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sān gè chòu pí jiang dǐng gè zhū gě liàng [san ge chou pi jiang ding ge zhu ge liang]

词语释义

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

汉字详情

sān [san]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GG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three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saam3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蘇甘平聲開口一等sam
gè,gě [ge]
部首: 220
笔画: 3
五笔: WHJ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L
四角: 80200

详细解释

(2) ——用于“自个儿”(zìgěr)

(3) 另见

量词

(1) 通用个体量词,表示单独的人或物

个,枚也。——《集韵》

俎释三个。——《仪礼·士虞礼》

竹竿万个。——《史记·货殖列传》。正义:“竹曰个,木曰枚。”

(2) 字亦作“箇”

箇,箇数,又枚也。——《广韵》

(3) 俗又作“個”

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关汉卿《窦娥冤》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 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如:一个人;一个影子

(5) 也可用于某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6) 又如:一个(只)耳朵;一个(所)学校

(7) 跟动作有关的用法

(8) “一个”跟少数名词、动词结合,用在谓语动词前,表示快速或突然。如:一个箭步窜了上去;一个跟头栽下来

(9) 用在动词和约数之间,以使语气轻快、随便。如:哥儿俩才差个两、三岁

(10) 用在动词和宾词之间。常常连用两个,有时还在后面加“的”或“什么的”。整个句子显得轻快、随便。如:他就爱画个画儿、写个字什么的

(11) 有时表示一次。如:我跟她见了个面

助词

我做衙内真个俏,不依公道则爱钞。——陆仲良《陈州粜米》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关汉卿《窦娥冤》

代词

(1) 这;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2) 又如:个般(这样,这般);个样(这般,这样);个侬(这人,那人);个时(这时);个是(这是);个能(这样;如许)

名词

(1) 单个;单独 。如:个人;个体

(2) 身体或物体的大小 。如:矮个子;小个儿

(3) 另见

英文翻译

numerary adjunct, piece; single

方言集汇

◎ 粤语:go3
◎ 潮州话:gai5 go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八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賀去聲開口一等kah
chòu,xiù [chou,xiu]
部首: 625
笔画: 10
五笔: THDU
五行:
仓颉: HUIK
四角: 26804

详细解释

chòu

名词

(1) (会意。从犬,从自(鼻)。狗鼻特别灵敏,故从二字会意。( xiù)本义:闻气味)

(2) 气味之总名

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说文》

无起秽以自臭。——《书·盘庚》。疏:“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之臭。”

其臭如兰。——《易·系辞传》

巽为臭。——《易·说卦》

鼻欲綦臭。——《荀子·王霸》。注:“臭,气也。”

香臭芬郁腥臊洒酸奇臭以鼻异。——《荀子·正名》

(3) 难闻的气味

惠公改葬 申生,臭彻于外。——《国语·晋语》

(4) 又如:臭不 可当(极言其臭);臭短臊长(各种污言秽语);臭皮囊(肉体;躯壳)

(5) 香气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系辞上》

形容词

(1) 惹人厌恶 。如:臭幺(臭架子);臭老鼠(惹厌的人)

(2) 腐败

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书·盘庚中》

动词

〈方〉∶失效 。如:打了一枪,没想到子弹“臭”了,没有过火

副词

(1) 表示程度很深 。如:臭打一顿;臭骂一通

(2) 另见 xiù

xiù

名词

(1) 气味的总称

人通于鼻者谓之臭。臭者,气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无起秽以自臭。——《书·盘庚》。疏:“古者,香气、秽气皆名为臭。”

薋葹妒其臭,茞芟兰竟被芟。——《红楼梦》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诗·大雅·文王》。郑玄笺:“耳不闻声音,鼻不闻香臭。”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孟子》

(2) 又如:乳臭;臭味(气味;比喻志趣;比喻同类);臭败(气味败坏)

