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

sān fú [ san fu]
注音 ㄙㄢ ㄈㄨ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三伏 sānfú

(1) 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 关汉卿《窦娥冤》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2) 专指末伏

the last of the three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词语解释

  1. 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 方文 《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2. 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3. 三面埋伏;三重伏兵。

    《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 戎 师,前后击之,尽殪” 唐 孔颖达 疏:“衷 戎 师者,谓 戎 师在三伏之中。”《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 高彦崇 、 浑日进 、 李光逸 设三伏以待。”《新唐书·北狄传·契丹》:“ 张九节 为三伏伺之, 万荣 穷,与家奴轻骑走 潞河 东。”

引证解释

⒈ 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三伏渐终,九夏将谢。”
宋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
清方文《张道人园居歌》:“今年暑热何太酷,五月中旬似三伏。”
王西彦《福元佬和他戴白帽的牛》:“三伏之后,还有三八二十四个秋老虎哩。”

指末伏。农谚:“头伏芝麻二伏豆,三伏里头种菉豆。”

⒊ 三面埋伏;三重伏兵。

《左传·隐公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 唐孔颖达疏:“衷戎师者,谓戎师在三伏之中。”
《新唐书·叛臣传上·僕固怀恩》:“令高彦崇、浑日进、李光逸设三伏以待。”
《新唐书·北狄传·契丹》:“张九节为三伏伺之, 万荣穷,与家奴轻骑走潞河东。”

三伏的国语词典

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每十日为一伏,分别为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三伏的网络释义

三伏 (科普知识)

  •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如果出现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相应地,大多数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 三伏的翻译

    英语: three periods forming the hottest periods of summer, from mid-July to mid-August, namely:
    法语: trois périodes formant les périodes les plus chaudes de l'été, de mi-Juillet à la mi-août

    三伏造句

    不知从哪天开始,天不再下雨了,此时已是初秋,三伏接近尾声,前两伏没伏起来,这末伏倒是有那么点意思。
    三伏天气热,扇子离不得,你热我也热,大家一起热。三伏天到了,祝大家数钱数到汗流浃背,转发的人一定生意红火的中暑!
    三伏天,为降温,寻寻觅觅。吃西瓜,吹风扇,没啥感觉。嚼冰块,吹空调,有点凉快。进冰窟,逛冰河,牙齿打颤。还嫌不够,找个巅峰往下跳,绝对冰!
    小暑来正三伏,三伏天热要注意:户外避开太阳走,清晨晚间多运动;夏日炎炎水多喝,不可撑坏脾和胃;睡眠充足心情好,衣物多多翻洗晒。
    一叶知秋秋已来,两处闲愁不应该,三伏刚过秋老虎,四季丰收在旺台,五福临门门常开,六六大顺短信来,祝福朋友有收获,立秋过后笑颜开!
    三伏天又来临,知你闷热,特送来真挚的祝福:在爱情里俘获真爱,在工作中俘获快乐,在事业上俘获热情,在养生中俘获健康,愿你在我的短信里俘获清凉,你若转发,将会俘获双倍的幸福。
    一毛钱挡不住三伏的高温,一毛钱换不来沁人的微风,一毛钱要不到清爽的雨水,但是一毛钱可以传送我对你的祝福,愿这条祝福能让你三伏天好心情。
    三伏养生很关键,进出水分不一般,多喝白开水,少喝酒几杯,身体多出汗,胜过吃大餐,保持盐分足,注意酸碱度,自身体质自己明,针对体质选水瓶。
    我来做你的电风扇,吹走三伏的高温。我来做你的电蚊拍,电死咬你的蚊子。我来做你的湿毛巾,擦去你额头的汗水。我来做你的防晒霜,防止紫外线让你变成小黑炭!三伏天,有事没事叫我。
    佛曰:三伏天里要多交流,多联系,这样心情就会好得多,还要多喝水,多流汗,这样身体就会好得多。我说:我要祝你三伏天多多的幸福,多多的快乐,愿我的祝愿能带给你清凉。
    鲜花是我的问候,雨水是我的牵挂,你是我最真挚的朋友。在炎热的三伏天,祝福来解暑,给你冰欺凌般的愿望,愿你清清凉凉度三伏。
    而且三伏天的最后一个末伏,正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这段时间,所以现在也还没出了一年中最热的伏里天。
    为了把号吹好,红小鬼王林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一年之中四季更,大暑到来三伏临。气温升高如锅煮,汗如雨下多辛苦。常说夏练在三伏,意志坚定成功驻。愿你不怕气温高,拼搏向前人鼓舞。祝你大暑快乐无数!
    三伏天热要注意:户外避开太阳走,清晨晚间多运动;夏日炎炎水多喝,不可撑坏脾和胃;睡眠充足心情好,衣物多多翻洗晒。
    三伏暑甚,炽热炎炎,树下休闲,凉静自然,熬过旬日,秋意爽延,朋友关心,胜似秋现,有我祝福,你可安眠。
    今日进入“三伏”中的中伏,今明两天,武汉继续处于副高笼罩之下,暑气逼人,提醒市民朋友防暑降温,注意休息,中午前后尽量避免外出。
    大暑来临三伏天,高温酷暑炎难挡。彩信发送你听看,泉水叮咚溪水孱。天空祥云密布满,凉风细雨伴君爽。清凉舒心甜美笑,幸福生活溢美满。祝大暑健康。
    清境不知三伏热,病身唯要一藤床。
    华龙出生于渝南边陲一个名叫永德的小县城,现在已经入秋多时,但被长江中游重庆与武汉两大火炉夹着的它,与三伏之热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字详情

