
三 | 蘇甘 | 心 | 談 | 平聲 | 覃 | 開口一等 | 咸 | 談 | sam |
详细解释
chā
动词
(1) (会意。小篆,从左(手)。本义:失当;错;相差) 同本义
差,贰也,差不相值也。——《说文》
乱生其差。——《荀子·天论》。注:“谬也。”
称轻重而不差。——《楚辞·严忌哀时命》
毋有差贷。——《礼记·月令仲冬》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其此之谓乎?——《魏书·张普惠传》
(2) 又如:说差啦;认差了
名词
(1) 区别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差别(区别,分别);差异(不同)
(3) 两数相减的结果 。如:时差;岁差;剪刀差;顺差,逆差
副词
(1) 略微,比较 。如:差可(略可,尚可);差违(略违,稍违)
(2) 另见
chà
动词
(1) 短缺,不足以达到标准 。如:我们离父母的希望还差很远
(2) 欠 。如:我还差你五元钱
形容词
(1) 异;奇异 。如:差人(奇异的人)
(2) 低;次;不好 。如:差池(差劲,不行)
(3) 另见
chāi
动词
(1) 指派;派遣
一面差人到吴侯处报捷。——《三国演义》
(2) 又如:差人(派遣仆隶);差委(委派;派遣)
(3) 选择
差时择日。——宋玉《高唐赋》
(4) 又如:差择(选择);差选(挑选,选择)
名词
(1) 旧时指临时性的官职 。如:差官(朝廷临时派遣的官员;听候高官差遣的小官吏);差尉(太平天国低级军官)
(2) 徭役 。如:差徭(公务劳役);差役(徭役)
(3) 旧时官府中供差遣的人 。如:当差(做小官或当仆人);差门(听候差遗的门子)
(4) 被派遣去做的事 。如:兼差
(5) 另见
chài
动词
(1) 病愈。后作“瘥”
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遣娱。——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大病差后
(3) 另见
cī
名词
(1) 次第;等级 。如:差序(等级);差等(等级;区别)
(2) 限度;界限
轻用人力,缮修宫宇,出入无节,喜怒过差。——《后汉书》
动词
分别等级;依次排列 。如:差次(分别等级次序);差降(按等第递降)
形容词
(1) 参差不齐 。如:差池(犹参差。不齐貌);差差(犹参差。不齐貌)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a1 cai1 [陆丰腔] cai1 ca1 [客英字典] cai1 ca1 [东莞腔] ca1 cai1 [客语拼音字汇] ca1 ca4 cai1 ci1 qi1 [沙头角腔] cai1 [台湾四县腔] ca1 cai1 [海陆丰腔] ca1 cai1 [宝安腔] ca1 | cai1 | ci1 [梅县腔] ca1
◎ 潮州话:ca1(tsha),cê1(chhe),ci1(chhi)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差 | 楚宜 | 初 | 支B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支B | 止 | chrie/chye | ʧʰĭe |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2)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3)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 金陵。—— 唐· 戴叔伦《忆原上人》
(4)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5)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百两。——《书·牧誓·序》
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召南·鹊巢》
数量词
(1) 二
参天两地而倚数。——《易·说卦》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两,犹耦也。”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途中两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两军人马。——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2) 又如:两个人;两扇门;两夫妻;两头猪;两没(两者一起死亡);两肉(两只牛);两替(两批);两考(官吏的两次考绩);两榜(明清以会试(考进士)为甲榜,乡试(考举人)为乙榜,由举人考中进士,叫两榜进士,简称“两榜”)
(3) 双方;常用于相对的两个方面或成对的人或事物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今兄弟遘恶,此势不两全。——《三国志·魏志》
两儿齐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
两股战战。
两鬓苍苍。——唐·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势不两立;两败俱伤;两相情愿;两袒(袒露双肩,女子兼适两夫家);两珥(指日、月两旁的光晕);两阵(亦两阵。交战的双方所布列的阵势);两握(指双拳);两视(同时看两件事物);两雄(两者一起强大);两仪(指天地);两交婚(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6) 表示不定数,多与“一”或“三”前后连用,义为少量
两三点雨山前。——宋· 辛弃疾《西江月》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拨弦三两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如:两三(几个。表示少量);两言(三言两语)
副词
(1) 同时兼具两方面,双方,两下里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 又如:两兼(兼具两方面);两礼(双方免礼);两誉(夸奖双方);两让(双方各自责让)
动词
(1) 等同;比并
御下,两马,掉鞅。——《左传》
(2) 又如:两大(两者并大);两帝(两个天子并立);两当(两者相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iang2 (líang) niên2/nion2(níeⁿ)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金,昔声。本义:用金涂饰,镶嵌)
(2) 同本义
错,金涂也。今所谓镀金。俗字作镀。——《说文》
金银要饰谓之错镂。——《通俗文》
鼎错日用而不足贵。——《淮南子·说山》
(3) 又如:错臂(用丹青画饰手臂)
(4) 互相磨擦
错,磨也。——《广雅》
错者所以治锯。——《列女传·仁智》
八卦相错。——《易·说卦》。虞注:“摩也。”
(5) 又如:错牙
(6) 杂
错,杂也。——《小尔雅》
错综其数。——《易·系辞传》
交错以辩。——《仪礼·特牲礼》
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国殇》
(7) 又如:错石(彩石,错杂叠积各种石头而成文彩);错列(错杂排列);错戾(错杂,交杂);错行(交替运行);错落(交错纷杂)
(8) 废弃
殷既错天命。——《书·微子序》
(9) 分开;岔开 。如:错口儿(开口);错缝儿(微小的过失)
(10) 转动 。如:错眼珠;错身
名词
(1) 琢玉用的粗磨石
锡贡磬错。——《书·禹贡》。孔传:“治玉石曰错。”
(2) 适于磨光或磨快刀具的石头;磨石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诗·小雅·鹤鸣》
(3) 锉刀。磋治骨角铜铁的工具 。如:错刀(还作古钱币名。王莽时所铸)
(4) 错误 。如:错事(错误的事);错缪(谬误,差误。也作错谬);错见(失算);错上了坟(看错了人)
形容词
(1) 杂乱;交错
觥筹交错。——欧阳修《醉翁亭记》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又如:错文(交错为文);错落(不一致);错合(交互配合)
(3) 坏的;差的 。如:这件事办得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