动词

(1) “嗅”的古字。用鼻子辨别气味

彼臭之而无嗛于鼻。——《荀子·荣辱》

(2) 另见 chòu

英文翻译

smell, stink, emit foul odor

方言集汇

◎ 粤语:cau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cu5 [宝安腔] cu5 ciu5 [海陆丰腔] chiu5 [客英字典] chiu5 [台湾四县腔] cu5 [陆丰腔] chiu5 [东莞腔] ciu5 [客语拼音字汇] ceu4 cu4 [梅县腔] chu5 chiu5
◎ 潮州话:cau3 hiuⁿ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尺救去聲開口三等tɕʰĭəuchjuh/tcow
[pi]
部首: 515
笔画: 5
五笔: HC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DHE
四角: 40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2) 同本义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说文》

皮,剥也。——《广雅》

皮面抉眼。——《战国策·韩策》

皮瓠以为蓄。——《释名》

(3) 又如:皮面

(4) 酥脆的东西变韧 。如:花生放皮了;饼皮了

名词

(1) 兽皮 。带毛叫皮,去毛叫革。引申指人的皮肤或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注:“虎豹皮。”

俪皮。——《仪礼·士昏礼》。注:“鹿皮。”

事之以皮币。——《孟子》

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皮条(用皮子做成的绳、带);皮鼓(军用小鼓);皮松肉紧(喻指淡漠;宽泛);皮甲(用兽皮制的软甲);皮船(古时用牛皮蒙罩船身以御矢石的战船);皮胶(用动物皮熬成的粘性物质);皮舰(古代用牛皮蒙罩船身以防御矢石的战舰)

(3) 皮毛;皮革

岛夷皮服。——《书·禹贡》

(4) 又如:皮排(古代以皮革制作的鼓风器具);皮笠(古代革制的笠形帽);皮袋(皮制的袋);皮裘(毛皮的衣服);皮褂(用毛皮做的上衣);皮裳(用毛皮做的衣裳);皮褥(毛皮做的垫褥);皮箧(皮箱);皮侯(古代以兽皮为饰的箭靶)

(5) 包或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6) 又如:书皮;饺子皮;馄饨皮。也叫“皮子”

(7) 指某些薄片状的东西 。如:铜皮;铅皮;豆腐皮

形容词

(1) 引申为表面的,肤浅的 。如:皮肤之见(肤浅的见解);皮相(外貌);皮面(表面);皮里春秋(表面不做文章,心里有所褒贬);皮壳(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

(2) 顽皮;调皮 。如:这孩子真皮!;皮着脸(厚着脸皮);皮缠(纠缠);皮赖歪派(蛮不讲理);皮科儿(逗乐打趣的言语)

(3) 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的 。如:他老挨批,都皮了

(4) 用轧棉机把棉子和杂质分离了的 。如:皮棉

英文翻译

skin, hide, fur, feather; outer

方言集汇

◎ 粤语:pei4
◎ 客家话:[东莞腔] pi2 cak7 [海陆丰腔] pi2 [客英字典] pi2 [沙头角腔] pi2 [梅县腔] pi2 pi5 [陆丰腔] pi3 [宝安腔] pi2 [台湾四县腔] pi2 [客语拼音字汇] p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羈支B開平聲開口三等支Bbie/byebʰĭe
jiàng [jiang]
部首: 211
笔画: 6
五笔: ARK
五行:
仓颉: SHML
四角: 717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匚( fāng),盛放工具的筐器,从斤(斧)。工具筐里放着斧头等工具,表示从事木工。本义:木工)

(2) 同本义

匠,木工也。——《说文》

攻木之工七:轮、舆、弓、庸、匠、车、梓。匠人建国,匠人营国,匠人为沟洫。——《考工记》

执斧以涖匠师。——《周礼·乡师》。注:“主丰碑之事。”

遂匠纳车于阶间。——《仪礼·既夕记》。注:“匠人主载柩窆。”

(3) 又如:匠氏(木匠);匠者(木工);匠营(土木工)

(4) 亦泛指工匠

能剒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穴凿穴埳谓之土匠,能雕琢文书谓之史匠。——《论衡·量知》