    sān [san]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GG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three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saam3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蘇甘平聲開口一等sam
    [fu]
    部首: 221
    笔画: 6
    五笔: WD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IK
    四角: 2328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2) 同本义

    伏,司也。——《说文》

    伏瘞亦如之。——《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

    伏,覆也。——《释名·释姿容》

    寝毋伏。——《礼记·曲礼上》

    雌鸡伏子。——《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楚子伏己而盐其脑。——《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史记·项羽本纪》

    庑下一生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伏肉(死尸的肉);伏地(俯伏在地上);伏虎;伏奏(俯伏上奏);伏候(俯伏等候)

    (4) 身体前倾靠在物体上

    (5) 又如:伏轼(乘车。也作“扶轼”。轼:车厢前面的横木扶手);伏惟(俯伏思惟,常用于书信中的敬词)

    (6) 潜藏;埋伏

    伏,藏也。——《广雅》

    福兮祸所伏。——《老子》

    物莫伏于蠱。——《国语·晋语》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入武关, 秦伏兵绝其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又如:伏莽(藏匿在丛林中的盗匪);伏道(暗藏的地道);伏龙(潜伏的龙;灶神);伏戎(埋伏军队或刺客);伏甲(埋伏武士或军队);伏弩(埋伏弓箭手)

    (8) 通“服”。屈服,顺从。承认罪行或失败

    许既伏其罪矣。——《左传·隐公十一年》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史记·项羽本纪》

    这个苏小卿怎肯伏低。——明· 贾仲名《对玉梳》

    (9) 又如:伏老(自认年龄老,精力衰退);伏死(甘愿舍弃生命);伏低(承认自己的地位低下而向别人屈服);伏礼(伏不是。认错);伏从(服从);伏辜(服罪)

    (10) 通“服”。佩服,信服

    其所临莅,莫不肌栗慴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

    族弟刘璋,再拜致书于 玄德宗兄将军麾下,久伏电天。——《三国演义》

    (11) 又如:伏伏腊腊(极其顺服的样子)

    (12) 低下去 。如:此起彼伏;伏落(低头,屈服)

    (13) 降伏,制伏 。如:降龙伏虎;伏魔;伏魅(降伏鬼怪;亦指打败敌人)

    (14) 通“服”。从事

    谁谓伏事浅,契阔逾三年。——陆机《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一首》

    (15) 又如:伏术(从事学术工作)

    (16) 通“服”。保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楚辞·离骚》

    名词

    (1) 伏天;伏日。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相当于阳历七月中旬至八月下旬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天道…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元· 关汉卿《窦娥冤》

    (2) 又如:入伏(进入伏天);头伏(初伏);数伏(进入伏天);歇伏(在伏天停工休息)

    (3) 电势差和电压单位“伏特”的简称

    (4) 居处

    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左传》

    英文翻译

    crouch, crawl, lie hidden, conceal

    方言集汇

    ◎ 粤语:buk6 f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k8 buk8 [客语拼音字汇] fug6 pug6 [沙头角腔] fuk8 puk8 [陆丰腔] fuk7 [梅县腔] fuk8 [台湾四县腔] fuk8 buk8 [客英字典] fuk8 [宝安腔] fuk8 | puk8 [东莞腔] f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扶富去聲開口三等bʰĭəubiuh/b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