(5) 又如:匠作(工匠,以技艺做工谋生的人);匠役(工匠,做工的仆役);匠户(世业的工匠);匠指(工匠);匠门弃材(比喻无用之人,自称的谦词)

(6) 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 。如:匠手(技艺高明的能手);匠石(古代名石的巧匠);匠意(精巧的心思。同“匠心”);匠郢(比喻技艺高明)

动词

(1) 治理

匠,治也。——《小尔雅》

(2) 又如:匠世(治世);匠理(精心治理)

(3) 教

今私门之正匠兮。——《楚辞·哀命》。注:“教也。”

(4) 又如:匠化(教化);匠成(培养造就)

(5) 制作;创造 。如:匠费(施工的费用);匠资(施工的费用)

英文翻译

craftsman, artisan; workman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6
◎ 客家话:[梅县腔] siong5 [陆丰腔] siong6 [客英字典] siong5 [东莞腔] siong3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4 [海陆丰腔] siong6 siong3 [沙头角腔] siong5 [台湾四县腔] siong5 siong3 [宝安腔] siong3
◎ 潮州话:ciên1/cien1 ziang6 (chhieⁿ chĩ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一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疾亮陽開去聲開口三等ziangh/dzianqdzʰĭaŋ
dǐng [ding]
部首: 616
笔画: 8
五笔: S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NMBO
四角: 1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页( 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2) 同本义

顶颠也。——《说文》

过涉灭顶。——《易·大过》

肩高于顶。——《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如:头顶;秃顶;顶光(即佛或菩萨顶上的圆形光环);顶珠(显贵者巾顶上所装饰的大珠);顶角(男童头上蓄留的小辫);顶颡(“颡”应作“嗓”。顶到喉咙口。形容吃得很饱);顶老(头顶;妓女);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顶搭子 (婴儿留在头顶上的一撮头发); 顶门上针(刺中穴道的针砭。比喻打中要害);顶虫(古代传说中指生于头颅的虫);顶疮(头疮);顶发(头发)

(4) 引申为物的最上部;前部

今不称九天之顶,则言黄泉之底,是两末之端议,何可以公论乎?——《淮南子》

由屋顶放光明入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山顶有大池,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灭顶之灾;山顶;桅顶;塔顶;顶上五台山(孝子在灵前引路);顶马(旧时大官出行,骑马为前驱的官吏);顶针挨住(一个接一个地等待)

(6) 止境、限度 。如:浪费没有顶;节约没有顶

(7) 顶子。清代官吏依其等级在冠上,缀珠玉宝石金银等以为饰,谓之顶

固伦额驸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清史稿》

动词

(1) 以头承戴

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宋· 汪莘《行香子》

(2) 又如:头上顶着一包东西;顶盔掼甲(戴上头盔,披上战甲。指全身武装);顶了大帽子(凭了权贵的力量)

(3) 支撑;承担

顶门的,也是他。——《西游记》

我昨日把王善保的老婆打了,我还顶着徒罪呢。——《红楼梦》

(4) 又如:顶扛(承当);顶门主顾(老主顾);顶号(代人受过);顶岗(独立担当本职工作)

(5) 顶撞,以头在前顶推、抵触,以头或角撞或推 。如:这头牛爱顶人;顶牛儿(骨牌的一种玩法。也叫接龙);又顶又踢

(6) 违反、反对 。如:我又顶了他几句;顶角(争执);顶板(比喻互相冲突、顶嘴);顶触(顶撞)

(7) 迫使某物升起 。如:嫩芽把土顶起来了

(8) 抗衡,对面相迎,与某人进行竞赛或格斗 ——通常指势均力敌或获得胜利。如:顶风雪,战严寒

(9) 代替 。如:顶人受过;一个顶一个;顶冒(冒名顶替);顶名冒姓(冒充他人的姓名。即冒名顶替);顶缸(顶替罪责;代替承担责任);顶礼宝忏(诚心诚意地请人代念忏悔的经文);顶窝儿(填房;补缺);顶收(后任替前任偿还债务);顶银(假银子)

(10) 到

那船儿须臾顶岸。——《西游记》

吃中饭的时候就叫送稿,顶如今还不送来。——《官场现形记》

(11) 又如:顶岸(靠岸,抵岸)

(12) 旧时指转让或取得企业经营权、房屋或土地租赁权

本军因无暇自种,往往顶与民人耕种认租。——清· 林则徐《清理屯田章程折》

(13) 又如:招顶;顶出去;顶进来;

(14) 拜

行者顶谢不尽。——《西游记》

二奶奶顶上大老爷,知道大老爷来家了,热孝在身,不好过来拜见。——《儒林外史》

(15) 又如:顶上(拜上);顶礼慈云(向佛跪拜致敬);顶谢(顶礼致谢);顶谒(顶礼谒见)

(16) 围棋手法的术语

顶,撞也。我彼之子,同路而直撞之之谓顶。——宋· 徐铉《围棋义例》

(17) 等候 。如:顶城门(等候城门打开)

(18) ∶相当;抵得上

副词

dǐng

量词

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如:一顶帽子;一顶帐子

英文翻译

top, summit, peak; to carry on the head

方言集汇

◎ 粤语:deng2 ding2

宋本广韵

gè,gě [ge]
部首: 220
笔画: 3
五笔: WHJ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L
四角: 80200

详细解释

(2) ——用于“自个儿”(zìgěr)

(3) 另见

量词

(1) 通用个体量词,表示单独的人或物

个,枚也。——《集韵》

俎释三个。——《仪礼·士虞礼》

竹竿万个。——《史记·货殖列传》。正义:“竹曰个,木曰枚。”

(2) 字亦作“箇”

箇,箇数,又枚也。——《广韵》

(3) 俗又作“個”

只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关汉卿《窦娥冤》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 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如:一个人;一个影子

(5) 也可用于某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

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

(6) 又如:一个(只)耳朵;一个(所)学校

(7) 跟动作有关的用法

(8) “一个”跟少数名词、动词结合,用在谓语动词前,表示快速或突然。如:一个箭步窜了上去;一个跟头栽下来

(9) 用在动词和约数之间,以使语气轻快、随便。如:哥儿俩才差个两、三岁

(10) 用在动词和宾词之间。常常连用两个,有时还在后面加“的”或“什么的”。整个句子显得轻快、随便。如:他就爱画个画儿、写个字什么的

(11) 有时表示一次。如:我跟她见了个面

助词

我做衙内真个俏,不依公道则爱钞。——陆仲良《陈州粜米》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关汉卿《窦娥冤》

代词

(1) 这;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2) 又如:个般(这样,这般);个样(这般,这样);个侬(这人,那人);个时(这时);个是(这是);个能(这样;如许)

名词

(1) 单个;单独 。如:个人;个体

(2) 身体或物体的大小 。如:矮个子;小个儿

(3) 另见

英文翻译

numerary adjunct, piece; single

方言集汇

◎ 粤语:go3
◎ 潮州话:gai5 go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八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賀去聲開口一等kah
zhū [zhu]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FT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JKA
四角: 3476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形容词

(1) 众;各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代词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助词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名词

(1) 干果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介词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英文翻译

various, all, thes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zyu1

宋本广韵

gé,gě [ge]
部首: 301
笔画: 12
五笔: AJQN
仓颉: TAPV
四角: 447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曷( )声。本义:一种植物,纤维可以织布)

(2) 植物名。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Pueraria lobata ),茎长二三丈,缠绕他物上,花紫红色。茎可编篮做绳,纤维可织葛布。根可提制淀粉,又供药用 。如:葛屦(葛制的鞋子。贫贱人家所穿用。一说夏天所穿用);葛屦履霜(冬天穿夏季的鞋子。比喻非常俭啬);葛面(葛粉)

(3) 葛布。指以葛为原料制成的布、衣、带等

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敞籯,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明史·海瑞传》

(4) 又如:葛巾(用葛布缝制的头巾);葛衣(葛布制成的衣服);葛帔(用葛制成的披肩);葛纱(以葛的纤维织成的纱布)

(5) 夏衣的代称

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辛弃疾《水调歌头》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6) 表面有横棱的纺织品,用丝或化纤卡丝作经,棉线或毛线作纬 。如:毛葛;华丝葛

(7) 通“盖”。掩覆 。如:葛沟(古代埋葬尸体的一种方法)

(8) 另见

名词

(1) 姓。如:葛天氏(葛天。传说中的远古帝名。一说为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2) 另见

英文翻译

edible bean;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got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t7 [东莞腔] got7 gok7 [海陆丰腔] got7 [梅县腔] got7 [台湾四县腔] got7 [陆丰腔] got7 [客英字典] got7 [宝安腔] got7 [客语拼音字汇] gad5 god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二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達入聲開口一等kɑtkat
liàng [liang]
部首: 225
笔画: 9
五笔: YPM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RBN
四角: 0021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说文》一说本作“倞”,后移“人”于“京”下,又变作“儿”,并省去“京”中一竖。本义:明亮)

(2) 同本义

亮,明也。——《说文》。段注:“古人名亮者字明。”

(3) 如:诸葛亮,字孔明。

皎皎亮月。——《文选·嵇康·杂诗》

寸心若不亮。——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诗》

且火德承尧,虽昧必亮。——《后汉书·苏竟传》。 李贤注:“亮,明也。”

(4) 又如:亮钟(更楼上报天亮的钟声);亮隔(亮槅。有透光花格的窗户、门窗等);亮色(明亮的色彩);亮油油(形容光亮而润泽);亮闪(明亮);亮莹莹(形容光亮透明);亮藿藿(形容明光耀眼);亮灼灼(犹亮晶晶)

(5) 通“谅”。诚信;忠诚

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

(6) 又如:亮直(诚实正直;诚实正直的人);亮节(清高的节操);亮怀(忠直、坦荡的胸怀)

(7) 响亮

其鸣高亮。——《诗·小雅·鹤鸣》

(8) 又如:亮溜(指声音嘹亮溜圆);亮彻(指声音响亮清脆);亮节(高亢之声)

(9) 明白,清楚

即蒙亮许,当赐矜擢。——《宋书·王僧达传》

(10) 又如:亮拔(明达章理、才能出众);亮许(明察允许);亮察(明鉴);亮照(亮察)

动词

(1) 辅佐

亮,佐也。——《小尔雅》

惟时亮天工。——《虞书》

亮彼武王。——《韩诗·大明》。按,如影之附形,合而相助也。

(2) 又如:亮工(辅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亮采(辅佐政事);亮弼(辅佐)

(3) 相信;信任

亮,信也。——《尔雅》

亮采惠畴。——《虞书》

亮采有邦。——《书·皋谟》

(4) 又如:亮贤(相信贤才);亮天地(敬信天地)

(5) 显示;显露

乃或亮闇。——《书·无逸》。按,恶室也。

(6) 又如:亮台(旧称戏班组成后的首次演出);亮盒子摇(犹“打开天窗说亮话”。盒子,指赌博时押宝的宝盒)

(7) 发光 。如:电灯亮了

(8) 谅解;原谅

母也天只,不亮人只。——《诗·鄘风·柏舟》

(9) 把…拿出来供检查 。如:他把工作证亮了一下就进去了

(10) 讲清楚、解释 。如:亮观点

名词

(1) 亮儿;灯火 。如:屋里一点亮儿也没有;拿个亮来

(2) 姓

英文翻译

bright, brilliant, radiant, l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loeng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ong5 [客语拼音字汇] liong4 [沙头角腔] liong5 [宝安腔] liong5 [海陆丰腔] liong6 [陆丰腔] liong6 [梅县腔] liong5 [客英字典] liong5
◎ 潮州话:liang6 (lĩ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一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讓陽開去聲開口三等liangh/lianqlĭaŋ